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366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docx

羡慕与嫉妒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羡慕与嫉妒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羡慕与嫉妒:

深层心理分析

嫉妒,与妒忌意思相同,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对别人的幸福多多少少会怀抱着一点恶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嫉妒。

再亲密的关系,当你的内心产生了比较机制之后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绪。

嫉妒,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1、当情绪发生无法解释的骤变时,就有可能是收到抑制的羡慕情绪在作祟。

2、羡慕的功能是使出色的东西能够为人所关注,并使人因此而关注自己。

3、竞争也被成为积极主动的羡慕。

“竞争”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rivalis”,指的是生活在同一条河边的人,他们划界而居,而又不得不相互妥协。

4、凡是我们觉得有价值的,能激起我们的渴望的,而我们事实上货载想象中又暂时无法拥有的东西,都会引发羡慕,这清楚地表明了羡慕与悲伤是多么接近。

5、羡慕者的四种类型:

钦佩型

矛盾型

攻击型(恶意的、有复仇欲望的)

抑制攻击破坏型

6、嫉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痛苦的恐惧,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的人的好感或自己对某种价值和财富的占有而产生。

7、嫉妒包含着双重的怀疑:

既怀疑自己也怀疑别人。

8、羡慕和嫉妒的共同之处在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越糟糕,它们就越猖狂,并且我们得通过功业理念对它们做出补偿。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嫉妒别人呢?

尽管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但有一些人却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嫉妒,并饱受嫉妒的折磨: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嫉妒同性的相貌

【自尊心低下者】

自尊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所作出的评价,自尊心低下者便是这些对自我价值缺乏肯定的人。

他们常常借由与他人的比较来证明自己,经常得出“我在这方面很糟糕”这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象在这种比较后落了下风,自尊心受到了打击,那么,在比自己“高”的人面前,便会感到内心的不安,进而产生嫉妒。

由于自尊心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及幸福的关键所在,拥有自尊心的人对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评价都有一个中肯的认识,因此,他们不轻易嫉妒别人。

而缺乏自尊的人盲目的嫉妒他人所拥有的东西。

可见,自尊心的缺失是一种人格缺陷,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我中心主义者】

自我中心主义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过度的关注自我的感觉、地位、权利、能力以及种种与自身相关的东西,并且具有非常强的虚荣心。

通常,引起自我中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敏感型气质。

拥有这种气质的人性格内向,对外界的反应过分敏锐,比如我们常说某些人开不起玩笑,就是指这种类型的人。

②儿童期被父母过分称赞而娇纵任性,或者过分苛责而自卑怯懦。

③没有分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④童年时受到过严重的精神虐待,或者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而缺乏安全感。

总之,自我中心主义者们需要借由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与缺乏自尊心的人相同,一旦他人的评价低于自己的预期,或者见到一个比自己更受欢迎的人,就会产生嫉妒感。

【愤世嫉俗者】

当然,几乎所有人都不大满足自己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或者不满足于自己的容貌、才华、人际关系等。

而那些强烈不满者更容易嫉妒他人。

在他们的眼里,任何比自己处境优越的人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

他们会嫉妒出生良好的富家子弟,也会嫉妒靠自身努力拼搏成功的穷人;会嫉妒天生容貌俊美的人,也会嫉妒穿着时尚的人;性格开朗的人让他们嫉妒,处事谨慎、做人谦和的人也刺激到他们的神经……。

总而言之,他们既是愤世嫉俗者,也同样是嫉妒心极重的人。

妒忌:

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吴宝沛张雷

摘要:

妒忌是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优势时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包括特质和状态两种界定角度。

相似性、自我相关是妒忌的近因,资源竞争则是妒忌的远因,前扣带皮层、腹侧纹状体和腹中侧前额叶是妒忌加工和识别的相关脑区。

妒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攻击行为、道德行为、幸灾乐祸、亲社会性以及业绩表现。

未来研究可以在善意妒忌、内在机制、进化视角、文化差异等方面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妒忌;嫉妒;敌意;社会情绪;社会比较;进化心理学

妒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Foster,1972;Schoeck,1969)。

历史上,跟妒忌有关的故事曾经在东西方的文化典籍中反复出现:

该隐因为妒忌兄弟亚伯被神宠爱而杀害了他,庞涓因为妒忌孙膑的才干而设计陷害使他致残。

现实中,由于妒忌而导致的人际冲突以及恶性犯罪(e.g.,Schoeck,1969)更是层出不穷,留美学生卢刚因为妒忌而枪杀导师和同学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因此,理解妒忌心理对于人们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妒忌的关注也日益增多(夏冰丽,朱丽娟,郑航月,2008;杨丽娴,张锦坤,2009;Smith&Kim,2007)。

本文试图从妒忌的界定、机制、效应以及群际关系的角度,评述已有研究(特别是最近10年)的成果,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路向。

1妒忌的概念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妒忌是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东西时体验到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e.g.,Parrot&Smith,1993;Takahashietal.,2009)。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妒忌(envy)一词,同时带有羡慕的含义,不过羡慕被认为是一种抽离了敌意之后的善意妒忌(benignenvy),不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妒忌(Smith&Kim,2007),而敌意对于妒忌来说是必要成分(Miceli&Castelfranchi,2007)。

因此除非明确说明,本文中的妒忌是指含有敌意成分的真正的妒忌(envyproper,Smith&Kim,2007)。

1.1妒忌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把妒忌跟嫉妒(Jealousy)混淆,这与嫉妒具有更加宽泛的语义有关(Smith,Kim,&Parrot,1988),即嫉妒除适用于社会关系或亲密关系之外,也有妒忌的意思,但后者通常不用于涉及到第三者的嫉妒场景(汉语中有类似现象)。

即使在心理学中,不少研究者也容易把嫉妒跟妒忌混淆(如曹蓉,王晓钧,2007),使用妒忌的概念同时采用嫉妒的量表(如杨光艳,2007)。

而实际上,妒忌跟嫉妒是两种不同的概念(Smith&Kim,2007)。

第一,两者内涵不同(Parrott,1991):

妒忌跟渴望拥有某种东西有关,通常涉及两个人;而嫉妒跟担心亲密关系被破坏有关,一般涉及第三者。

第二,两者情绪体验不同:

多项研究表明跟妒忌有关的情绪体验是羞耻、挫败、自卑、渴望和敌意,而跟嫉妒有关的情绪体验包括怕背叛、不信任、焦虑和愤怒(Haslam&Bornstein,1996)。

第三,两者社会接受程度不同:

妒忌带有的敌意通常不被社会接受,因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相比之下,嫉妒带有的愤怒更容易被社会认可(Parrott&Smith,1993)。

第四,两者激活强度不同:

嫉妒通常比妒忌更强烈(Salovey&Rodin,1986;Parrott&Smith,1993),这可能与两种情绪的社会认可程度有关,不被认可的妒忌自我报告的评分较低,较为认可的嫉妒则评分较高。

研究者们同样区分了妒忌跟其他可能混淆的相关概念(Miceli&Castelfranchi,2007;Smith&Kim,2007)。

首先,妒忌带有敌意成分,而渴望(longing)不含敌意。

其次,妒忌通常针对比自己优秀的个体,而怨恨(resentment)不需要社会比较的前提背景,也未必要针对比自己优秀的人。

最后,妒忌是一种带有敌意的消极体验,而钦佩(admiration)则是一种不带敌意的积极情绪。

1.2特质妒忌与情景妒忌

许多研究者都论述过妒忌的测量问题(夏冰丽等,2008;杨丽娴,张锦坤,2009),不过他们针对的通常都是特质妒忌。

的确,不少心理学家都是从特质角度看待妒忌,把特质妒忌(dispositionalenvy)界定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并编制了相应的量表(Gold,1996;Smith,Parrott,Diene,Hoyle,&Kim,1999)。

特质妒忌量表(DispositionalEnvyScale)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能够预测人们对于他人优越的妒忌反应,很少受社会赞许的影响(Smithetal.,1999),因而在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e.g.,Froh,Emmons,Card,Bono,&Wilson,2011;RodriguezMosquera,Parrott,&HurtadodeMendoza,2010;Parks,Rumble,&Posey,2002)。

其他的特质妒忌测量工具还包括约克妒忌量表(YorkEnviousnessScale,Gold,1996)和员工妒忌量表(Vecchio,2000)。

除了从特质角度理解妒忌,也有研究者从状态角度界定了情景妒忌(episodicenvy)。

这是一种针对社会比较情境中的特定他人而产生的妒忌反应,可能发生在任何个体身上。

Cohen-Charash(2009)编制了情景妒忌量表(EpisodicEnvyScale),与通常单一维度的特质妒忌测量(Gold,1996;Smithetal.,1999)不同,该量表包括两个成分:

情绪成分,与消极的情绪体验以及试图伤害对方的行为倾向有关;比较成分,与试图拥有对方优势,提升个人地位的行为倾向有关。

在预测人们的妒忌反应(比如敌意、焦虑、试图破坏他人名声)方面,情景妒忌相比特质妒忌有更好的预测力(Cohen-Charash,2009;Cohen-Charash&Mueller,2007)。

除了问卷测量之外,情景妒忌在通常的实验中则通过口头报告的方式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

前者是指被试直接报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对另一个人感到妒忌(e.g.,Crusius&Mussweiler,2011),后者则要求被试报告在多大程度上他们感觉有不公平、自卑、愤怒、敌意等跟妒忌体验密切相关的多种情绪(e.g.,Piskorz&Piskorz,2009)。

2妒忌的机制

社会心理学家大多是从社会比较的角度研究哪些因素导致了妒忌,追问的是导致妒忌的直接原因(proximatecauses)。

而进化心理学家则从进化环境中资源竞争的角度探索妒忌起源的终极原因(ultimatecauses)。

同时,妒忌的神经机制也开始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2.1妒忌心理的直接原因

妒忌产生于社会比较情境中,许多研究者发现妒忌体验受到社会比较相关因素的影响(seeAlicke&Zell,2010;Miecli&Castelfranchi,2007forreviews)。

第一,相似性。

被妒忌者跟自己越相似,人们体验到的妒忌越强烈(Salovey&Rodin,1984)。

一项晋升行为的研究发现,认为晋升者之前跟自己更相似的银行职员报告了更强烈的妒忌(Schaubroeck&Lam,2004)。

被试在模拟招聘情境下被淘汰,相比优秀学生,没被淘汰的一般学生引起了被试更强烈的内隐妒忌(杨丽娴,张锦坤,2008)。

第二,自我相关(self-relevance),即比较领域对个体来说的密切和重要程度。

越是自我相关,人们面对不利比较时体验到的妒忌越强烈(Salovey&Rodin,1984)。

被试在一项研究中回忆自己表现较好或者较差的经历,他们只在自我相关较高的挫败场景下才对他人产生了强烈的妒忌(Tesser&Collins,1988)。

第三,控制感(perceivedcontrol),即自己能够获得对方享有优势的可能,这一因素对妒忌影响的方向并不明朗(Smith&Kim,2007)。

妒忌经历中通常伴有低控制感(vandeVen,Zeelenberg,&Pieters,2009),而组织中的员工妒忌与低控制感存在显著正相关(Vecchio,2000)。

不过也有研究发第9期吴宝沛等:

妒忌:

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现控制感的高低并不影响人们的妒忌反应(vandeVen,Zeelenberg,&Pieters,2011a)。

第四,不公平感(senseofinjustice)。

Smith(1991)认为妒忌与不公平感存在密切关系。

通常认为他人具有的优势是不公平的被试会报告更多的妒忌(Piskorz&Piskorz,2009;Smith,Parrott,Ozer,&Moniz,1994)。

其他研究也发现妒忌或妒忌的敌意成分与不公平感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Feather&Sherman,2002;Schaubroeck&Lam,2004)。

但是也有研究者强调不公平感并非妒忌的必要因素,两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Cohen-Chrash,2009;Cohen-Charash&Mueller,2007;Leach,2008)。

即使被妒忌者在相当公平的情况下获得优势(购买彩票中了大奖),跟他们一起购买彩票但没中奖的人还是会有妒忌体验。

不公平感只是加剧了人们的妒忌反应,而非妒忌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2妒忌心理的终极原因

进化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是为解决进化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具体的适应问题进化而来的适应产物(Tooby&Cosmides,2008)。

妒忌他人被认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和能力(Schoeck,1969)。

那么,妒忌心理的进化根源是什么呢?

有研究者认为妒忌试图解决的适应问题是资源竞争(Hill&Buss,2006;2008)。

因为进化环境中用以生存和繁衍的资源(食物、配偶、领地、水源)都是有限的,人们需要获得充分的资源来维持生存、繁衍后代。

而能否成功地获取这些资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个体表现如何,同时也跟竞争对手的表现有关。

因此,自然选择保留了人们进行资源竞争时关心自己相对表现而不只是绝对表现的心理偏好,即社会比较(Buunk&Gibbons,2007;Festinger,1954)。

通过社会比较,一方面人们可以确定跟竞争对手相比自己获得重要资源的胜算是多是少。

另一方面根据竞争对手的相对强弱,他们可以评估自己应该做出多大程度的努力,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投入浪费(Frank,1999)。

因此,人们能否获得自己所需的重要资源,常常取决于竞争同一资源的不同个体在资源竞争中的相对位置,具有较高位置的个体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具有较低位置的个体更容易遭受失败。

在影响个体适应水平的相关领域,相比绝对位置较高但是却低于他人的情境,人们更偏好绝对位置较低但相对高于他人的情境:

无论在财富还是婚姻领域,人们都希望占据更高的位置,而女性尤其看重相比其他女性自己是否拥有更具吸引力的外表(Hill&Buss,2006)。

妒忌是个体在资源竞争中面临不利位置时体验到的一种负性情绪,针对的是具体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个体,目的在于促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或者瓦解对手的竞争优势(Hill&Buss,2008)。

在择偶领域,男性与女性具有不同的择偶偏好:

男性通常选择年轻美貌有生育力的女性,而女性则倾向于选择有能力和意愿为自己和孩子长期投资的男性(Buss,2007)。

因此,女性年轻美貌,能够吸引男性为她投资意味着她在择偶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而男性拥有丰富的性经验或者有吸引力的伴侣则暗示着他在择偶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这些不同的相对优势,将会成为同性同伴妒忌的对象。

较近的一项研究支持了妒忌的性别差异假设(Hill&Buss,2006):

相比男性,当身边的女性同伴变得更有吸引力或者得到伴侣赠送的昂贵礼物时,女性体验到更强烈的妒忌;相比女性,当身边的男性同伴拥有更丰富的性体验或者获得了美貌女性的青睐时,男性体验到更强烈的妒忌。

男性与女性都妒忌经济富有的同伴,不过相比长相一般的同伴,只有女性报告了对美貌同伴更强的妒忌(Hill,DelPriore,&Vaughan,2011,研究2)。

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妒忌更容易产生在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个体之间:

人们最容易妒忌的对象就是他们的同性朋友、兄弟姐妹、同学和其他家庭成员(Hill&Buss,2006);相比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配偶或者配偶的兄弟姐妹,被试报告了更多对自己兄弟姐妹的妒忌(Yoshimura,2010)。

进化心理学把妒忌跟进化环境中的资源竞争联系起来,认为妒忌是对资源竞争情境的适应心理,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妒忌的本质和功能。

妒忌对象的相似性和自我相关,其深层原因在于相似的个体在资源竞争中占有相似的生态位(niche),它们之间更有可能因为竞争相同的食物、领地和配偶而发生激烈的竞争,因而跟自己相似的同伴占据的某一资源常常也是自己试图获得的重要资源,通常很容易引起个体的妒忌心理。

自我相关则意味着只有影响自我在某一特定领域成败的同伴优势才有可能成为妒忌的对象:

即使同伴具有某种优势(长相俊秀),但假如自己试图获取的是社会地位,同伴的长相优势就不会成为自己妒忌的对象,因为这一对象通常不影响自己能否获得社会地位。

2.3妒忌的神经生理机制

不少研究开始探讨妒忌的神经生理机制。

在一项面孔识别任务中,Shamay-Tsoory,Tibi-Elhanany和Aharon-Peretz(2007)要求被试识别不同图片里主人公的情绪状态。

结果表明,相比正常被试,右脑腹中侧前额叶(VMPFC)损伤的病人心理理论及同感(identification)不受影响,但他们不能正确识别妒忌和幸灾乐祸的情绪。

在一项fMRI研究中,自我相关领域里比自己优秀的同伴引起了个体强烈的妒忌,同时他们的前扣带皮层(ACC)在这种情况下伴有明显激活(Takahashietal.,2009)。

被试通过电脑跟另一同伴(实为电脑程序)进行随机的颜色选择博弈,对方选择的损益并不影响他们自身的损益。

即使这样,被试处于相对损失(自己收益是正值,但却少于对方)条件下还是会有强烈的妒忌,他们的腹侧纹状体(ventralstriatum)在这一过程中有较强激活(Dvash,Gilam,Ben-Ze’ev,Hendler,&Shamay-Tsoory,2010)。

其他研究则发现注射催产素增强了人们在相对损失条件下的妒忌反应(Shamay-Tsooryetal.,2009)。

3妒忌的影响

极端妒忌导致的暴力事件和犯罪事件很早就得到了人类学家的关注(Foster,1972;Schoeck,1969)。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妒忌在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3.1身心健康

日常经验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妒忌作为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对妒忌者本人的身心健康有着诸多不良影响(seeSmith,Combs,&Thielke,2008forareview)。

一方面,特质妒忌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抑郁症、神经质、焦虑症、恐惧症、躯体症状和强迫症都与特质妒忌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Gold,1996;Smithetal.,1999)。

特质妒忌与生活满意度(Smithetal.,1999)以及特质感激(McCullough,Tsang,&Emmons,2004)负相关,而特质感激可以正向预测人们的主观幸福感(Wood,Joseph,&Maltby,2009),这意味着特质妒忌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以葡语学生为被试的一项研究证实了特质妒忌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负向关系(Milfont&Gouveia,2009)。

同时,特质妒忌可以正向预测特质羞耻以及低自尊(Zeelenberg&Pieters,2007)。

另一方面,妒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多证据表明,妒忌情绪的内在成分如敌意(Chida&Steptoe,2009)、怨恨(Waylen,Stallard,&Stewart-Brown,2008)和抑郁(Moussavietal.,2007),都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不过,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直接考察妒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2攻击行为

妒忌可能导致多种类型的攻击行为,比如间接攻击和欺负。

Pellegrini(2007)指出女性会因为妒忌其他女性的美貌而对她们进行间接攻击,破坏她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名声。

以54名澳大利亚女中学生为样本的一项质性研究(Owens,Shute,&Slee,2000)发现,由于争夺友情以及异性而导致的妒忌是她们进行关系攻击的直接原因。

Hofer和Busch(2011)以德国和喀麦隆的成年人为样本,发现对于内隐亲和动机强的被试,该动机没有满足(社会关系较差)会引起妒忌和间接攻击倾向。

以22名服务业被欺负者为样本的一项质性研究也发现,由于自身能力和努力而被人妒忌是人际欺负的一个重要原因(Strandmark&Hallberg,2007)。

McGrath(2010)调查了411名各种职位的男女员工,要求他们报告过去6到12个月里对他人采取的明显或隐蔽的欺负行为,发现被试的妒忌可以正向预测他们对别人的欺负行为。

妒忌跟攻击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能植根于妒忌内在的行为倾向。

vandeVen等(2009)发现妒忌体验增强了人们试图伤害被妒忌者的意图,而善意妒忌则没有同样效应,这意味着敌意在试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中起着重要作用。

Cohen-Charash和Mueller(2007)通过对在职学生的调查发现特质妒忌以及情景妒忌都与恶意伤害倾向存在正相关,而在控制特质妒忌之后,情景妒忌依然可以预测恶意伤害倾向。

3.3道德行为

妒忌增加了人们对被妒忌者的欺骗倾向和行为。

Moran和Schweitzer(2008)研究了组织情境中的妒忌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在研究1中,被试想象自己跟四个同事竞争某一晋升岗位,他排名第第9期吴宝沛等:

妒忌:

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二。

晋升需要一个月之后生效,在此期间他需要跟某个同事合作开展一个公司项目。

而这个同事恰好就是跟他竞争晋升岗位中的一个(高妒忌:

同事排名第一;低妒忌:

同事排名第三)。

被试需要就项目框架跟该同事进行谈判。

结果发现,高妒忌条件下被试在谈判中对同事的欺骗意向更高。

研究2中,研究者们更进一步考察了欺骗行为。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被试被告知要跟某一同事分一笔钱。

这笔钱的范围两个人都知道,但只有被试知道这笔钱的具体数目,由他们提出分配方案,告诉同事这笔钱有多少,自己给他们分了多少,而同事则可以拒绝或接受他们的分配方案。

接受即按被试的分配方案进行,拒绝则两人都一无所获。

结果表明,高妒忌情形下,被试做出了更多的欺骗行为(虚报数目),虽然在欺骗强度(虚报数目与实际数目之间的差别)方面不同妒忌条件下没有差异。

Gino和Pierce(2009a)探讨了妒忌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被试通过电脑抽签形式随机得到两种不同奖励(高奖励:

20美元;低奖励:

0美元)和两种不同角色:

解答者(solver)跟评分者(grader)。

解答者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