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3952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

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

初一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

第2课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3课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第4课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第5课 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第6课 走进计算机

第7课 个性化桌面

第8课 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法

第9课 轻松一刻

第10课 计算机中的资源管理

第11课 给文件找个合适的家

第12课 让文件“变脸”

第13课 找到我的文件

第14课 清理我的文件夹

第15课 为文件“减肥”

第16课 整理我的文件

第17课 计算机也会生病

第18课 了解计算机的性能

第1课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3.能说出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

重点: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难点:

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出新任务

大屏幕投影,

播放影片——申奥宣传片、酒后驾驶

提问:

在刚才的短片中看到了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

刚才通过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等方式我们接受了信息,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传送和处理。

什么是信息?

(学生回答完,投影信息的定义)

信息:

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简单的说,信息就是消息、信息就是数据、信息就是情报、信息就是知识等。

上课铃声——向学生和老师传递了“上、下课”的信息;

天气预报——向我们提供关于天气的信息;               

电视节目——向我们提供关于缤纷世界的信息;

投影课题:

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

信息技术的定义:

小游戏——“角色扮演”

教师小结:

信息的传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时在发生变化(结合学生的回答投影解释以下内容)

投影,从古至今的信息传输方式

大声喊叫——最多传200米左右

鼓——“击鼓语汇”

烽火通信——“火光电报”

中国文字鼻祖——甲骨文

8、举例身边还存在着哪些你认识到的信息技术?

9、投影总结

学生记下看到的事物

讲出自己所看到的事物

 

学生就自己理解回答信息的定义

学生举例

 

学生游戏,推选一个学生反馈游戏结果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利用几段视频能轻易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本课教学导入的成功之处;中间加入“角色扮演”,学生能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在汇报的阶段,没有很好的引导,从学生处获取的信息不大;为了弥补学生给予信息的不足,加入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陈述,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整节课整体感觉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度大,和其他课程的结合(特别是历史课)也比较紧密,所以觉得本案设计比较成功。

需要改进的是如何能引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公布,这个需要寻求技巧。

第2课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2.了解计算机的常见分类(依规模、速度和功能来分)

3.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及家庭应用

4.了解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重点: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与基本应用

难点: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比较抽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入:

回顾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引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幻灯片投影:

各个时期计算机的图片,让学生挖掘图片中的信息。

3、教师小结:

刚才所呈现的画面中我们大部分是认识的,并且能说出个一二,但是有同学知道第一、二张图片上的是什么吗?

——引出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4、板书:

计算机的发展的四个年段

5、计算机计算机按其规模、速度和功能可分为巨型机(图)、大型机(图示)、中型机、小型机(图示)、微型机(图示)及单片机

6、分小组讨论,计算机的应用和在家庭中的应用

7、小结计算机的应用

8、畅想:

未来的计算机

准备上课

 

仔细观看

 

回答问题

 

讨论计算机的应用

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必须淡化计算机发展四个历史阶段,这是教材更改以后的特点之一;同时必须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联想,但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主要是游戏和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

 

第3课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

3.了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的作用,并能指认主要部件

4.了解计算机的常用接口及其作用

5.了解信息存储单位并掌握其换算关系。

重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五大部件)

难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信息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机;软盘、光盘、硬盘、内存条(存储器)各一。

一、教学方法:

演示法、举例法。

二、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诞生在美国(ENIAC)

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发展方向:

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二)、计算机组成

硬件:

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

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相缺常用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辅一常用输出设备:

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相不运算器

成可CPU: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

控制器

系统软件

软件:

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及其有关的资料

应用软件

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特点:

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

下自动工作。

(三)、存储器

功能:

存储信息(程序和数据)

存储器的二种操作方式:

“写”:

将信息存入到存储器的过程

“读”:

将信息从存储器中取出的过程

 

(用来存放计算机当前工作中正在运行的程序)

内存:

容量小、存取速度快、价格贵。

随机存储器(RAM):

随机读写,但断电后信息丢失。

只读存储器(ROM):

只读不写,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存储器

常有的外存有磁盘(软盘和硬盘)、磁带、光盘等

软盘常见有3.5英寸和5.25英寸,光盘(CD-ROM)

外存:

容量大、存取速度慢、价格低。

(外存主要用来存放那些暂时不用的信息)

 

(四)、课堂练习

存储器

名称

断电是否会使其内的信息丢失

用户是否可对其进行“读”操作

用户是否可对其进行“写”操作

RAM

ROM

软磁盘

硬磁盘

光盘

1TB=()GB

1GB=()MB

1MB=()KB

1KB=()B

小结:

本课主要是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学生虽然能从理论上理解,但是如果有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亲手安装和认识,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4课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软件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系统软件及其基本作用

3.了解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

4.了解MSWindows的发展过程

重点:

软件的分类、Windows的发展

难点:

理解Windows的发展给使用者带的巨大便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但光有硬件系统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

二、新课:

1.提问:

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实际上计算机只能执行某些特定的指令,这些指令可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要计算机工作,必须用这些指令编制程序,并让计算机执行。

2.程序:

一组指令的集合。

3.软件:

为运行、管理、维修和开发计算机应用而编制的各种程序称为软件。

4.系统软件:

主要用于计算机内部的管理、维护、控制等。

它能帮助用户方便地操作、使用计算机。

主要有:

操作系统、监控管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语言编译系统等。

5.操作系统:

控制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的软件,没有它计算机将无法启动使用。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

DOS、UNIX、Windows、Netware、WindowsNT、Windows2000、Linux等。

6.计算机语言系统:

是一种推动计算机应用的系统软件。

A)机器语言:

用二进制指令代码编写的程序。

(计算机可直接执行,速度快,但难读懂、难编,不独立于机器,不同的机器可能有不同的指令集合)

B)汇编语言:

用反映指令功能的助记符表达的计算机语言。

(须汇编后才能执行,不独立于机器,不同的机器可能有不同的指令集合)

C)高级语言:

可独立于机器面向过程?

(对象)的语言。

如:

FORTRAN、BASIC、COBOL、PASCAL、C++、VisualBasic、Delphi、PowerBuild、Java等。

数据库语言:

dBASE、FoxBASE、FoxPro、Oracle、Sybase等。

D)结构化程序设计:

用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编写的程序

小结:

1.计算机系统必须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才能正常使用。

2.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软件,任何操作都是在操作系统帮助下完成的。

3.用计算机语言可按自己的要求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第5课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五大部件示意图)

2.了解数值表示方法

3.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数制

4.了解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原理,初步学会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5.了解计算机内部字符的表示方法

重点:

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

难点:

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十进制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

1.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时结合插图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与指令都采用二进制,即计算机内部任何东西都是以“0”、“1”的形式表示,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二是指令和数据都会先被放在存储器里,三是控制器会从存储器里取出指令,根据指令指挥其他设备完成任务。

2.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数制的本质,二进制数中只有“0、1”2种数字,逢2进1;八进制数中只有“0-7”8种数字,逢8进1;十进制数中有“0-9”10种数字,逢10进1;十六进制数中有“0-F”16种数字,逢16进1。

3.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二进制数当中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左边第1位,表示20=1,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个位

第2位,表示21=2,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十位

第3位,表示22=4,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百位

第4位,表示23=8,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千位

以此类推……

某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只要乘以该数位上的记数单位,就算出了这个数字的实际值。

如,

(1101)2=1×23+1×22+0×21+1×20=8+4+0+1=(13)10

4.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采用除2取余法可以将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重复用2去除十进制数,取出余数,直到商为0时结束。

最后将余数按由高位到低位的排列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结果。

237………1(低位)

∴(37)10=(100101)2

218………0

29………1

24………0

22………0

21………1

0(高位)

(37)10=(10010)2

建议给学生做几个练习

5.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与指令都采用二进制,因此字符也是如此。

那么字符又是如果转化成二进制的呢?

这就需要对这些字符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编码,以便于统一进行进制转换。

ASCII码(美国标准交换信息码)表就是起这一作用的,表中可以发现每个字符都有一个对应的数字,要知道这些字符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形式,只要将他们转换成二进制数就可以了。

课堂练习:

1.计算机内部的信息是用什么表示的?

2.有哪些常用的数制?

3.请你把(10011)2转换成十进制数

4.请你把(61)10转换成二进制数

小结:

1、数制的转换是本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在课堂上练习多次,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因此还需要在下节课继续练习和巩固。

   2、同时借助计算器进行换算较以往着重提出,稍对笔算进行弱化。

第二单元打开Windows

第6课走进计算机

教材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使用过Windows98(或Windows2000),对Windows系统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所以这节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这些基本概念,新认识WindowsXP系统,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

体验WindowsXP的友好界面及人性化操作。

教学目标:

WindowsXP环境:

1.桌面上的图标;

2.对图标的简单操作(移动、排列);

3.窗口的简单使用;

4.任务栏及其使用(窗口的切换);

5.开关机的常识。

教学重点:

掌握WindowsXP基本概念及对图标等对象的操作方法。

了解任务与窗口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拓展。

课前准备:

安装WindowsXP系统

教学过程:

1、认识和了解图标、窗口、任务栏。

2、了解WindowsXP的开关机。

3、利用图标打开相应程序,并能根据需要对图标进行移动操作

4、移动和切换窗口,能根据需要改变其大小

5、改变任务栏位置、大小及一些属性,能利用任务栏进行任务切换等操作

6、体验WindowsXP的友好界面,感受操作的乐趣。

小结:

1.本课学生能较快掌握,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探究,能自行发现和掌握一些其它方法。

2.如果时间允许,网络通畅的前提下,建议在本节课中加入学生尝试Windows的更新的操作(阅读材料7)。

第7课个性化桌面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针对Windows的桌面进行个性化操作。

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桌面美化(主题设置、背景及图标的修改)、系统时间设置、屏幕保护设置。

通过学习这些设置方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适当的修改Windows桌面参数,以获得使人愉快的计算机工作界面。

教学目标:

掌握桌面墙纸和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以及修改系统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Winxp操作系统、清华同方电子教室、相应的图片和图标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看两张电脑城的图片,引导学生注意电脑里漂亮的墙纸,告诉他们这美丽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液晶显示器的坏点。

介绍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和坏点的形成。

讨论识别液晶显示器坏点的方法,即:

将整个桌面背景设为黑色或白色。

教师演示设置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1、以图片作为桌面背景

教师演示如何自定义桌面墙纸。

打开《学生帮助系统》,演示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告诉学生课堂上有问题可以先看这里。

布置任务,让学生将喜欢的图片作为桌面背景。

2、更改图标

展示课件,将更改前后的桌面图标进行对比。

让学生自学《帮助系统》,将桌面图标改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3、改变屏幕保护程序

做第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演示如何设置屏幕保护程序,并将等待时间设为1分钟。

教师离开讲台,请同学们猜一分钟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等待过程中,和学生讨论“屏幕保护程序”及其作用,以及发生的条件。

4、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

展示课件,做第二个猜谜游戏:

“2007年元旦节是星期几?

”(如果是周末,那我们可以有三天的连续假期)。

先让学生猜,然后自学“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这部分内容进行验证。

小结:

本课原本应是在winxp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学生机的硬件限制,只能在windows98上面完成,学生对于体会winxp的优越性有限制,只能由教师演示。

这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后记:

后因教室调整,学生在学习本课很久之后到了安装有winxp系统的机房,对winxp相较与win98的优越性体会的更深刻。

第8课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法

教材分析:

通过键盘输入文字(中文、英文)是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经常要碰到的操作,学生利用键盘输入英文和中文(拼音)已不陌生(小学阶段已学过)。

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中文输入的其它方法,并知道它们的种类及个自的优缺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汉字输入的一般分类及优缺点。

键盘:

音码、形码、音形码

非键盘:

手写输入、语音输入、OCR(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

了解微软拼音输入法。

技能目标:

掌握微软拼音输入法的使用(切换、输入方法、设置)。

正确的键盘操作规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微软拼音输入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

微软拼音输入法的设置。

课前准备:

WindowsXP系统、微软拼音输入法;安装语音输入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汉字和英语从组成结构和转换成计算机的信息难易程度进行比较,引入如何把汉字输入到计算机中。

2、输入法分为键盘输入法和非键盘输入法,非键盘输入法有哪些?

有手写板、语音输入法,和OCR技术。

3、教师演示语音输入法,并邀请学生共同加入体会语音输入法的特点和优点。

4、微软拼音输入法实践。

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OCR等汉字输入法的演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出汉字输入的种类及优缺点等知识。

与全拼输入法的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微软拼音的模糊拼音参数设置,表现出微软拼音的优点,增强学生学习微软拼音的兴趣。

因为键盘的使用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但我们还是要关注学生的键盘操作规范,尽可能的校正学生错误的指法。

第9课轻松一刻

教材分析:

本课以软件的使用方法作为引入点,通过让学生使用帮助功能来获取相应帮助信息的学习过程,学会帮助功能的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Windows软件中的“帮助”功能及使用方法。

技能目标:

1.学会获取帮助的方法(包括F1键、菜单、鼠标右键)。

2.学会使用帮助功能(分类检索、关键字检索、索引)。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游戏。

2.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课前

准备

1、投影材料

任务设计

在学中游戏,在游戏中学。

教学

重点

“帮助”功能的使用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帮助”功能(分类检索、关键字检索、索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入:

本课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就是让大家玩

2、打开“开始\程序\游戏”里的扫雷,在不和同学交流的前提下开始游戏。

3、巡视

4、发现问题:

1、怎样玩?

2、有什么技巧?

3、怎样调整级别的高地?

能否自己解决问题?

5、提出游戏里面帮助的用法,由此引出操作系统中的“帮助”

 

游戏

 

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借助“帮助”

评价与小结

本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在游戏中学到了“帮助”的用法,接受都比较好

 

第10课计算机中的资源管理

教材分析:

在Windows中,资源的概念非常大(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

从本课开始到第15课,都要学习文件资源的管理,其管理器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其中包括资源管理器的打开和关闭,资源管理器窗口组件的使用,资源管理器菜单与工具栏的,认识文件目录,并了解它们的命名规则。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资源管理器基本功能,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资源管理器(界面、菜单及工具栏)。

了解文件和文件目录的组织形式及命名规则。

能操作简单得dos命令

技能目标:

学会简单使用资源管理器(如打开、关闭操作,查看方式设置等)。

课前

准备

1、投影材料

任务设计

能够用多种方法打开资源管理器

配合进行dos的简单操作指令的学习

教学

重点

了解资源管理器的作用及功能。

了解文件及目录的组织形式和命名规则。

教学难点

文件及目录的组织形式及命名规。

对文件路径的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复习计算机的组成,由此引出要管理计算机的资源——资源管理器。

打开资源管理器的多种方法。

提问:

能否用快捷方式打开?

(win+e)(插入讲解win键的用法)

认识资源管理器的窗口组成

新建文件夹和新建文件,文件的命名规则

在d盘新建一个文件夹

利用键盘打开开始\程序\ms-dos方式,完成一些简单得dos操作。

如:

deld:

\自己的文件夹由此为下一节课的路径做好准备

回顾

 

尝试

 

操作

 

评价与小结

学生对资源管理器都持不以为然的态度,的确在实际应用中连我自己都很少用到资源管理器,所以更不能灌输给学生“资源管理器很重要”这种思想。

后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比较速度和全面性,掌握较好的学生在我的提示下就使用了资源管理器。

在dos操作中学生显然对于这种不同于windows的操作系统比较感兴趣,因此积极响应。

第11课给文件找个合适的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利用资源管理器,通过学习新建文件夹、复制移动文件等操作,对文件进行整理。

经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资源管理器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整理文件的方法和习惯,以便能有效方便的使用这些文件。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平时也养成整理的习惯。

知识目标:

1.了解和掌握整理文件和文件夹的整理方法。

2,移动与复制的区别。

技能目标:

掌握新建文件夹操作方法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操作(菜单、鼠标的左右键)。

情感目标:

让学生学会整理方法和养成整理习惯。

1、投影材料

任务

设计

从网络上获取材料:

图片和文本

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类

根据提供的路径整理自己的文件

教学

重点

1.掌握文件整理的方法及操作过程。

2.对文件路径的学习。

教学难点

文件的整理方法。

用鼠标操作时的键盘配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提问:

如果老师要去家访,事先必须知道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在计算机中找到一个文件也必须知道文件的地址——文件的路径。

投影文件的路径,要求学生找到相应的文件。

(c:

\programfiles*)

打开“资源管理器”,在D盘新建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利用WORD写出这个文件夹在计算机中的路径。

点评学生的操作,指出不足和可取之处。

在D盘自己的文件夹中再新建一个文件夹“我收集的文件”,从网络上面获取资料,保存两个文本文件和图像文件到“我收集的文件”中。

投影要求:

对文件进行分类(在资源管理其中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移动和复制),操作完成后核对路是否正确。

小结:

本课需要掌握的是熟悉路径和能够应用路径,能在资源管理器中实现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和移动。

学生回答

 

依据路径找到相应的文件夹

 

新建文件夹,打开WORD中写明文件夹的路径。

操作

 

操作

 

上交作业。

评价与小结

本课中学生对文件路径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好,虽然解释多遍,但是效果不明显,还需要在以后的课中加以强化。

文件路径是本册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我的意料之中。

第12课让文件“变脸”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整理操作,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本课的操作环境仍然是资源管理器,利用它来修改文件或文件夹的文件名、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