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敏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414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晓敏结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晓敏结题报告.docx

《晓敏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晓敏结题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晓敏结题报告.docx

晓敏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内丘县内丘镇中学姚晓敏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泽民同志指出: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我国传统的教育事实上将人的大脑作为"知识仓库",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才能参与国际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已是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往往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外活动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

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机械问答,问题设计深度不够或过于具体化,只能让学生受到低思维的训练,而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实效,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中学阶段的教学对于其将来能否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当代社会发展如风起云涌,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而一个创造性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而不能墨守成规。

其次,要活学善用创新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甚至使思维具有“超前性”。

再次,要具备创造力。

这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并善于分析和综合,掌握现代技术,掌握创新的方法论,具备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最后,必须具有献身社会,明于事理,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和素质。

中学阶段的教学对这种能力、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于2003年11月完成了课题《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研究》,构建了“创境生疑——探究自学——讨论释疑——练习提高”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006年连云港市冯兰进行新课标下中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从学生创新写作能力方面探讨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

但是我国部分学校尤其农村中学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的施行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研究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时期,还没有完整、成形的理论或固定模式来作为指导,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路子是很有必要,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以现在的理论和课堂模式作为参照和指导,结合我县的教育形式和我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素质,重点研究农村中学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走出一条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新路子。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时代挑战的要求。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这是科技高度快速发展的世纪,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

这种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面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把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它标志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

课改挑战教师,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的参与者。

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界最具感召的字眼,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新课标指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是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和症结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新课程从理念到内容,从课程设计到课程的实施,都与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大相径庭,突出强调了对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

纵观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队伍,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创造灵感,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内邱镇中学和内丘三中的学生和老师。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3.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我校教学的独有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所以,“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重点,就是革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发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在愉悦氛围中全面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关于创新教育的论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法规文件,是我们开展实践研究的指针。

2.建构主义是国外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潮,有人把它看作是教育思想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下,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互活动中,主动选择信息,逐渐建构对这些信息的理解、解释、假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真创造或者类创造)过程。

这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习起引导和支持作用,学习可以被促进或支持,不能被控制或指挥。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好的教学就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发展灵活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4.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

“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

“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苏灵杨先生也认为:

“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措施、方法和途径。

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新的评价体系。

2.通过研究,使学生具有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

针对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全面展开。

1.变革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实现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变,构建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使课堂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教师陈旧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从而使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内邱镇中学和内丘第三中学的学生和老师。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调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中学生自身的学习体会以及教师教学的现状。

2.个案研究法:

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个案(教案、课堂实录等)进行收集整理、个别分析,作为实验研究的补充。

3.行动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的技巧、方式、设计、使用、组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学习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每个方面的内容,在共同设计的基础上,分别由成员个体负责实施实验研究。

4.文献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涉及各学龄段、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在研究期间,我们侧重探索并实施了对语文的研究。

其原因是:

①语文这一学科是工具学科,是学校的基础性课程,在教学中所占比重大,课时多,它的变革在学校教学整体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②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有悠久的传统,学校、家长、社会舆论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成绩看得最重,它也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

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该研究过程经历了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1)确立理论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要想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充实。

所以,在实验前期,参加教改的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理论文献。

(详见第18页:

参考文献)

通过学习,丰富了知识,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指导理论:

本课题以有关教学方针和教育法规为指针,以国内外相关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策略理论、学科学习规律、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在国内教学改革者们开展的“赏识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教育”等方面的某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初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现状及对策。

①现代教学论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活动。

如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协同师生的双向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即研究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等。

②成功教育说

成功教育说主张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应局限于少数方面;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培养学生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师掌握一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策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问题,从而享受成功。

(2)确定对象

本课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确立了我校初一(5)班为实验班,初一(6)班为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由梁莉坤老师组织实施;初二(3)班为实验班,初二(4)班为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由张玉芳、狄丽云老师组织实施;初三(3)班为实验班,初三(4)班为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由姚晓敏老师组织实施。

2.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2月)

(1)调查分析

我们2010年6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印制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况调查问卷”。

从学生问卷①的调查来的信息(见第19--20页,附件1—1)看,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课堂导入的枯燥性、课堂提问的单一性、家庭作业的封闭性、评价方式的陈旧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电化教学的运用 、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功能 。

从学生问卷②调查来的信息看,我们很明显看到课题组的成员们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见第25--26页,附件2—2)。

(2)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主渠道,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研究上。

我们尝试“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和“以读代讲—感悟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①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a.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课题组教师。

在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学校在安排教师出去学习时,优先考虑课题组教师。

先后派课题组教师参加内丘县教研室和邢台市组织的有关教研活动和课题培训活动,将外地先进的经验带回来,把新的精神与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水平。

b.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鉴于我校实际,我们采用轮流讲座的方式进行集体学习。

要求每位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传阅教学杂志,尝试新教法,探索新模式;同时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实录,观摩、研讨、学习课题实验经验,印发业务学习资料。

经过培训,课题组教师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提供了保证。

②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实践多种教学模式。

a.通过参加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

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和教学叙事等理论材料。

b.通过编辑《博苑》校报,组织学生进行创新作文竞赛,评选作文中立意新,想象力丰富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通过举办“校园广播站”、“我做校园小主人”等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d.举办“科技小发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升华、反馈,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创新教学途径、模式。

具体的操作步骤:

a.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创新教学的教学策略。

b.课题组研究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小组定期检查和交流。

c.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学习课改精神以及有关创新教学的理论知识,做好学习笔记。

d.对研究过程中组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e.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f.实验教师定期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心得、论文,整理学生的优秀习作。

g.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1)搜集实验资料,并作统计分析,完成研究报告的材料准备。

2011年3月,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统计结果如下:

1.你对老师的现行的教学方式是否感兴趣?

2.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能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吗?

3.你在课堂上是否能自己有一些独创性的想法?

4.你觉得目前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如何?

感兴趣

较好

78%

82%

66%

88%

调查结果显示:

创新教学在学生中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了根本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实验年级和实验班的学生创新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级学生。

从问卷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广大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使用创新教学模式,自身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把自己的所想所作写成论文,与其他同仁一起探讨,得到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

(2)在研究后期,我们通过召开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概括。

2011年5月,由课题负责人姚晓敏执笔,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在学校校长申拥军的组织下,在全校召开了课题成果汇报会,将研究经验向全校推广。

(3)为能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我们及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将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汇编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学生优秀习作,在全校进行成果展示。

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极大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我们探索了一系列先进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1.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往往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

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

然而目前的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机械问答,问题设计深度不够或过于具体化,只能让学生受到低思维的训练,而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实效,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所以我们从老师到学生两方面作了以下实践探索:

(1)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度”。

提问能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 ;不到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不提问题 ;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 ,因人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

注意以下发问技巧:

 

a.设计标志功课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 。

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可根据 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随机性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疑:

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一类?

和哪一篇文章性质相似或互异?

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

(文章体制)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

好在哪一点?

有什么坏的部分?

坏在哪一点?

(鉴赏与批评)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东西有什么不同?

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

(风格)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

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

哪一部分是主干?

哪些部分是旁枝?

(章法布局)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b.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能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

 

  c.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

如一位教师在上《变色龙》一文,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者先提出问题:

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

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

"看风使舵"。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水到渠成。

(2)鼓励学生发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可有些语文教师将“启发式”错误理解为“问答式”,片面追求气氛的活跃,不停的提问,以至于有“满堂问”的倾向。

殊不知,在这样的连番提问中,学生的思维会凝滞,导致厌烦心理的产生,反而适得其反。

课堂提问应控制教师提问密度,加强学生提问密度,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想象、联想,比较,展现自己的思维。

  (3)课堂提问的“多角度思考”。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和思维的辨证统一。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又离不开辐和思维。

所以,课堂提问必须能训练这两种思维能力。

培养发散思维,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

培养辐和思维,是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

这就要求提问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问题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不唯一性,能从多方面、多层次上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猜想、推想,打破思维定势,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敏捷而又灵活的思考问题。

一位老师在“多角度立意”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手有五指”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手的五个指头,找出其特点,并且由物及人,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个话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经过多角度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了“团结就是力量”,“事情要做好,五指协作少不了”,“大拇指不丑”,“要爱护和帮助弱者”(“小指莫自卑”),“避让风格赞”等五个立意。

然后李老师又引导学生权衡“最佳”立意,最终得出了三、四、五最佳,一、二较平淡的结论。

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分析立意是发散思维,权衡最佳是辐和思维,突破了平日的思维定势后,得到了新的结论。

(4)创设和谐的课堂提问范围。

要做到师生双向的课堂提问,开展创新思维训练,须充分发扬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压抑感,紧张感,减少“他信力”,增强“自信力”。

这样,学生的大脑神经细胞得以兴奋活跃,学生能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的兴趣,发挥创造才能,自由的探索。

(5)巧引导妙安排,设计思维情境

巧妙的开头,尤如战前动员,使学生精神振奋,迅速、自觉地进入思维的角色,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例如,根据中学生爱类比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某些知识,一上课就由这种知识类似地推出另一种新知识;根据中学生对周围事物易作直觉思维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举出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归纳概括出所学新知识;根据中学生爱争论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出一定的问题,让他们充分讨论、分析和综合得出结论;根据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观察、思考,充分发现和解决问题等.经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跨越了障碍,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设计创新情境,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6)多角度设置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a.设计适度性问题,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

b.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c.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d.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7)善观察勤思考,培养思维习惯

有些学生急于求成,往往忽视观察的作用,拿到问题后不注意观察,盲目下手,结果不得要领,误入歧途.这就启发我们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剖析问题的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广泛联想,掌握常用的语文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8)引导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探索

2.以读代讲—感悟教学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

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