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4278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三、所需器材

振动实验台、激振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扫描信号源、动态分析仪、力锤、质量块、空气阻尼器、单式吸振器。

四、实验内容

4.1、简谐振动固有频率的测量

对于简谐振动固有频率的测量我们在本设计中应用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利用振动传感器共振法来进行固有频率的测量,利萨如图的方法来测定固有频率,利用系统自由衰减振动测定固有频率。

4.1.1利用共振法测量固有频率

(1)实验装置图:

(图4.1.1-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对于振动系统测定其固有频率,常用简谐力激振,引起系统共振,从而找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

在激振功率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低到高调节激振器的激振频率,通过振动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某一频率下,任一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迅速增加,这就是机械振动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

(3)实验方法:

①安装仪器

把接触式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调节激振器高度,让接触头对简支梁产生一定的预压力,使激振杆上的红线与激振器端面平齐为宜,把激振器的信号输入端用连接线接到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接口上。

把加速度传感器粘贴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②开机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设置采样率,连续采集,输入传感器灵敏度、设置量程范围,在打开的窗口内选择接入信号的测量通道。

清零后开始采集数据。

③测量

打开DH1301扫频信号源的电源开关,调节输出电压,注意不要过载,手动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从0开始调节,当简支梁产生振动,且振动量最大时(共振),保持该频率一段时间,记录下此时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即为简支梁振动固有频率。

继续增大频率可得到高阶振动频率。

(4)所得图形及数据分析:

(图4.1.1-2:

幅频特性曲线)

由幅频特性曲线可得到的数据:

表4.1-1:

实验所得数据

阶数

一阶

二阶

三阶

固有频率(Hz)

46.25

147.50

171.25

幅值(mv)

173.102

92.765

57.846

由此可以得出该振动系统的一阶、二阶、三阶频频率。

4.1.2利用利萨如图测固有频率

(1)实验装置

(图4.1.2-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利萨如图是把两个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一个作为X轴一个作为Y轴进行合成得到的图形。

互相垂直,不同频率的振动的合成,显示出复杂的图形,一般情况下,图形是不稳定的,当两个振动的频率成整数比时,它们就合成了较稳定的图形

为简单起见,以两个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进行讨论。

设两个振动波形方程为:

x=A1cos(ω1t+φ1);

y=A2cos(ω2t+φ2)

其合成波形的方程式为:

ω1=2πf1,ω2=2πf2

当ω1≠ω2、A2=A1、φ2–φ1=φ时

例如:

ω2=2ω1和ω2=3ω1,φ=00,450(3150),900(2700),1350(2250),1800时利萨如图形,如下图所示:

(图4.1.2-2)

当ω1与ω2差任意倍、A1≠A2时,合成波形更为复杂。

(3)实验方法

1、安装激振器

2、将测试系统连接好

将DH1301扫频信号源输出信号接到采集仪的1-1通道。

将速度传感器布置在偏心激振电机附近,速度传感器测得的信号接到数采仪的1-2通道。

3、仪器设置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控制分析软件,新建一个项目(项目名自定),设置采样频率1K、量程范围、工程单位和传感器灵敏度等参数,在曲线显示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信号,选择时间波形1-1和1-2,选择X-Y记录仪显示方式。

开始采集数据,数据同步采集显示在图形窗口内。

4、调节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使屏幕上出现一直线或椭(正)圆,此时,激振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即为简支梁系统强迫振动的频率fy。

5、再新建一个文件,将周期信号频率变为

(i=2,3),观察屏幕上的图形。

6、改变扫描信号源的频率,重复以上步骤

(4)实验数据记录与图形分析

1)当调节扫描信号源输出频率f0=46.5Hz时,得到下面图形:

(图4.1.2-3频率为46.5Hz时利萨如图)

此时得到的便是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2)当调节扫描信号源输出f1=2f0=93.0Hz时得到如下图形:

(图4.1.2-4频率93.0Hz时利萨如图)

3)当调节扫描信号源输出f2=3f0=139.5Hz时得到如下图形:

(图4.1.2-5)

简谐振动频率

fy=46.5(Hz)

周期信号频率

f1=45.8Hz

f2=93Hz

f3=139.7Hz

图形

表4.1-2

4.1.3系统自由衰减振动及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量

(图4.1.3-1实验装置图)

(2)实验方法:

①将测试系统连接好将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在集中质量附近,加速度传感器

信号接到数采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②仪器设置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控制分析软件,新建一个项目(文件名自定),设置采样频率、量程范围、工程单位和灵敏度等参数,在数据显示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信号,选择时间波形,开始采集数据,数据同步采集显示在图形窗口内。

③测试和处理

用锤敲击质量块使其产生自由衰减振动。

记录单自由度系统自由衰减振动波形,然后设定i,利用双光标读出i个波经历的时间△t,T1=△t/;

读出相距i个周期的两振幅的双振幅2A1、2Ai+1之值,计算出阻尼比

,固有频率

(3)实验所得图形如下:

(图4.1.3-2:

时间曲线图形)

时间(s)

0.970

0.988

1.011

1.031

12.609

8.864

8.559

6.358

表4.1.3-1:

速度传感器时间波形曲线上峰值数据

(4)计算结果如下

表4.1.3-2:

数据处理与结果

i

时间t

周期T

A1

Ai+1

阻尼比

固有频率

3

0.061

0.021

0.0363

47.62Hz

i=3A1=12.609A4=6.358

周期T=0.021则f=1/T=47.62Hz

由公式

=0.0363

得到阻尼比为0.0363

4.2、测量并验证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图4.2-1实验装置图)

在振动测量中,有时往往不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时间历程曲线,而只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幅值。

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用位移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设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分别为x、v、a,其幅值分别为X、V、A:

x=Bsin(ωt-ψ)(式2-1)

v=

=ωBcos(ωt-ψ)(式2-2)

(式2-3)

式中:

B一一位移振幅ω——振动角频率ψ——初相位

X=B

A=ω2B=(2πf)2B式(2-4)

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式(2-4)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也可利用动态分析仪中的微分、积分功能来测量。

①安装激振器

把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将激振器和支架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保证激振器顶杆对简支梁有一定的预压力(不要超过激振杆上的红线标识),用专用连接线连接激振器和DH1301扫频信号源输出接口。

②连接仪器和传感器

把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简支梁的中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把位移传感器安装在简支梁的中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把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简支梁的中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③仪器参数设置

打开数采仪器的电源开关,开机进入DHDAS数采分析软件的主界面,设置采样频率、量程范围,输入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

输入方式:

压电传感器选AC,速度传感器选AC,位移传感器选SIN_DC;

打开三个窗口,分别显示三个通道的时间信号。

④采集并显示数据

调节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和信号幅值,使梁产生明显振动。

在三个窗口中读取当前振动的最大值(位移、速度、加速度)。

(4)实验数据:

(图4-2:

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曲线)

(图4-3:

速度、加速度、位移频谱图)

(5)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4.2-1:

实验数据结果

频率

位移X

速度V

加速度A

175Hz

2.59

1.64

3.42

激振频率为175Hz时,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X=B=2.59mm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大致相等。

4.3、被动隔振的测量

(图4.3-1实验装置图)

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仪器或仪器仪表,以减少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

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与底座的振动之比,由底座传递到物体时则用位移、振动速度或振动加速度表示。

隔振效率:

传动比T:

式中D为阻尼比,为激振频率和共振频率的比。

(3)实验步骤:

①隔振器安装

把小的空气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的弹簧质量系统固定在梁中部,速度传感器放上面,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放在梁的下面。

②安装激振器

③连接仪器和传感器

把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1-2;

把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应变测试通道1-3。

④仪器参数设置

打开数采仪器的电源开关,开机进入DH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的主界面,设置采样频率、分析点数,量程范围,输入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⑤打开三个窗口,分别显示二个通道的时间波形信号、二通道频谱信号和频响函数,并且加速度信号要经积分运算变换为速度信号。

⑥采集并显示数据

调节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使隔振器产生共振。

在各窗口中分别读取当前振动的最大值、频率值

、振幅以及第一通道的峰值

和第二通道的峰值

⑦改变激振频率,分别测量

、、

、时,上下传感器的振动幅度。

⑧根据所测幅值计算传动比和隔振效果

隔振传动比:

T=A1/A2

(4)实验图形如下:

(图4.3-2:

激振频率5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图4.3-3:

激振频率67.5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图4.3-4:

激振频率95.0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图4.3-5:

激振频率165.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5)数据处理计算:

根据所测幅值计算传动比和隔振效果

得到下列数据:

激振频率

加速度振幅A1

速度振幅A2

传动比T

隔振效率

50.00

0.07

0.0189

98.11%

67.50

0.05

2.81

0.0178

98.22%

95.00

0.13

8.70

0.0150

98.50%

165.00

0.19

3.55

0.0535

94.64%

表4.3-1:

数据结果

4.4、单式动力吸振器吸振实验

(图4.4-1实验装置图)

吸振就是在振动主系统上附加特殊的子系统,以转移或消耗主系统的振动能量,从而抑制主系统的振动。

动力减振是将主系统的振动能量转移到附加的减振器系统上,而实现减少主系统振动的目的。

如图所示一单自由度系统,其中

为质量,

为其刚度。

其激励力频率为

,垂直方向的振动位移为

此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当激励力的频率

接近系统的固

有频率

时,产生强烈共振。

为了减少振动,可采用消除振源的办法,或改变系统的

,从而调整其固有频率。

避开激励力的频率

如果实际条件限制,可采用附加减振装置的方法。

在原系统上另外加一个质量为

,刚度为

的“弹簧-质量”系统,与原系统构成一个两自由度系统,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

,可使

的振幅降为零。

(3)实验方法

2、连接仪器和传感器

把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到梁中部集中质量上,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单式动力吸振器安装在梁中央。

.

3、仪器参数设置

打开数采仪器的电源开关,开机进入DH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的主界面,设置采样率、量程范围,输入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窗口分别显示振动信号的时间波形和频谱

4、采集并显示数据

调节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使梁产生共振。

在窗口中分别读取当前振动的幅值、频率值。

5、调节吸振器上的调节螺母,观察波形,使其幅值达到最小时,停止调节,记录其幅值及频率。

(4)、实验结果和分析

(图5-1频率为46.3Hz调节前幅频特性曲线)

(图5-2频率为46.3Hz调节后幅频特性曲线)

(图5-3频率为147.5Hz调节前幅频特性曲线)

(图5-4频率为147.5Hz调节后幅频特性曲线)

(图5-5频率为177.5Hz调节前幅频特性曲线)

(图5-6频率为177.5Hz调节后幅频特性曲线)

固有频率阶数

频率Hz

幅值

螺母移动距离

调节前

调节后

1

46.3

165.4

1.5

3.60cm

2

147.5

34.4

9.4

5.40cm

177.5

0.4

1.00cm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通过调整吸振器上螺母距中心垂直固定杆的距离,我们可以找到具有最佳吸振效果位置,来实现消振目的。

五、参考文献

[1]DHVTC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装置使用手册.江苏东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2]DH-1301扫频信号发生器使用说明书.江苏东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3]太原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教研室.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太原科技大学

六、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材料力学和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严谨、科学的求真态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分工合作。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

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

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

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

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

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

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

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七、教师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