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433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与开发实践.doc

范心忆

摘要:

双证课程是双证融通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

落实双证融通需要在深入把握双证课程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着手其开发实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分析双证课程的内涵与特征、开发双证课程两部分。

而双证课程开发实践首先需要梳理相应的开发路径——确定职业资格证书、确立双证课程、开发双证课程标准;然后以双证课程确定环节为核心,重点进行证课程结构设计与内容整合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

双证融通;双证课程;内涵分析;开发实践

作者简介:

范心忆,女,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基础教学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747(2014)34-0062-04

从双证书制到双证融通的改革发展历程反映了双证融通载体从资格到课程的转变。

“真正的双证融通不是两种证书内容上的割裂,而是两种证书在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特征等方面的互通与融合,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1]

双证融通实施中需要厘清两大问题:

“融通什么”与“如何融通”。

前者即双证融通的对象问题,从最终结果来说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融通,从实施过程来说则是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岗位真实情境与专业教学过程(即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学业评价等的融通。

后者即双证融通的方式问题,通过何种方式,或借助什么载体实现融通。

课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答案,是双证融通实施的关键载体。

双证融通重在课程融通。

因此,深入分析作为融通载体的双证课程的内涵,开发与改革实施相适应的双证课程成为当务之急。

一、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

课程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实施改革和组织教学的依托,其重要地位在双证融通改革中也毫不例外。

因此,双证融通改革的有效实施需要找寻自身的实践载体,而这一载体便是双证课程。

分析双证课程的内涵与特征,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双证课程理论基础的把握,为双证课程开发服务。

(一)双证课程的内涵

所谓双证课程是在任务引领型课改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作出的重新调整。

它并非一门综合性课程,而是系列课程的集合,定位于专业非理论课程,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学校教育。

明确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的对应关系,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等内容完全融入到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

双证课程是双证融通课程改革的直接产物,是改革实施的载体,是衔接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的纽带,是推动改革深入实践的着力点。

双证课程还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的抓手,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指标之一。

双证课程实质上也是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任务是其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基础。

因此,双证课程多为专业课程,其内容选择更多考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内容组织强调围绕工作任务完成、职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体系逻辑路径,与工作世界密切联系。

(二)双证课程的特征

双证课程是一系列课程的统称,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也不是一门综合性的考证课程,而是在学历教育中融入证书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非理论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

1.独立性。

双证课程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各双证课程间保持独立不相容的关系,即各双证课程所含知识点、技能点之间没有接续性,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会影响另一门课程学习。

当然,由于双证课程设置的数量有限,而知识点、技能点,甚至职业素养的学习范围广泛,也会造成各双证课程之间内容的部分重复与交叉。

但这种重复率应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就将其降到最低比例。

而内容在交叉时,需要凸显彼此的不同侧重点。

就单独的一门双证课程而言,其学习结果可能是某项职业能力的养成,也可能是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载体是本专业设置的所有双证课程。

2.理实一体化。

双证课程属于任务引领型课程范畴,同时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现有课程中,实现学校教育要求与证书教育要求的有机融合。

这就决定了双证课程兼具任务引领型课程与考证课程的双重特性——理实一体化。

这种理实一体化不是机械地划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而是课程内容与组织的理实一体化,即以工作任务作为理论与实践内容选择的依据,以工作体系逻辑组织内容,以实践验证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职业素养贯穿其中。

3.专业性。

双证课程是对专业非理论课程进行调整的结果,这就规定了双证课程的范围与性质。

因为双证课程内容中融入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这就排除了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干扰,确定了课改对象,即专业课。

再者,考证中除了包含相应的理论学习外,还包含一定的技能操作,这种学习与操作需要以项目为依托,在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的交替进行中完成。

这就需要在专业课中融入技能操作部分,同时,保留与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指导技能操作的理论知识。

二、双证课程的开发实践

双证课程开发是指双证课程从无到有,从实践构思到理论设计的过程,不包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

双证课程的内涵分析为开发双证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开发双证课程前需要厘清开发路径,在此基础上着手双证课程的具体开发实践。

(一)双证课程开发路径

双证课程开发路径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特征,将宏观的、抽象的理论设计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步骤,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具体开发实践提供实施方向与改革框架。

1.确定待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课程开发首先要确定待融通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与等级。

前者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选择范围,后者为课程内容的细化提供分层依据。

这就需要结合各学校专业建设现状及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确立本专业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别;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融通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获取难度等问题。

2.确立双证课程。

确立双证课程是双证课程开发实践的核心,是后续开发工作有序进行的指挥棒,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确立两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双证课程内容选择需要考虑融通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与等级;双证课程内容组织是在工作过程逻辑指导下,结合岗位实际工作要求,由具体的工作任务反推到技能点、知识点、相关职业素养的过程。

从结构上来说,双证课程主要是对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作出部分调整后产生的专业非理论课程;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与能力的有限性及教学可操作性,双证课程的数量设置以4-6门为宜,最多不超过8门。

此外,双证课程命名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便于学生理解。

3.开发双证课程标准。

双证课程标准是双证课程内容与结构具体化的物质载体,是双证课程实施与考核的重要依据。

作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关键环节的双证课程标准开发,需要在坚守任务引领型课改理念的前提下,参照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该门双证课程性质、学习内容与要求的规定,划分项目和模块,梳理知识、技能及与其相对应的学习水平。

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将证书考核中有关职业素养的内容与知识、技能学习一体化。

双证课程开发路径包含若干环节,其中双证课程结构设计与内容整合是双证课程开发的关键。

因此,笔者重点阐述该部分内容。

(二)双证课程结构设计

“所谓课程结构,在宏观层面,指已经开发的课程门类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排列,以及不同课程门类的课时如何分配;在微观层面,指每门课程的内容按照什么逻辑进行组织”。

[2]这就涉及课程的形态构成与数量设置。

1.双证课程形态构成。

根据笔者对上海市部分双证融通改革试点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双证课程主要分布于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两者比为1∶4(图1)。

另外据笔者调查所知,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市双证融通改革10所试点校中,有6所学校完成13门双证课程考核。

而笔者调研范围所涉及的课程有12门,它们分别为:

汽车总成拆装、洗护发、烫发、染发、基础修剪造型、造型基础、基础化妆、西餐热菜制作

(一)、西餐冷菜制作

(一)、烹饪原料加工

(一)、继电控制线路装调、电气安装与线路敷设,横跨电气运行与控制、汽车运用与维修、美发与形象设计、西餐烹饪等4类专业。

由此可知,双证课程是学校在相关专家指导下,综合考虑自身特色与专业优势后,对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作出调整后的结果。

但在此过程中,学校倾向于选择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双证课程的主要调整对象。

所谓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培养某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求是以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的。

”[3]这类课程往往改革基础好,适应范围广,可迁移性强,符合任务引领型课程标准,与实际工作联系密切、比较容易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合。

2.双证课程数量设置。

至于各专业双证课程开设的数量,既不能为了教学方便而将考证内容纳入一门综合课程中学习,也不能为了应付改革,贪图便利,将考证内容散入现有课程内,把沾边的课程全部归入双证课程范畴。

双证课程数量设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结合专业实际及操作便利性等特点酌情处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上述试点专业的双证课程设置数量基本保持在6门左右。

这种设置形式既方便操作,也为考证内容的融入提供足够空间。

此外,双证课程设置除了需要考虑门数确立,也需要考虑双证课程命名。

结合前述双证课程可以发现,整合后的双证课程摒弃了学科化的命名方式,以形象直观的工作任务加以命名,体现与工作世界的密切联系。

(三)双证课程内容整合

双证课程内容整合首先需要坚持“质量兼顾”原则。

从“量”上来说,适度、够用为宜——从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学习能力的有限性出发,重新确定课程内容中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选择范围。

从“质”上来说——实用、相关为度。

知识组织摒弃学科式体系,而以工作体系为逻辑主线,以技能训练为出发点。

这就涉及到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主要体现为双证课程内容的构成、理论与实践关系处理。

1.双证课程的内容构成。

双证课程的内容构成需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加以考虑。

从横向构成来说,课程内容涵盖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技能是学生求职的重要保障,职业素养是个体生涯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者不是各自独立、毫无关系的个体,而是共处于一个有机统一体中。

从纵向构成来看,课程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需要以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为着眼点,增加人文情怀、科学文化、公民素养等“育人”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双证课程内容选择中既要强调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也要重视职业素养培养。

2.理论与实践关系处理。

我们曾一度认为,“如果把职业工作中所涉及的知识让学生全部掌握,他们就具备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应用时只要对大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筛选,找出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即可解决问题”。

但现实往往是,纵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一旦遇到问题,仍无从下手。

这就引申出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问题:

掌握理论知识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形成,但理论知识并不等同于实践能力,这就涉及到课程内容的组织。

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需要经历转化过程,但这种转化不是无条件的。

因此,必须在准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双证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表2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电子线路装调”双证课程标准的节选。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标主要分为项目、模块、技能与学习水平、知识与学习水平、课时等五部分内容。

项目是上述课程的组织模式,在项目下又包含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都是通过技能、知识学习实现的。

课程内容的确立与组织首先从技能开始,根据每个技能点,找出其对应的知识点。

当然技能点与知识点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同时,结合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确定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程度,即表2中的技能学习水平与知识学习水平。

知识点的学习是基于技能学习要求确定的,并非脱离于技能学习要求之外的,学科式的纯理论知识学习。

因此,双证课程内容在组织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任务引领的基本特征,合理定位课程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合理组织双证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内容。

双证课程是落实双证融通改革的关键载体。

其内涵将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而日益深化。

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双证课程开发实践,指导并完善这一课程开发过程。

注释:

①关于本次调研情况简介:

上海市从2012年7月开始在中职实施双证融通改革,选取了10所中职校,6类专业作为试点。

截至2013年底,其中6所中职校完成了13门双证课程考核。

笔者问卷调研的对象分为学生与教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9.47%与100%,覆盖率为83.33%。

调研中涉及5所试点校,12门结束考核的双证课程。

本题是对20名双证课程任课教师调研汇总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