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47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句子赏析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中考赏析句子专题练习

(一)快递

 ①现在都喜欢快递。

一封不重要的信,一份有点重要的合同,一包盼望读到的书,一盒扬州包子,一袋山西枣子,都会快递而来,弄得门铃不断,喜气洋洋,很像成功人士。

我不但有快递,而且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多到五六个,喜气洋洋得有点手忙脚乱。

  ②有一天我在书房看着书睡着了,没听到门铃声,没听到送快递打我的手机,当时手机设置为会议状态。

不过当电话再次打来时,我醒了。

“你在家吗?

”声音很恼怒。

“我在啊。

”“你看看我打了多少个电话给你!

我打到现在没有停过!

”很恼火的声音在喊。

“你是谁啊?

”“快递!

”他都是喊的。

“对不起,对不起!

我刚才睡着了,没听见。

”“你们上海人都不接电话的!

”“上海人都不接电话?

刚才是没有听见。

”“你不要说了,你现在下来!

”他大喊着,声音非常响,已经无礼得“不成体统”,任何一个收快递的人听见都不可能按得住性子了。

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

我飞快地下楼。

我要去问问他想干什么,他这是在送快递还是准备拼命?

二楼、一楼,我飞快地走,我极力地压制自己的怒火,不让它蹿成歇斯底里。

二楼、一楼,我走得快,结果火竟然也被我压得快,散得快,等我开了大门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火了。

从三楼到一楼的过程,我把自己锤炼了一次。

我不想吵架,没有意思,歇斯底里会不成体统。

但是那个大喊的声音想吵,他站在门口,他的脸上只有火!

“你好,”我说,“很对不起,我睡着了,没有听见。

如果听见我怎么会不接?

”我还说了别的话,表达歉意,也想表达友好。

可是他的气不消。

最后,当他把一包书递给我,把签收单扔给我,喊叫着对我说“你签名”的时候,我锤炼了的克制又一次被粉碎,火“腾”地重新蹿上来!

“我不会签的!

”我大叫。

“你打电话给你们老板,让他和我说话!

”我大叫。

我也歇斯底里了,锤炼的成果很容易被扔弃,我歇斯底里的时候哪里像个教授!

只要歇斯底里,那么人人就都会是一个样子。

  ③他说他不要签收单了,跳上助动车开了就走。

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

我站在门口大口喘气,整个上午乃至整个下午的日子,仿佛都已毁坏。

我没有回到房里,而是去追那团烈火了。

我像一团烈火似的去追他,我自以为是地要让他向我道教。

我心里的怒火就像是脚底的轮子,可笑极了。

我们的小区很大,可是我竟然追到了他。

他已经到了另外一家的门口,他的助动车停在樟树下,他正在和这一家的女主人吵架。

我幸灾乐祸地说:

“你看你,刚才和我吵,跑到这儿又吵,你很喜欢吵架?

”他没有理我,有些沮丧地回到助动车前,上了车。

他也许也在懊悔:

我怎么又吵了。

  ④这时,我看到他的头上有好多的汗。

他被晒得很黑,其实他大概只有二十出头的年龄。

二十出头的时候,我正在一个农场当知青,也被晒得很黑。

那时,我不能再读书,他现在也读不了书,干着这样一份按人家门铃,打别人手机,可是别人却可能没有听见的职业。

我用手擦擦他额头上的汗,说:

“你热吗?

”怎么会不热?

他没有避开我的手,猛然流泪了,大滴地落下来。

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父亲在抚摸孩子。

他的年龄应该比我女儿还小些,是应该叫她姐姐的。

女儿正在法国读书,而他呢,骑着助动车,把一包我喜欢的文学书给我送来。

我有些难受起来。

我摸摸他握着车把的手,说:

“我刚才态度不好,谢谢你为我送快递。

你一个人在外面工作,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

上海人都很感激你们的!

”这么说着,我也流泪了,觉得温暖。

心里涌满了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

  ⑤这个上午没有被毁掉,被我们挽救了。

他离开的时候说:

“我走了。

”我说:

“你骑得慢一点。

”我们竟然有些像亲人告别。

后来,他又来过一次。

他有点害羞地站在门外,我说:

“是你啊,你好吗?

”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他。

我很想他再来为我送快递,我会说:

“是你啊,你好吗?

  2.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火”,但写法有所不同。

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4分)

  

(1)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

(从词语角度)

  

(2)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

(从修辞角度)

  第

(1)句:

  第

(2)句:

(二)香伯

  ②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

买饼。

  ③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

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④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⑤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

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

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⑥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

“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⑦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香伯”。

  ⑧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

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⑨长大结婚以后,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变成了常年事务。

  ⑩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

“你尝尝,特地订的。

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⑪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

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

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

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⑫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⑬“做饼的人可是香伯?

”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⑭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

烤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

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

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

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

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⑮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

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

理由是:

“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⑯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

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

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

可叹的是,徒弟们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

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

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

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

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⑰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⑱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

他的神情,是那样地专注,是那样地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⑲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

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3.第③段中加点词“俏皮”“跳舞”好在哪里?

(2分)

4.从修辞角度看,第⑯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4分)

(三)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

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

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

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

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

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

“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

”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

”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

看把你累的急的!

是亲戚?

朋友?

”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

朋友?

……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

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

”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

“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

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

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四)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

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

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

“去吧,小子!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唉!

还说什么呢?

心痛!

心痛!

(作者老舍有删改)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4分)·

(1)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2)唉!

还说什么呢?

心痛!

心痛!

(五)看火车

①下午,我和狗子、保家、爱军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三阳川的渭南镇看到了我们向往以久的火车。

  ②第一次知道火车,是在一个深夜。

那夜,我恰巧和祖母住在一起。

可能是半夜两点多吧,叔父背着一个背篓,回来了。

祖母急忙下炕,给叔父收拾吃的去了。

而我,一个才六岁的孩子也被惊醒了。

我一看久别两个月的叔父风尘仆仆地坐在炕沿边,就再睡不着了。

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着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

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其实我并没奢望自己能坐上火车,只要能看看它奔跑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是啊,看一看火车,是我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从生在杨家岘这个小村庄开始,我就没出过远门。

最远的一次,也就是去了一次三阳川,一个比我的村子略微好一些的地方。

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当我们到了渭南车站,好像是下午四点多。

  ③小心翼翼地进了火车站,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

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驶来了,好像是拉煤的,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还有一路的灰尘跟着火车在飘飞。

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很丑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备感失落。

我也就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极为美丽的等待之苦。

比如我们期待驶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列火车。

但我们没有罢休,并且下了决心,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坐人的火车,看一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经过祖国的南北大地。

  ④终于,不到十分钟,来了一趟火车,确实如我们所愿的是一列客车。

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它居然就停在我们的眼前,停在西北大地上这个小小的车站上。

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道上的会车。

火车一停下来,我们就欢呼起来。

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躲得远远地,我看见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

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某个窗口边上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

我知道他是笑我们的傻。

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

还得补充一句,火车启动时他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手。

  ⑤随着一声鸣笛,火车慢慢启动了,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

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样的景色,但我可以相信,一路走去,肯定很美,肯定要比我所生长的这个小村子美得多。

  ⑥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八岁的我被叔父带着坐了一次火车,但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

是啊,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一直保留它天真的面孔,就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

(1)赏析下面句子。

(3分)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六)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

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

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

我大声说:

“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

“读的什么?

没听到啊。

”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

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

“不信你不哭。

”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

我大喝道:

“为什么打人?

”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

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

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

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

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

经常回来吗?

”我问。

老人叹气说:

“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

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

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

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

事情大致是这样:

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

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

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

“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

”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

“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

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父亲接过话说:

“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

“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

”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

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

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

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

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

有同学喊:

“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

”他头也不回地说:

“俺娘……会洗的。

”“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

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3分)

(1)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

(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七)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