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4892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下载.docx

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

配第(WillianPetty,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Clark,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SimonKuznets,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

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有形的出口商品和无形的出口商品(服务)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就有形的商品而言,则是指物质形态上和功能形态上不同类别、档次、花色品种的商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在整个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形商品的分类主要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行。

反映一国各类出口商品构成情况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能真实地反映该国的资源享赋状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其科技、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

—般来说,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可以从商品类型和比较优势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商品类型的角度来看,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指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变,而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向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变。

本文的商品分类按1位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0—4类为初级产品,0一食品和活动物,1一饮料和烟草,2一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一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4一动植物油、脂及腊,5—9类为工业制成品,5一化学和相关产品,6一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一机械和运输设备,8一杂项制成品及9一未分类的商品。

而在工业制成品中,一般认为,6类和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类和7类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如此定义的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通常也被称作出口商品结构由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的转化。

由于不同类型商品的出口量在一国商品总出口量中的比重变化能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状况。

因此,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将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总出口量中的比重、工业制成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升级。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评价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是指不断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

从该角度出发的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基本度量方法是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

二、主体部分

(一)国外关于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mSmith)在其地域分工理论的基础上,于1776年出版的他的传世之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亦称绝对成本理论(TheoryofAbsoluteCost)。

他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和出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以促进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

在绝对优势条件下,对外贸易可引起一国国民价值的增加。

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DavidRichardo)发展了斯密的观点,在1817年出版的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亦称比较成本(或相对成本)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Cost)。

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即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且同样能从中获利。

李嘉图之后,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论认为,要素丰裕度是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赫克谢尔和俄林认为:

虽然两个国家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相同,但两个国家生产的每一种产品至少是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产物。

如果两国生产要素存量的相对比例不同,即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产生贸易关系。

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在这里,比较优势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上,并由此决定分工与贸易结构。

要素积累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偏向与进口部门的增长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不断从一种产品(行业)到另一产业(行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中普及工业化并改变贸易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

贸易只要遵循比较优势的规律,它的贡献就在于塑造新的工业结构,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与出口结构上的不同,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又具有资源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即通过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投资品的进口,实现国内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间接转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要素比例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则立足于动态分析,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他认为工业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模式与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本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经历“研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的循环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

第一阶段,创新国率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并在国内消费;

第二、三阶段,创新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开始向后发工业国出口,随着技术扩散,进口国开始生产同类产品与创新国进行竞争;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成本大大下降,创新国逐步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转为进口,同时开始研发更高级的产品。

在这四个阶段中,产品依次由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为资金密集型产品,最后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对应,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针对后发工业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雁行形态发展模式。

后发工业国为弥补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采取“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模式,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第一阶段,工业发达国率先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后发工业国由于国内市场上生产要素供给条件不具备,从国外市场进口产品,形成“导入期”。

第二阶段,后发工业国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具备了生产能力,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形成“进口替代”。

第三阶段,在国内需求结构与国内工业化进程的相互作用下,随着对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具备比较成本优势,产品得以出口国外。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雁行形态发展模式两个循环过程可以发现后发工业国可能具有的后起优势。

对后起国而言,关键是要具备利用后起优势的条件并善于利用国际贸易发挥后起优势。

后起优势的发挥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

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因素不外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从事国际贸易。

所以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必然包括世界市场的需求,产品以及资本、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也从供给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变。

对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德国的李斯特在其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保护幼稚产业为核心的贸易保护理论。

李斯特认为,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开展对外贸易,可以得到贸易的利益,但进的商品却抑制了本国同类产业的发展,以至于使其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

因此,应该选择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面临其他国家强有力的竟争而无法相抗衡的新兴产业实行保护。

对幼稚产业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虽然一开始损失了一些利益,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这些产业会成长起来成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而实现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进而为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提供支撑。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联动。

即通过选择并保护幼稚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再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实商品结构的升级。

欧美等经济强国的工业历史表明,保护是促使产业成熟进而迈入自由贸易的必要阶段。

对于在国际工处于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幼稚产业保护论在当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是要针对变化了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政策背景,有新的幼稚产业界定标准和新的合理保护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对幼稚产业保护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有学者认为,到了经济全球化不断深人的今天,幼稚产业保护可操作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幼稚产业保护的代价增大、国外成熟产业可以通过直接投资进人给幼稚产业的成长构成障碍(李秀香,2003)。

从总体看,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需要有新的发展,幼稚产业的界定以及幼稚产业与战略性部门的关系需要更深人的研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更需要创新的思路。

(二)国内对于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研究

1、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

王元颖、盛卓禾从1998年至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发现:

在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中,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

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份额在下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

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也加快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张汉东、汪金剑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通过对浙江省外贸企业结构、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出口依存度的分析,发现浙江省外贸结构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特别进口依存度表现为外贸依存度的增加及外贸进口的发展滞后等方面。

张佑林从浙江产业结构现状出发,探讨了浙江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认为浙江外贸产业结构存在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量中不成比例的问题。

他认为浙江国际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出口总量少,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低,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严重滞后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与浙江经济发展实力和在全国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

2、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由于浙江产业结构的局限性,导致其外贸出口目前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表现为较短时期内数量的大幅攀升,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却相对缓慢,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在高投入、高消耗支撑起的高增长背后,却是与之不相称的低产出,并伴随着出口结构的变化缓慢或不合理与低层次,浙江省的外经贸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缺陷,其结果导致浙江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

肖武岭指出浙江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直接导致浙江出口增长风险增大。

一是导致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为争夺少数市场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压价,使贸易摩擦风险上升。

二是由于市场集中度高,短期内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升过快,价格下降明显,浙江产品很容易成为贸易摩擦和限制的对象。

三是在发生摩擦后,浙江产品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缺乏回旋余地,丧失市场的结果是全行业大量企业关门倒闭。

即使开拓新市场也需要大量时间和投入,而且还容易受到贸易摩擦的连锁反应的影响

3、解决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对策

王晓辉指出要优化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应该采用先进技术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内部结构实行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机电产品,提高浙江省机电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在世界机电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张友仁、夏小晶指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化解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所引起的风险;

应鼓励出口企业在巩固发展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尤其是东盟、东欧以及南美和非洲市场,减少对少数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外贸发展的多元化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应重视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增加进口,加强经济和贸易的相互依存。

林义夫、蔡防、李周(1999)认为一国的发展战略及其变化与禀赋结构在影响出口结构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李金亮(2000)以为只有通过在科学技术、产品方面的创新,才可以不断提升中国出口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确保中国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

金哲松(2003)则认为中国须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比较优势,不应该过于追求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低档次的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高档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不可盲目追求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

刘明兴、岳昌君、许秀兰(2001)指出了传统比较优势指数在分析一国出口结构方面的基本缺陷,并定义和计算了相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按照新的方法对20多年来东亚各国家出口结构历史演变进行了评价。

分析得出,传统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忽视了政府在的作用,国家的禀赋结构和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决定出口结构的关键因素。

杨小凯等(2001)指出通过贸易和分工,促进专业化水平提高和效率改进,才是贸易发生和决定出口结构的基础和动力。

还有一些研究是从其他角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论述,如生产要素流动性、制度安排、人民币升值压力、外贸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

三、评述部分

概括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几个结论:

第一,从静态的角度看,各国究竟分工生产并出口哪一种或哪一类商品,这仍然是由其比较成本差异决定的,从而某一国的贸易结构形式也由其比较成本差异结构来确定。

但在假定同类商品的生产技术相似的前提条件下,各国的比较成本差异及其结构,又取决于各国的要素禀赋比率及由此派生出的工资利率比率。

因此,这一要素禀赋比率最终决定着某一国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国际分工的阶梯,决定着该国贸易结构形式及其特征。

第二,既然决定国际贸易结构及其结构形式的基础或原因,是由一国的技术水平或要素禀赋比率决定比较成本差异,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判别一国国际贸易结构形式是否合理的标准。

可以认为,在考虑各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或要素禀赋比率差异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形式应建立在该国的技术水平或要素禀赋比率决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这一比较优势乃是判别一国国际贸易结构形式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从动态的角度看,某一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该国的技术和内部要素的不断积累以及要素禀赋的不断提高,该国的比较优势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该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上的位置不断得到提高,贸易结构也随之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DominickSalvatore:

InternationalEcomomics,1993

[2]RobertJ.Carbaugh:

InternationalEcomomics,2005

[3]Michael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NY:

FreePress,1990

[4]MichaelPorter.WhatisStrategy?

HarvardBusinessReview,Nov—Dec.1996

[5]MichaelPorter.CompetitiveStrategy.TechniquesforAnalyzingIndustriesandCompetitors.N.Y:

TheFreePress,1980

[6]亚当·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7]大卫·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李秀香.开放式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9]王元颖,盛卓禾.浙江省加工贸易出进口结构研究[J].浙江学刊,2009,(6).

[10]张汉东,汪金剑.基于产业视角的浙江省外贸结构优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6).

[11]张佑林.从产业结构看浙江外贸发展方式的定位[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2]肖武岭.浙江省外贸出口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13]王晓辉.浙江省对外贸易研究[J].经济师,2002,(8).

[14]张友仁,夏小晶.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

[15]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16]李金亮.“增长型衰退”与出口商品结构——关于外贸出口问题的若干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7]金哲松.中国贸易结构与生产结构偏离的原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18]刘明兴,岳昌君,许秀兰.重新评估东亚国家的出口结构转型[J].世界经济,2001,(6).

[19]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

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

(1).

[20]张小蒂,李晓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21]谷克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2]张梅霞.增强科技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

[23]张新伟,左鹏,田新豹.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2,(5).

[24]王永齐.对外贸易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因果关系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4,(11).

[25]魏浩,毛日昇,张二震.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5,

(2).

[26]刘斌,吴艳华.我国金融发展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问题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

[27]康玉泉,孙庆兰.上海市出口商品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

[28]郑彦.内陆省份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J].经济经纬,2009,(6).

[29]胡兵,乔晶.中国出口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基于结构视角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4).

[30]金立其,.浙江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的实证分析[J].浙江统计,2006,(7).

[31]杨松.浙江省出口产品结构合理性研究[J].浙江统计,2005,(7).

[32]曹倩婷.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商业,2009,(20).

[33]赵红,周艳书.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因素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4]贾杉,甘子夏.比较优势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1992-2007[J].统计与决策,2009,(4).

[35]赵丹.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8,(28).

[36]唐宜红,杨琦.北京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合理度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9).

[37]张帆,佘雪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1980-2004[J].现代商业,2007,(17).

[38]成健,李青,赵岩.河北省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J].商业时代,2007,(20).

[39]谢骏.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