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506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乔秀芹

李晓伶

顺义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其他参与者

马会放

顺义区第一中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验操作、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是人教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一个独立专题。

课标对此专题的具体要求是:

1.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3.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4.探讨微生物的利用。

教材针对课标要求制定了三个课题: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在本专题的3个课题中,课题1介绍了最基本的微生物技术,是开展其他两个课题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了课题1所介绍的基本技术,才可能完成本专题的其他课题。

课题2和课题3要求分离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究性也更强。

虽然课题1为课题2、3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支撑,但三个课题的实验目的相对孤立、没有连带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校课题1会开展以酵母菌为材料的平面培养、菌落的分离(共两课时);

由于时间的紧缺和实验材料的有限,课题2和课题3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各一课时),课标中“微生物的计数”和“研究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两个教学任务仅是书面学习,整个专题一般需要4课时完成。

学生虽然进行了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操作,但其目的性不强,操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练习操作,而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生为实验班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他们喜欢上实验课,乐于动手,并具有一定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任务的驱动下能选择或设计不同的方案去实施。

我的想法: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力图创设一个大课题背景,想通过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带领学生分步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

即:

教室的一块窗纱大概有多少类细菌?

1cm2约有多少个细菌?

不同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有没有抗药性?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设计方案、实施实验、逐步达成课标要求。

微生物的培养实验,操作本身所需时间并不太长,但是,由于操作前通常需要制备培养基、对培养基和其他材料用具进行灭菌,操作后通常需要几天的培养时间和对微生物的观察,因此,在安排教学的时候,课上与课下的时间统筹安排。

最终计划整个专题用3课时完成(教学安排见流程图)。

教学方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探究活动

技术准备:

1.教学PPT

2.教师自录微课视频:

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视频平板划线法接种视频

3.学案菌落特征和菌落数目统计表细菌抗药性实验实验报告

4.实验准备

药品:

牛肉膏蛋白胨NaCl蒸馏水无菌水琼脂抗生素3种75%酒精

用具:

酒精棉培养皿锥形瓶烧杯玻璃棒封口膜皮筋涂布器

接种环酒精灯微量移液器牛皮纸摇菌管

仪器:

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恒温箱电子天平电磁炉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常用的灭菌、消毒方法;

说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

解释微生物分离、计数的原理。

能力目标:

能配制培养基,培养、选择所需微生物;

独立完成微生物的接种操作,进行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和纯化;

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菌落特征,统计培养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形成合作意识;

养成严谨诚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流程图: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

2.小组代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3.师生一起制备窗纱水洗液。

课堂教学

1.提出本单元要探究的问题。

2.研讨问题1的解决方案,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操作。

3.小结,点评学生操作。

课下延伸

微生物培养,每隔24h观察、拍照并作记录;

第二课时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数据、照片

1.实验结果展示、交流、分析,初步得出问题1的答案。

2.讨论“问题2”的研究思路。

3.用平板划线法纯化某种细菌。

4.小结,点评学生操作。

1.培养、每隔24h观察、拍照。

2.每小组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培养;

第三课时

1.实验结果照片的收集整理。

2.师生配制普通培养基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

1.实验结果展示、交流、评价。

2.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研讨“细菌X对血药峰值浓度的抗生素是否有抗药性”的实验方案;

3.对老师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4.学生进行抗药性实验。

5.本课点评和单元小结。

培养、每隔24h观察、统计,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学;

2.安排小组代表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3.用10升的无菌水搓洗60cm×

60cm的窗纱。

1.自学培养基及其制备、无菌技术、接种方法等相关知识;

2.学生代表配制培养基;

课上课下统筹安排,让活动顺利进行。

1.陈述某同学在冲洗教室窗纱过程中的发现和疑虑,提出研究的问题。

问题1.高二(3)班教室的一块窗纱上大概有多少类细菌?

1cm2窗纱约有多少个细菌?

问题2.不同细菌对常见的几种抗生素有没有抗药性?

倾听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2.针对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1)细菌很小,肉眼是看不见的,用什么工具可以看见细菌?

窗纱不薄也不透明,不能将窗纱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怎么办?

(2)引导学生联系和对比已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的实验。

指出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计数法的困难。

(3)讲解:

可以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通过数菌落数来反映接种量样品中细菌的数量。

(4)提问:

通过预习,你觉得哪种接种方法能达到目的呢?

为什么?

思考,回答

(1)回答:

用显微镜观察;

将窗纱上的细菌用无菌水尽量搓洗下来观察计数。

(2)回忆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的情境。

(3)倾听、观看老师的PPT图片

(4)回答:

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不仅可以得到单菌落,观察菌落特征,还可以让菌落分散较开,有利于计数。

划线法菌落可能会连成一片,不利于计数。

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首先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

条件限制,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预习效果的检测

3.提问梯度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各自的注意事项。

4.微课视频演示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

回答:

用无菌水稀释样液,避免杂菌污染;

稀释后要摇匀再取样;

酒精灯火焰旁操作;

涂布器灼烧后冷却再涂布;

平板倒置培养等;

观看

学生是第一次操作,老师通过多种方式,提示、示范学生,力求达到较好的实验状态和实验结果。

5.提出操作要求,强调注意事项(安全第一、无菌操作、倒置培养等)。

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嘱咐学生收拾操作台

分组实验

全班分9组,每组由1位同学完成梯度稀释操作;

每人1个平板,各涂布不同的稀释度。

接种完,37℃恒温培养箱培养

每组的实验安排是为了确保每组都能出现理想的结果,全班每个稀释度都有多个数值。

6.本课小结。

包括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肯定和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倾听、思考

及时指出学生操作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分析,可深度解决问题

叮嘱学生课下观察、记录

每隔24h拍照、观察菌落特征、记录;

统计菌落数目。

汇总各小组的菌种数、菌落数、实验照片

提供素材

便于课上展示

1.简要回顾上节课流程。

2.实验结果展示、交流、分析;

(1)展示学生课下观察记录的活动照片及部分实验结果照片。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为什么随着菌液稀释倍数的提高,菌的种类数目减少,菌落变大?

最终如何界定窗纱上细菌的种类有多少?

针对学生菌落数目统计表的数据提问为什么数据差距较大?

引导学生从操作方面分析原因。

提问如何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③提问如何计算平均1cm2窗纱约有多少个细菌?

展示老师实验数据,提问方案实施过程中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实验值与实际值有偏差?

偏大还是偏小?

(3)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已经初步得到了问题1的答案。

教室窗纱的细菌种类较多、数量庞大,也许里面某些细菌还有致病性,所以,平时还是少触摸、勤洗换。

回顾上节课内容

观看、思考、回答

(1)观看PPT。

(2)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①窗纱中不同细菌数量不同,稀释倍数较低时所有细菌类型基本都能出现;

稀释倍数高时,数量少的细菌菌落不能出现。

且稀释倍数升高,细菌数量减少,生存斗争减小,菌落较大。

在没有杂菌污染的前提下,出现的菌落类型都计数。

②菌液摇匀与否、接种量不等、涂布不均、多人操作存在个体差异等因素都会造成数据差距较大;

由一人严格按操作要求操作,多次实验,才可能出现较为准确的数据。

③平均值×

10×

稀释度×

水洗液总量/窗纱面积

④窗纱清洗不彻底;

有些细菌不适宜在此培养基环境生存;

多个细菌形成一个菌落等因素会导致实验值的偏大或偏小。

细菌培养需要时间,两节课间隔了多天,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的流程,勾起学生的回忆

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的原因。

同时养成严谨、诚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强调还有哪些因素导致误差可以避免与前面内容的重复,也促使学生将分析实验误差的角度放宽

总结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3.抛出第二个大问题“窗纱中的不同细菌对常见的抗生素是否有抗药性”?

提问:

解决这个问题的大致思路是什么?

思考、回答:

首先要分离、纯化菌株;

然后做细菌抗药性实验。

分清解决问题的流程。

4.讲解纯化细菌常用的两种方法;

明示下一个任务是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纯化。

(1)微课演示平板划线法的操作。

(2)提问平板划线法的注意事项

(3)提出实验操作要求。

观看、倾听、回答

(1)观看视频

(2)回答:

每次划线前及最后一次划线结束均要灼烧接种环;

接种环冷却后再划线;

下一区划线起点是上一区划线末端;

划线首末区不能相连等等。

学生明确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实验要求,以便后续操作顺利进行。

5.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分组实验,每组成员在平板挑取同一个菌落进行划线操作,每人在平板上划三个区或划S型曲线。

37℃恒温培养

确保每组都能分离出单菌落。

叮嘱学生定期观察、拍照,接种;

1.培养、观察、拍照;

2.每小组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培养24h;

为下节课涂布接种做准备

收集每组纯化的细菌照片,

和学生一起配制培养基。

配制普通培养基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倒平板

便于课堂展示

培养基课堂需要

1.简要回顾上节课流程。

2.展示学生平板划线的部分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评价哪个最好?

不好,原因是什么?

怎么避免?

1.回顾

2.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和实验目的(分离单菌落、纯化菌种)的角度评价实验结果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结果的评价过程中,体会到操作规范性的重要性。

3.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4.利用阿莫西林分散片说明书上的信息,创设情境,提出具体问题“细菌X对血药峰值浓度的阿莫西林是否有抗药性?

”要求学生研讨设计实验方案。

5.展示老师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鼓励学生谈谈对使用抗生素的认识。

3.回答:

要进行细菌抗药性实验。

4.小组研讨实验方案,三分钟后交流、汇报:

实验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即普通培养基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

每组多做几个平板;

每个平板接种量相等;

相同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统计菌落数进行比较。

5.分析实验结果,谈谈对使用抗生素的启示:

(1)对症下药,不能滥用抗生素;

(2)按照药品说明的频率使用,不能吃一顿停一顿。

第2第3课时相差3天,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到课题背景中来。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本节课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能出来,通过对老师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证据、解释数据的能力;

同时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有一定的认识。

6.总结前两次实验的不足之处,

提出实验要求。

指导学生操作

进行抗药性实验操作

7.本课小结和单元小结

系统回顾单元教学

叮嘱学生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每隔24h观察、统计,完成实验报告

在实验报告的填写中对探究的问题有系统的认识。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是否能明确每节课的活动目的。

2.课上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向是否正确。

在小组同学的合作下能否规范的完成实验操作。

3.课下能否及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1.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利用两个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内容,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详细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与和辅导学生的讨论。

2.教学过程重实践。

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都有充分的动手和动脑机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尤其是本次平板划线操作整体效果比往届好很多,究其原因——学生在具体而又感兴趣的任务驱动下,态度非常重视,操作比较细心认真。

3.活动实践过程中突出小组合作。

每节课课上课下都是以组为单位学习、动手操作,每位成员的实验结果关乎实验的整体效果,增强了组内的合作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