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52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景区初步设计说明书2010.doc

兰州市五泉山风景区——五泉古迹游览区(五泉山公园)修建、改造一期工程

一、设计总说明

优化初步设计概述:

兰州市园林设计院受市园林局委托于2007年年底开始对五泉山公园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改造的初步设计,2008年3月完成设计,6月由市发改委组织初步设计评审并通过,之后兰州市项目投资评审中心在10月7日出具评审报告,详见兰投评【2008】136号文。

本工程受投资资金不到位的影响,2008年工程未开工建设,2009年11月园林局以会议纪要(2009)43号的形式确定2010年的改造项目内容。

随后在2010年二月园林局依据兰州市2010年园林绿化重点工程项目任务进行了设计任务安排,确定施工区域为公园中轴线以东。

在2010年三月园林局以会议纪要(2010)7号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设计内容。

设计院已经在3月25日修订完成了初步设计。

鉴于2008年工程没有开工,原审定的投资额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是需要,新预算已经重新进行了编制。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4、《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7、《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9、《兰州市五泉山风景区规划方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10、《兰州市五泉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1、《兰州市五泉山公园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委托书》

12、兰州市园林局会议纪要(2009)43号

13、兰州市园林局会议纪要(2010)7号

14、兰州市项目投资评审中心文件兰投评[2008]136号

15、其它与改造项目有关的法规和规范。

(二)工程规模和设计范围

1、工程名称:

兰州市五泉山风景区五泉古迹游览区(五泉山公园)修建、

改造一期工程

2、工程地点:

兰州市五泉南路119号

3、工程规模:

改造工程占地面积26.7公顷

4、设计范围: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现状范围,东起公园东龙口,西至

兰州市动物园,北起战备路,南至公园三教洞。

(三)工程概况和工程特征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兰州市政府和兰州市园林局依据《兰州市五泉山风景区规划方案》和《兰州市五泉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五泉山公园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工程建设前期内容:

涉及全国规划方案招标费、地质灾害防治费、公园内住户搬迁安置费及公园及营业点歇业补偿费。

一、全国规划方案招标费

五泉山公园在甘肃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公园环境优美,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虽经屡次战乱破坏,但在政府的保护和建设下,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园现有规模、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提升公园的文化品味,将公园建设为一流的旅游胜地,兰州市园林局于2006年进行了全国性有偿招标。

招标活动邀请了10家全国知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单位,并组织了甘肃省知名的规划、建筑、文物、文化及园林专家对设计单位提供的规法方案进行评审。

最终,经专家组协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提供的《兰州市五泉山风景区规划方案》思路新颖,切合公园的实际情况,被确定为中标方案。

二、地质灾害防治费

五泉山公园地质结构复杂,属于陡坡丘陵地貌区,地形复杂多变,地貌形态主要为丘陵山地,陡坡山体占大部分空间。

公园内土层沉积年代比较晚,属四级湿陷性黄土,黄土下的基岩由于地质运动使得上部覆土层极不稳定,滑坡、坍塌、蠕动等地质灾害频发。

园内派出所西侧崖体、地藏寺厕所挡土墙等处由于资金紧张,均为大塌大补,小塌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问题。

此次修缮要从根本上解决五泉山不良地质灾害问题,并请专业勘察队伍对五泉山不良地质灾害进行普查与详勘,由专业设计单位提出具体的整治方案。

三、公园内住户搬迁安置费

五泉山公园由于历史原因,有大量的住户及驻园单位占据其中,房屋多为砖木临时性建筑,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且对园内景观影响甚大,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这些建筑由于没有必要的卫生设备,严重污染了公园的自然环境,且处于公园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干扰了游人的正常游览活动。

因此园内住户搬迁安置工作刻不容缓,拆迁后,将进行绿化等项目的建设。

四、公园及营业点歇业补偿费

公园的修建、改造工作将分阶段、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但修建、改造工作势必影响公园的门票收入,并造成游人不能到达相应的营业点,使营业点的收入造成损失。

此次根据公园及相关营业点历年的收入情况提出补偿,补偿额为一年内公园及相关营业点的损失费用。

第二部分为本案设计内容:

包括园路广场、给排水、绿化、挡墙护坡、古建修缮(含油漆彩绘)、水景工程等的设计。

具体工程内容为:

1.1园路、广场设计内容

1.1.1景区主园路

在现有园路的基础上拆除旧路面进行改造,园路宽5.0米,全长1412米,面积7510平方米,单侧设排水沟。

路面为花岗岩面层。

1.1.2游览路及踏步

对现有游览路及踏步拆除并进行改造,游览路及踏步宽度1.5—3米,总长2192米,面积6585平方米,包括中心连接各景点的登山踏步以及西长廊内踏步。

面层为青石、雨花石、透水砖等。

1.1.3广场和停车场铺装

改造广场总面积16253平方米;改造停车场1854.6平方米。

面层为花岗岩、青石、透水砖、彩色混凝土等。

1.2给排水设计内容

1.2.1给水

依据总体规划,本景区生活及消防用水由战备路的市政管网引入,经三级泵站提升至高位水池后将自来水分布于各景区的服务网点。

给水主管为铸铁管,直埋,埋深为1.2――1.5米。

管径及数量详见给排水管网统计表。

1.2.2排水

本次改造排水内容包括雨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以及泉水排放。

雨水排放:

雨水排放采用地面和管网相结合的形式,广场的雨水就近排入绿地,道路雨水经过雨水管网排出公园至园林局门前排水暗沟,将来在备战路扩建时并入市政管网。

生活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排放采用管网排放,排水主管为钢筋混凝土管,直埋,埋深为1.2――2.0米。

管径及数量详见给排水管网统计表。

泉水排放:

泉水排放采用明渠(景观水系)排放,对现有明渠进行改造,创造出景观水景,形成瀑布、叠水、跌水、溪流等水景景观,提升公园的品味。

给排水管网统计表

项目名称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给水

给水铸铁管

DN250

M

502

给水铸铁管

DN200

M

300

给水铸铁管

DN150

M

1507

给水铸铁管

DN100

M

1235

排水

钢筋砼排水管

DN300

M

360

钢筋砼排水管

DN200

M

1268

给排水附属设施统计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100M3蓄水池

2

2

泵房

2

3

集水池

2

4

贴堰流循环水池

2

5

阀门井

44

1.3绿化种植改造、提高设计

绿化种植改造、提高设计是在五泉山公园内现有植物疏伐和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美化改造。

主要包括:

内广场两侧绿地、东龙口周边绿化、武侯祠东侧停车场、转马地牡丹地绿化、九曲桥周围环境、蝴蝶亭、冰场少年宫绿化、中轴线古建筑群绿化、翠幽新圃、西龙口主干道周边绿化、小游园绿化、西龙口、人防周边绿化、五台山、武侯祠以上三教洞以下的绿化及古树复壮保护十六片区,共计栽植乔木2248株,大灌木3150株,中灌木4000株,小灌木及地被植物37116m2。

本次重点改造内容为:

蝴蝶亭南侧绿地、牡丹园水景区绿地、东长廊两侧绿地和部分坡面绿化。

1.3.1现有苗木现状调查统计:

五泉山公园现有乔灌木调查统计表

位置

总数

乔木

灌木

常绿

10米以上

6-10米

6米以下

内广场

188

67

17

28

34

42

蝴蝶亭园内

42

18

4

6

14

金刚殿、大雄宝殿园内及九曲桥

34

7

6

13

6

2

儿童乐园及金刚殿门口

27

3

3

9

12

耕读草原

51

13

3

1

34

东龙口大路(少年宫以下)

39

4

9

14

12

东龙口大路(少年宫以下)

89

19

25

12

9

24

转马地、老爷庙及少年宫

910

156

17

75

241

421

游乐场

288

120

11

28

114

15

中山纪念堂及绿化广场

363

111

5

21

42

184

憩园

91

21

5

11

29

25

青云梯

70

42

1

12

2

13

东龙口大路(长廊至武侯祠广场)

68

5

4

37

22

阅览室

98

46

2

7

21

22

青杄地

24

8

3

6

2

5

地藏寺

89

56

7

24

2

园中园

263

3

14

44

181

21

合计

2704

699

724

100%

26%

47%

27%

由统计表看出,灌木数量严重不足。

1.3.2存在的问题:

A.部分大树、古树长势弱,需要复壮

B.花灌木老化,开花少,影响了景观

C.坡面没有进行绿化,绿地地面覆盖度低

D.在树林中乔木郁闭度大于70%时,地被的重新选择

E.游园居民晨练时对绿地地被的破坏

1.3.3绿化改造内容:

(1)广场两侧绿化种植设计

广场两侧绿化种植设计,包括绿化换土、喷灌系统安装、绿化种植以及草坪建植、嵌草砖及透水砖铺装等内容。

绿化总面积2331平方米,其中绿化换土60cm;种植小乔木及花灌木23株、小灌木17383株;草坪建植640M2;铺装766M2。

(2)东龙口周边绿化:

植被恢复6万平方米;补移乔木496棵;栽植宿根草花、竹子及灌木2万平方米。

(3)武侯祠东侧停车场换土675m3;栽植宿根草花及灌木450m2;补植乔木85棵。

(4)转马地、牡丹地绿化改造移栽乔木240棵;补栽乔木50棵;栽植耐荫宿根草花及灌木2000m2;土壤改良4453m2。

(5)九曲桥周围环境改造换土(湖心岛)377m3;补植乔木6棵;换土(红柳地)1680m3;补植乔木(红柳地)100棵;栽植大灌木80棵。

(6)蝴蝶亭土壤改良220m2;喷灌220m2;补植乔木15棵。

(7)冰场、少年宫绿化植乔木100棵;栽植大灌木150棵;植地被植物6660m2;土壤改良6660m2。

(8)中轴线古建筑群绿化大树补栽90棵;树穴换土250m3;花坛植物布置2000m2。

(9)翠幽新圃绿化移栽乔木150棵;补栽乔木150棵;栽植宿根草花及灌木2500m2;土壤改良4453m2;微地形处理5000m2。

(10)西龙口主干道周边绿化植被恢复3.5万平方米;补移乔木496棵;栽植宿根草花及灌木1万平方米。

(11)小游园绿化补栽乔木100棵;栽植大灌木150棵;植地被植物2666m2;微地形处理3000m2。

(12)西龙口绿化补栽乔木20棵;栽植大灌木50棵;植地被植物666m2;植竹类100墩;微地形处理1700m2。

(13)人防周边绿化补栽乔木120棵;栽植大灌木180棵;植地被植物2500m2。

(14)五台山绿化补栽乔木120棵;栽植大灌木180棵;植地被植物2500m2;地形处理6666m2。

(15)武侯祠以上三教洞以下的绿化栽植乔木35棵;栽植小灌木4000棵;植地被植物;2500m2;地形处理;2000m2。

(16)大门口周边绿化栽植乔木75棵;栽植小灌木4000棵;栽植大灌木260棵;植地被植物2500m2。

(17)古树复壮保护:

公园现存挂牌古树名木58株,位置详见古树复壮位置图,其中雪松、国槐、臭椿长势良好,旱柳长势弱。

需要对现有古树进行复壮保护。

复壮措施为

a.挖坑砌井

在树冠投影外围,根据树木生长立地条件,一般先挖3~5个高1.8m左右、直径1.5m左右的施工坑,数量可根据立地条件而定,然后在坑内用砖砌圆形复壮井,底大口小,一般高度为1.5m左右,井下部直径1.3m左右,上部直径为40cm左右,注意井壁砖与砖之间要留缝隙,活动井盖上要留透气孔。

以后可通过活动井盖对其进行施肥和地下害虫的防治。

b.井内填充复壮材料

井内最底层先铺10cm厚沙子或腐殖土,再放20cm小树枝,上填30cm混合材料(每株配置比例为:

腐殖土200~400kg、沙子或炉渣25kg、呋喃丹250g、克百威250g、复合肥10kg、油渣10kg、过磷酸钙2.5kg、树叶或锯末50kg、硫酸亚铁1~3kg,将肥料与土混拌均匀),然后放第2层小树枝,再覆混合材料,浇人粪尿50kg,灌水、覆土,最后将活动带孔水泥板或花岗岩压住井口(和周围铺装材料一致),以利在井内浇水、施肥、防治地下害虫。

3、换土

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对大的主根周围进行换土。

换土时深挖0.5m(注意随时将暴露出来的根用侵湿的草袋盖上),把原来的旧土与沙土、腐殖土、大粪、锯末、少量化肥和3%呋喃丹(3~5g/m2)混合之后填埋,随后充分灌水。

1.4山体护坡及挡墙

参考以往地质勘查(本次未作地质勘查)资料,该公园为湿陷性黄土,土壤疏松,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针对此类土壤,最主要是要固坡防土,防止水土流失。

本次设计依据现状,凡坡度小于等于40%,大于等于18%的绿地边坡,道路、广场边坡均采用生态护坡进行防护。

坡度大于40%的采用块石护坡或块石挡土墙进行防护。

A、花坛式护坡

坡面长136米,绿化带高差1—1.5米设低矮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绿化带内种植低矮耐荫植物。

B、生物护坡

长135米,宽2-4米,高差0.5-2.0米,面积544平方米。

公园现有挡土墙因年久失修,出现墙体裂缝、断裂等问题,需要进行维修改造。

本次设计挡土墙改造分为两部分:

原有挡土墙干挂蘑菇石和原有挡土墙拆除重建后干挂蘑菇石。

拆除、新建毛石挡土墙高1-7米,长1980米。

1.5古建维修

本项目包括青云梯、东长廊等古建修缮以及古建群油漆彩画复原。

1.5.1青云梯修缮

整个建筑先落瓦,将主体木架担空,处理基地,后设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待基础混凝土满足使用强度后拆除脚手架,将主体木构架归位并扶正。

按原有形制砌筑砖墙,并将砖雕部分复原。

按原有形制铺设小青瓦,并在木构件表面复原油漆彩画。

1.5.2东长廊和地藏寺修缮

东长廊全长268.5米,面积1454.6平方米。

由于基底处理不良,地表水渗入,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柱歪斜,梁柱系统整体失稳;同时由于挡墙砖砌筑不符合规范要求,大部分损坏。

本次修缮时,需要落架,重修基础,重砌挡土墙,然后恢复古建筑。

A.东长廊主要病害:

1地面踏步;面层破损不平整,踏步端棱角磨损打滑

不安全,地面和踏步因冬季地基冻胀而出现鼓起和冻裂,

春季消溶但不能复原。

踏步步高有几大段小于200,游行走不便。

2长廊有四段出现程度不同的歪斜,榫头拔出40-60

mm,如十字坡至共婵娟爬坡廊向西歪斜100-200mm,只得用木杆逐间支撑。

3视现有挡土墙断面宽度不足,抗倾抗滑不安全,出现下沉,向东向北滑动,墙面裂缝,墙面向外鼓出,带缝沙浆脱落,缺少变形缝等。

4共婵娟水榭,蒙之轩的下层挡土墙墙面鼓出,基下沉。

二层楼面为木结构,支撑木梁安放在土层地基上,木梁板宥腐朽。

5摸子洞断面高1.7m,道宽0.8m,洞壁为毛石砌体显得过于粗糙和窄小,且潮湿漏水。

6建筑物墙面和砖雕破损,油漆彩画破损丢色。

屋面瓦件破损漏雨不整齐。

B.地藏寺及北侧建筑物主要病害:

由于年久失修和不合理使用,建筑物墙基返潮,酥碱,以致沉陷开裂,木构架外闪等病害,建筑屋面均以普遍松动,甚至脱落渗漏,梁架糟朽。

根据上述因素及相应残缺或病害程度不同,地藏寺建筑群具体情况结合有关古建筑修缮标准及传统工艺研究出分类修缮的施工方案。

1、修缮时必修遵循“保持古建筑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进行修缮”。

2、以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为依据,根据现状勘察报告和测绘图按实际情况进行修缮。

1.6水景设计

1.6.1“五泉飞瀑”景点的恢复

1.6.2“龙涎”水景的改造

重点改造公园中路排水沟,形成溪流景观。

1.6.3“五珠”景点改造

重点考虑游人和泉水亲和的问题。

1.6.4牡丹园水景的建设

•牡丹园水景区现状为牡丹园,位于公园主入口内广场东侧,占地3.9公顷,相对高差12m,由于园区内大乔木较多,郁闭度大于70%,导致牡丹生长不良,现存牡丹不到十分之一,现有乔木约240株,本次保留有观价值的乔木50株。

绿地结合水景建设进行改造同时对坡面进行绿化覆盖,做到黄土不露天。

•本次设计在保留大乔木的基础上利用高差创造水景观,形成溪流、瀑布,同时,游览道全部设计成木栈道,给游人提供近水游戏的环境。

1.7电力设计

本次公园改造项目配电主要为水景动力用电和新增道路照明用电,动力用电量为130kw,照明用电约为20kw。

经过调查,知道公园用电负荷能满足公园现状用电,不能满足景区新增景点的用电负荷,需要对现有1#和2#变压器增容,需要更换现有的变压器,新增500KVA变压器两台。

工程投资202.09万元。

鉴于供电为垄断行业,我设计院设计的高压段部分的电力设计供电部门不认可,需业主另行委托电力部门设计。

公园内低压用电主要是道路照明和水泵动力用电。

1.8其他设施

1.8.1路牌标识系统:

在各个景区的主路右侧,设置景区介绍、道路介绍的标识图;在各个景点设置解说标识图,对游人有明显提示及引导作用;路标、导游牌:

60个。

1.8.2休息设施:

包括座凳、园椅、亭等,分别散置在路边、景点处,共计600套。

1.8.3垃圾箱:

60个

垃圾箱主要沿主次干道布置,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广场、商业点、休息点等附近应加设垃圾箱,主要的游憩活动场地附近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

其中主干道每隔50-100米,次干道每隔100-200米设一垃圾箱(山上游线按每隔5分钟的游程设置一个垃圾箱)。

垃圾箱形式贴近自然,以区内天然材料制成,要求卫生耐用,防雨且不易燃。

2、工程特征:

2.1工程的自然环境

2.1.1地质现状

五泉山海拔1534—1894米。

本次改造部分的海拔为1534—1623米,公园内地质结构复杂,属于陡坡丘陵地貌区,地形复杂多变,地貌形态主要为丘陵山地。

陡坡山体占大部分空间,10-30%的中坡地带间隔其中,成小片的零散分布在山腰及山顶处,是丘陵山体的主要可用地。

缓坡台地主要位于规划用地的东侧,山下较为平坦,坡度均在5-10%之间,属于缓坡地块,地势平坦。

主要的山林区域集中在南侧,坡度大部分在30%--80%之间。

2.1.2气候

兰州深居内陆,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干燥,冬季较长,春季风少,夏秋季较多雨,年降水量少,日照强,蒸发量大。

根据兰州市气象局多年观测资料,兰州市区年平均气温8.9℃,极端最高气温39.1℃,极端最低气温-23.1℃。

气温平均日较差12.9℃,极端日较差30.2℃,年较差29.1℃。

年平均降水量为317.2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这一时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往往形成洪水灾害。

年平均蒸发量1650mm,为降水量的5倍以上。

年平均相对湿度58%。

年平均日照时数2607.6小时。

无霜期185~200天,最大冻土层1.2m。

年主导风向为NE风,年平均风速0.8m/s。

五泉山风景区比市区温度低2.0度左右,冻土层依山势为0.7――1.2m。

2.2工程现状分析

2.2.1现状的五泉山公园作为一个兰州市的重要综合型公园,景点少,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景区系统,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现有项目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游憩、娱乐的需求和公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2.2.2各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各自鲜明的特色和园区风格,没有景区划分,缺少景区主题,缺乏文化氛围。

2.2.3各景点规模较小,景观节点建筑物、构筑物品味档次有待提升。

2.2.4各景点现有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需改造更新。

2.2.5山势较陡,(除现状公园绿化丰富外)山体绿化单薄,园内树木杂乱,缺乏季相变化。

2.2.6公园建设中对泉和水的保护与利用还很不够,仅局限于对原有真山真水自然景观的沿袭利用,泉水流量越来越小,面临枯竭的危机。

2.2.7公园道路系统混乱,对游人的引导性不强。

2.3工程施工建设特征

2.3.1本工程是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鉴于工程地点地质结构复杂,地下管网布局不太明了(基础资料不全或遗失),可能影响古建和上下水工程的施工工期。

建议业主在设计单位出建筑施工图前进行地质勘察为宜;

2.3.2除主园路外,其它位置机动车不能到位,导致了工程的二次搬运,使运费和人工费大幅增加;

2.3.3施工场地狭小,影响公园的正常经营,导致部分公园的承包合同不能履行。

(四)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原则

1、设计指导思想

1.1构建区域性生态景区

生态性——保护自然

区域性——保护文化

生态、文化与景观息息相关,只有真正保护住景区独特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才能保证风景区的完整性,发挥其生态、景观和游憩效用。

1.2打造区域性标志景观

五泉山公园作为兰州旅游景点的必游之地,已经具备区域性标志景观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应强化其标志性景点的恢复,恢复快消失的五泉水景、瀑布水景等。

1.3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开发

依据规划,通过工程的实施,完成景区基础设施和景点的建设,将外地旅游与本地休闲娱乐相结合,双向发展,共同提升经济的发展。

2、设计原则

2.1修旧如旧的原则

古建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可观面上不增加任何现代的东西,铺装采用青石和灰砖,是铺装和古建筑相协调。

2.2以人为本的原则

增加休息设施和服务设施,满足游人休闲娱乐的需要。

2.3适地适树的原则

植物配置以当地的景观植物为主,适当增加边缘树种,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园林景观。

2.4科学创新的原则

对公园内现有范围内的景点或景区,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传说轶事,应用新材料,恢复加固现有景点的设施,提高道路、踏步、广场的铺装档次,完善公园的游览设施和相应的服务设施。

二、分项设计说明

(一)、道路系统设计

1、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顺应五泉山的地形地貌进行道路交通选线,保护五泉山景观特色;

1.2以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憩体验和游览主题为目标,安排不同类型的旅游路线,并使旅游线路网络系统化,避免游客走回头路。

1.3结合时间要素和游人体力安排游线和游览活动,使游人的风景感受量最大。

景区内游缆道,提倡以登山为主导。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