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526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流行病学题库南医流行病学复习提要Word下载.docx

6.病残率在一定期间内人群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的比率.〔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二、疾病流行强度

1.散发发病率呈现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2.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忽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4.大流行在一定时间内,某病的发病率大大超过流行的水平,而且迅速蔓延,可以涉及全国,甚至超过国界涉及数国、数洲.

三、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四种情况.年龄分布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

宿主免疫力;

感染时机;

疾病潜伏期;

预防举措.

2.性别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异三种.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时机.

3.职业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时机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

4.民族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

〔二〕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多是由于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2.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可分为三种情况:

严格季节性、

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

病原体情况、野生

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时机.

3.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常见原因:

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

传播机制容易实现;

病后可形成稳固的

病后免疫;

易感者积累的速度;

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

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长期变异的原因

主要有:

病因发生变化;

抗原变异;

诊治条件和水平的改变;

人口资料的变化;

登记报告制度改变.

〔三〕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不一,各有特点.

2.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异,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

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3.疾病的城乡分布城市多见:

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

农村多见:

肠道传染病、地方

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地方性分布某些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无需从外地输入.

⑴分类:

①自然地方性疾病,指某些传染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仅存在于一定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

区.

②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地方性疾病中有些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在一

定的自然环境中,无需人类参与,而能在特定的节肢动物和野生动物宿主之间长期生存繁殖,世代延续,偶可涉及于人.

③地方病,指非传染病中有些疾病由于其致病因子等因素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而呈现严格的地方性.

⑵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①该病在当地居住各人群组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于不发病;

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

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病症减轻或呈自愈趋向;

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传染病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开展的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根本条件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2.传播途径

⑴概念:

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⑵类型:

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⑶各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特征

3.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⑵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二〕疫源地

1.概念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涉及的地区.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

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假设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疫区.

2.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存在;

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

3.消灭疫源地的必备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

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

病原体被彻底去除,传播途径已不存在;

疫源地内接触者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病例或感染.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和地理因素.

2.社会因素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

二、传染病预防和限制

〔一〕策略

1.预防为主

2.建立疾病监测系统〔二〕举措

1.一般举措改善卫生条件,进行健康教育.

2.疫情治理疫情报告和考核.包括报告种类、报告时限、考核指标.

3.防疫举措

⑴对传染源的举措:

对患者采取“五早〞举措;

检出和治理潜在传染源;

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检疫方式、举措〕;

对动物传染源酌情进行消灭或隔离.

⑵对传播途径的举措:

进行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⑶对易感人群的举措: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类型、要求、影响因素、效果评价〕、药物预

防.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等.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

1.概念它是根据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

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

2.目的:

描述疾病分布,探讨病因,确定高危人群,疾病预防限制效果的评价.

3.类型

⑴普查:

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

作的调查或检查.

⑵抽样检查:

通过对局部有代表性人群的调查,推测其全人群中患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方法.二、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

2.样本含量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样本大小:

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

对调查结果精确度的要求.

3.实施设计调查表,进行问题调查、体查、现场调查.

4.数据分析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

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某种分布特征与某种〔些〕因素的关联强度.

病例对照研究

一.根本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

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这是一种回忆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

二.类型

⑴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⑵病例与对照匹配

三.常用术语

⑴暴露:

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⑵比值:

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比.

⑶OR:

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四.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①根本原那么:

有代表性;

有可比性.

②根本来源:

医院的现患病人;

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为根底的〕;

社区、

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为根底的〕.

③病例的选择要求:

诊断可靠;

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

尽量选择新确诊的病例.

④对照的选择要求:

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

不患有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共同病因的疾病.

2.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包括:

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

②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

③希望到达的检验显著性水平〔〞〕;

④希望到达的检验把握度〔1—3〕.

3.调查表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三局部;

注意调查的工程

要全而精,每个工程都有明确的含义,注意调查时的艺术.

五、数据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

均衡性检验;

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统计性推断:

计算x2值、OR、OR的可信区间、病因分值.

六.偏倚及其限制

1.常见偏倚

①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

②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③混杂偏倚:

混杂所带来的偏倚.

2.偏倚限制

①根据随机、多中央、新等原那么选择病例;

诊断方法统一、标准;

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

②注意指标选择,提升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

③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

七、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样本较小;

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2.局限性: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队列研究

一、根本原理

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的期间,比拟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

局〔一般指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发病或死亡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研究.

二、类型

⑴前瞻性队列研究

⑵历史性队列研究

⑶双向性队列研究

⑴结局:

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

⑵观察终点:

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⑶观察终止时间:

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

四、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暴露组有较高的暴露率;

具有可比性;

研究人群稳定,能够满足需要.

②暴露人群的选择: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③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

外对照;

一般人群对照.

3.样本含量

(1)考虑因素: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

失访率.

(2)样本计算的四个参数:

一般人群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水平;

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水平;

显著性水平(a);

把握度(1—3).

(3)研究的内容暴露因素的剂量水平、暴露时间的长短、暴露的持续性;

五、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基线资料的收集;

随访的期限、方法;

观察的终点与终止时间.随访方法、内容和观察终点确实定.

2.资料分析方法

①率的计算:

发病率,死亡率

②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分析:

RR、RR的可信区间、AR、AR%、PAR、PAR%.

③病因的判断

六、偏倚及其限制

(1)常见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偏倚限制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

尽可能提升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提升设

计水平和调查质量,做好质量限制工作.

⑴优点:

可直接估计相对危险度;

检验病因假说的水平较强;

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某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较小.

⑵局限性: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研究费时间、费人力、花费高、实施难度大;

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流行病学实验

一■、概念

以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为地给予或限制某种研究

因素,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举措,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分析比拟两组人群的结果,判断

实验效应.

二、根本原那么

1.前瞻为一种前瞻性研究

2.干预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

3.随机研究对象来自同一总体,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那么

4.对照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1.临床实验以病人个体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实验方法.

2.现场实验是尚未患病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举措.

3.社区实验以整个社区作为干预的根本单位进行的实验.

4.类实验缺少随机分组或平行对照的实验研究.

1.根本原那么随机、对照、盲法、重复.

2.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按以下原那么选择:

对干预举措有效;

发病率较高;

依从性好;

能将实验坚持到底;

干预对其无害.

3.数据的分析均衡性检验;

率的计算;

显著性检验;

偏倚的估计与分析.

五、注意问题

1.医德问题实验前必须先做毒性试验、三致实验和人体平安试验.

2.可行性先做预实验,评价与论证该研究的可行性.

3.限制偏倚整个实验过程都必须采取举措限制各种偏倚的发生.

六、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与队列研究比拟论证强度大.

2.局限性应用范围受限制;

较难实施;

有时涉及医德问题.

爆发调查

当疾病发生爆发〔或流行〕时,为了查明爆发〔或流行〕发生的原因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称为爆发〔或流行〕调查.

爆发调查目前又称为现场流行病学,是综合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解决现场不明原因疾病问题的

实践.

二、调查目的

〔一〕查明疾病性质首先核实诊断,弄清楚是什么病,还要确定是否属于爆发〔或流行〕C〔二〕查明爆发〔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诊断明确的疾病,要通过调查确定爆发的

原因、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影响爆发的因素;

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通过调查寻找病

因或病因线索.

〔三〕根据爆发原因或流行因素,采取相应的举措,限制疫情,并从中吸取教训,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预测疾病的开展趋势.

三、调查步骤和内容

〔一〕初步调查

1.核实诊断和事件的性质

2.确定是否爆发或流行

3.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

4.提出初步假设提出初步处理举措并付诸实施.

〔二〕深入调查

1.个案调查

2.对照调查

3.人口资料收集

4.环境调查

5.实验室检查

四、资料整理和分析

根据疾病的三间分布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进行整理,然后根据病例的分布及其它有

关资料,对爆发〔或流行〕的原因、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作出判断.

五、结论与报告

调查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①前言〔一般情况及调查目的〕;

②临床特点;

③疫情经过及流

行病学特点;

④爆发的原因、传播途径、传播因子、传染源;

⑤所采取的举措及效果;

⑥建议.

预防策略与举措

一、预防限制的策略和举措

〔一〕制定策略的依据

1.形式分析

2.应对分析

3.循证保健

〔二〕全球卫生策略

1.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根本策略和途径初级卫生保健一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社会能接受的方法,

通过个人、家庭、社区的充分参与而到达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二、举措

〔一〕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举措,也是预防、限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举措.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

2.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开展而采取的举措.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举措.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二〕针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的举措

1.治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接触者进行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药物预防

三、疾病监测

1.概念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响,以便采取干预举措并评价其效果.

2.种类

⑴传染病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监测疾病:

流感、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

伤寒、回归热;

我国规定国际监测疾病:

上述5种,加登革热;

国内法定报告传染病:

分甲、

乙、丙三类共37种.

⑵非传染病监测

⑶其它公共卫生监测

3.实施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

收集、分析、评价资料;

交流情报信息.

医院感染

一、概述

〔一〕概念: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

〔二〕类型:

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带入感染

〔三〕特点:

1.易感人群反抗力低,病死率高

2.病原体来源广泛

3.病原体多为耐药株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性

1.多为条件致病菌或人体正常菌群

2.不同时期优势病原体的种类有所不同

3.大多具有耐药性

4.病原体可来源于人体本身或环境

三、传播途径

〔一〕传染来源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

3.动物

4.医院中的环境、器械、生物制品等

〔二〕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

2.接触传播

3.共同媒介传播〔水、食物、药品及制剂、诊疗仪器和设备〕

4.生物媒介

〔三〕病人易感性

免疫力低下、使用长期使用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创伤性诊疗、有开放伤口的人群更易感.

四、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1.由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2.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化学药物

4.医院治理制度不严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限制和治理

1.建立医院感染治理委员会

2.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3.增强医护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4.严格执行有关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和无菌操作规定.

5.合理使用抗生素、抗菌化学药物、免疫抑制剂及各种辅助疗法

6.发生医院感染后要立即进行调查,查明原因,采取限制举措

7.医院污物和污水必须进行处理

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一〕定义:

把现代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根本原理和方法,引入到现代医学

领域,通过严密的设计、测量、评价,从临床患者的个体诊治研究扩大到临床患者群体特征的研究,从而探索临床疾病的结局、病因、诊治、预后、预防等临床医学事件的规律,以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的一门临床根底学科.

〔二〕DME:

设计、测量和评价

二、诊断试验的评价

〔一〕根本方法

诊断试验的评价是把待评价的诊断试验与金标准诊断相比拟,然后评价试验的敏感性、特异

性、可靠性.

〔二〕评价指标

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

〔三〕提升诊断效能的方法

平行试验、系列试验

〔四〕筛检的概念以及筛检的应用原那么

三、临床疗效分析

〔一〕设计类型

1.随机对照试验

2.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3.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4.交叉试验

5.序贯试验

6.历史对照试验

〔二〕设计要点

1.随机

2.对照

3.盲法

4.对象有代表性

5.明确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四、预后分析

1.预后分析的根本方法:

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

2.预后分析的根本指标

五、临床决策分析

治疗决策分析

六、药物不良反响

1.药物不良反响的定义因药物产生的任何有害或不需要的反响

2.药物不良反响判断标准①不良反响是在服药后还是在服药同时发生;

②是否符合该种

药物的不良反响类型;

③停药后是否有所改善;

④再次使用时是否重复出现和得到再次治疗;

⑤反响能否用疾病的特征和其他治疗解释.

3.判断方法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一、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自然疫源地

1.1.自然疫源性疾病定义

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自然地方性疾病中有些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在一定

自然环境中,无需人类参与,而能在特定的节肢动物和野生动物间长期生存繁殖,世代延续,偶可涉及人.

2.自然疫源地

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并造成动物病流行的地区.在一定条件下,

人进入该地区可受到感染.

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种类

按病原体分类:

1.1.病毒病:

森林脑炎,乙脑,流行性出血热,新疆-克里米亚出血热,狂犬病,淋

巴脉络丛脑膜炎.

2.2.衣原体病:

鸟疫〔鹦鹉热〕.

3.3.立克次体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北亚斑点热.

4.4.细菌病:

鼠疫,炭疽,布鲁菌病,类鼻疽,土拉菌病,李氏菌病.

5.5.螺旋体病:

钩体病,蟀传回归热,莱姆病.

6.6.原虫病:

黑热病,弓形体病.

按传播方式分类:

直接传播、虫媒传播、环性传播、腐生性传播

三、流行过程特征

1.有明显的地区性

2.有明显的季节性

3.有明显的职业性

4.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四、预防举措

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和预测、杀虫灭鼠、个人防护、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一、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发病和死亡的差异较大,开展中国家发病有上升趋势,兴旺国家那么有下降趋势.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发病较高.

二、发病主要危险因素:

机体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

三、预防举措:

分级预防、社区预防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一、分布特点:

有长期变动趋势,有些上升,有些下降.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同的地区发病和死亡的差异较大.大局部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是多种因素、多个阶段和多基因作用的结果,与机体因

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三级预防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

一、病原学特点:

抗原漂移和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