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430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3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

201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资料

专题一古代中国: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中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

①政治上: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经济上:

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③文化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

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

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2、经济上:

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

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

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

③商业。

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3思想文化上: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难点解析】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

(1)“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

第一,礼指周礼,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

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

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要用内在道德来约束自己。

(2)“仁”与“礼”的关系:

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

因此要克己复礼。

还主张“为政以德。

”②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人的道行之一。

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经典题例】

(08山东文综,有删减)(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础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运动总结》(1953年)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3)“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3)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巩固精练】

1.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贵族阶级祭祀祖宗的场所,目的是为了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

《论语》中记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每次入宗庙都要问清楚该宗庙的要求,这主要说明了①孔子好学不倦,逢事必问②宗庙的规则实在太多;太繁琐③宗庙不允许外人进④不同姓氏的宗庙规则不同,外人不一定清楚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

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

3.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导致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转变B.促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5.《三字经》中写道:

“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②荀子③庄子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此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法家的思想D.墨家的思想

7.“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8.(山东滨州)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王问鼎……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阻九鼎!

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柞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材料二廷尉李斯问曰:

“周文、武所分子北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意义,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楚王问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C2.B3.A4.B5.D6.C7.D8.D

9.

(1)地方势力强大,周王室衰微。

(2)主张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初步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知识梳理】

1、政治方面: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佣)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

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3思想文化方面:

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如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书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重点透视】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

“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目的:

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④史实:

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

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⑤评价:

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经典例题】

1.(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3.(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1C2A3C

【巩固精练】

1.2007年,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史记•货殖列传》载:

“(江南)低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而足。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疲富分化的程度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3.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明法度,定令律,皆以始皇始

C.七月享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4.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拄入新的血液,是指

A.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B.取得了独尊地位

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D.吸收了道教思想

5.“以礼入法”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其确切含义应该是

A.将儒家思想写入法律B.用儒家思想强化法律

C.用法律强化儒家思想D.儒家思想与法律结合

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中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中舒的回答

A.迎合了汉武帝仁政的意愿B.违背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

C.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栗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摘记《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猗顿和郭纵都是战国时期的自由大商人。

猗顿,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卖,而成巨富;郭纵,因冶铁获利,而富甲天下。

——摘记汪昌海等编《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汉代的盐专卖,据《史记》所载,乃为招募劳动力,有官家给牢盆(煎盐之锅),自费制盐;盐制成之后,由官家定价购买。

铁的专卖,则于产铁地区置铁官,不产铁的地区置小铁官,管理采铁制铁。

制成铁器具后,也卖之于官,由官发售。

——摘记刘国良著《中国经济三千年纵横》

请回答:

(1)材料仪表明秦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这仪政策对秦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对后世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盐铁业的经营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仪变化说明汉代“抑商”政策有何特点?

这对商业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2A3B4C5C6D

7.

(1)“重农抑商”政策。

为秦国富强及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这一政策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工商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2)由允许私商经营转为国家垄断经营。

“抑商”制度化法律化。

打击和抑制了民间私人商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知识梳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

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

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

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

政治: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

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式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

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重点透视】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评价、作用。

(1)演变:

①秦朝:

设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武帝:

建立刺使制度。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③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权利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④宋朝:

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⑤明朝:

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2)评价: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封建统治;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3)作用:

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经典题例】

(08广东单科)(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出来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出来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巩固精练】

1.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局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他是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

3.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示意图。

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利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利下放

4.习惯上所称的“街坊”指的是邻居。

在唐都长安,其城市布局有“坊”、“市”之分,“坊”和“市”分别指

A.居住区和政府官署办公区B.商业区和中央官署办公区

C.手工业集中区域和商业交易区D.居民住宅区和繁华商业区

5.“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6.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需要

D.儒家宣言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而于军机处。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

典雅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使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什么特征?

(2)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各产生什么影响?

(3)有人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对此你怎样认为?

(4)为了确保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行,除了公民大会之外,伯利克里时期还设置了哪些机构?

参考答案:

1A2B3B4D5A6C

7.

(1)材料一反映了发展到完善。

材料二反映了发展到顶峰。

(2)材料二:

各人决策;办事效率高,但容易出现失误。

材料三:

集体决策;可以避免鲁莽行事,使决策具有科学性,但效率受到影响。

(3)不正确:

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

(4)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

第四阶段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宋元文明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未能改变这种局面,汉族政权先后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中央设“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地方兵权财权,设立知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

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①农业上,精耕细作,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瓷器成为主要出口产品,元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③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业活动地点与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文化上:

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授时历》);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成;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多元化增强,突出表现在宋词、宋话本、风俗画、南戏、元杂剧等成果上;宋代市民生活多姿多彩,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重点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1)含义:

“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所以“和为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