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547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教育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活动

(4)(选择,解答)教育有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主导作用,主要指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其它教育工作者。

受教育者是主体地位,主要指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影响是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和手段

2.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分为:

非形式化教育(不固定的。

如原始社会)

形式化教育(教育独立的标志,如奴隶社会)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学制的产生)

3(必考).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

中国朱熹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勒图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心理起源说:

(模仿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

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4.

(1)古代教育都有阶级性(任何社会都有)、等级性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的夏代

唐代的二馆六学体现等级性西周饿学设于官府体现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外国的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军事体育教育的斯巴达教育(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身心兼顾的注重多方面学习的教育的雅典教育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两种教育系统教会教育(基督教)和骑士教育具有等级性

5.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1)鲜明的生产性2)教育日益大众化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3)班级授课制成为了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5)具有了完备的教育系统6)实行全面的发展

6(简答).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基本特征)

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现代教育要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教育机会的均等(向教育薄弱处倾斜,)并制定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

(全民教育、大众教育)

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

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

未来性 一方面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指当代教育不仅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出发,并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国际性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全世界

终身性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于不同学龄段的受教育者的需求。

终身教育的提出者保罗.朗格朗 生长—学习—工作—退休贯穿人的一生

7.教育学(名词解释)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8.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教育原则:

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最早的因材施教的施行者)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这是儒家教育经验的总结

苏格拉底:

产婆术:

也称苏格拉底法,分三步,一是苏格拉底诘问,即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

二是归纳和定义,即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三是助产,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张应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古罗马《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启蒙首次把“教育学”做为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一门学科提了出来(首先提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也是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独立)教育思想主张泛智教育,建立泛智学校泛智教育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

首创(第一个论证)班级授课制(统一进度,集体上课,近现代社会出现)私塾属于个别教学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论证班级授课制的人

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在中国实施的第一个班级授课制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开始大规模推行班级授课制

康德 是第一个在大学开始“教育学”课程的人赫尔巴特 1)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第一本科学教育学

3)他将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两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离开了教育就好比失去了目的的手段,教育离开了教学就好比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5)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合(旧观念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系统(寻求获得结论)、方法

6)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主张旧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洛克

《教育漫画》白板说

卢梭

裴斯泰洛齐

《爱弥儿》体现自然教育论:

儿童的教育应该远离城市在乡村进行,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发展她的个性

“和谐教育”即爱的教育,提出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卢梭的自然后果法

10实用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与知识

4)课程组织一学生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而非领导者

6)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代表人物:

杜威代表著作是《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杜威的实用教育学观点: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杜威现代教育的核心主张:

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新三中心论)

近现代中国受哪里教育影响清代(日本)—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教育学)—50年代初(苏联)—现代(广泛吸收)杜威学生:

陶行知、蔡元培、胡适 都推崇生活及教育 所以早20世纪初期对中国影响最深的是实用主义

乱世教育思潮繁荣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1.斯宾塞 《教育论》 教育目的是“为人们过上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第一个提出课程

课程理论之父是泰勒

12.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3.德瓦根舍因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理论

14.赞科夫 发展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一般发展的概念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教学

15.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

16.(简答)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定义:

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

他认为智力构成分八种:

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他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而这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尽管在各种环境中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种智力,但是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1.教育目的(名词)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规定,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与规格要求。

他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与灵魂,反映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正当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行动指针。

它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规定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规定教育目的、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方针的内涵比教育目的更广泛、除解决“培养什么样人”这个目的外,还包括解决“为谁培养人”及“怎样培养人”这个目的之外,还包括解决“为谁培养人”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3)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是由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统一性,培养目标具有具体性、多样性,而者结合构成一个国家的教育目标体系。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可以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者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2)教育目的反应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则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或行动

指针。

(3)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其内涵比教育目的更广泛,不仅规定了教育目的,还规定了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意义重大。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一句和评判标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不受任何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而必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因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中个体的价值取向

6.教育目的理论教育目的首先反应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理想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念和理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捷克夸美纽斯认为“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人有肉体有灵魂,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①是历史上一种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一种主张,一种理论。

②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③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3)教育目的的各位本位论①是历史上一种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一种主张,一种理论②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即把满足个人的需求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③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除了其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特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8.我国的教育目的

建国后的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或基本点)

虽然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体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2)要求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要求。

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3)具有独立个性,要是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五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智育 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系统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训练技能,发展其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育 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活动体育的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美育 即美感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文学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和大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发展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国第一个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蔡元培1912年《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劳动技术教育 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劳动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1.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但又彼此不能相互取代,其中德育是方向盘,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作用;智育是知识和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正确的审美观点既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又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状况,而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更离不开必须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12素质教育的特征1)是全面发展的教育2)面向全体学生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个体的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的社会化功能。

1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指的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的特点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桑代克霍尔

(2)环境是围绕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发展有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环境决定论华生 白板论、素丝说

(3)教育及教育万能论

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这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简答:

为什么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学校即将消失,图书馆、互联网会取代学校,这种说法如何反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专门负责教育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5.个体的身心发展(即人的发展)

发展包括两方面,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身体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不断增长,心理发展包括心理活动内容和心理活动形式的发展。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积极的变化或者说是一种进步,不是消极的变化(退步)

发展不是单纯的心理成熟;教育不等于发展

16.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简答)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个体的不平衡性不平均,(指一个人身上的)

关键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某一种素质最适于形成的时期,此时教育能抓住则事半功倍。

包括一岁以内和青春期口头语言发展为3岁以内儿童期是平稳期身心发展有不平衡性教育该怎么办?

抓关键期

(3)阶段性

年龄特点某个年龄阶段呈现的典型的身心特点 危机期青春期也叫二次断乳期

(4)个别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因材施教

(5)互补性 盲人的触觉听觉耳朵异常发达

17.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与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文化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知识原本有)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产出新的知识)

18.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能够培养政治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驾驭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19.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文化是教育内容的来源,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全面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看法,从而使教育处处体现一个民族的内在倾向性

(2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丰富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

20.教育的人口功能减少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的总称。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何种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实质

2.学制: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实质

3.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4.简述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制度化教育时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其根本特征和标志是现代学制的形成

(1学校化,把教育等同于上学(2制度化,明确规定各种制度,如入学制度、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3封闭化它按自身的特有的标准。

以自身特有的规则、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其他系统、其他实体、其他过程的排斥性(4标准化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来管理(5现代学制的兴起时制度化教育的核心主张

非制度化教育主张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的主张是非制度化教育的核心主张

5.建立学制的依据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6.

(1)旧中国的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19047年“葵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是以学制为蓝本,是第一个学日本的学制,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

1912年“壬子葵丑学制”又称“壬子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规定初等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增加自认科学内容

1922年“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它明确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是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的第一次,还规定了高中增加职业

科,这是一个学习欧美的学制

(2)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7.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8.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

中央集权制 法国

地方集权制 美国

中央和地方合作制日本、英国

9.现行的教育领导体制:

即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党组织保证监督和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领导制度

10.第一代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包括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11.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管理

12.校园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

精神文化包括学会文化和教师文化,制度文化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

13.如何营造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丰富物质文化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 出黑板报

提升精神文化包括学会文化和教师文化,建立可以代表学风特色的点完善制度文化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职业性质:

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没个个体都是千差万别的

创造性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变换和更新;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制上长期性人才培养的周期长

示范性由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你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3.教育机智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前未曾预料到的偶发事件,能够快速、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应对和处理比如说提问、眼神暗示、幽默化解、因势利导

4.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系的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5.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的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