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5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docx

南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文综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教育文档

1(12分)不同历史时代有各自的核心价值,影响着不同时代的历史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材料一宋明理学重建了人的哲学。

……理学根本精神可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

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因理学成为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对其正负面效应,应当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摘编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作为一种主流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5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材料二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

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摘编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主张。

(3分)

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弥补“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有何探索?

并分析这些探索出现的原因。

(5分)

答案及解析:

1

(1)积极影响:

凸显人的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自律。

(2分)

消极影响:

束缚人性,维护专制统治。

(2分)

(2)主张:

尊重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研究方法,将两种文化的长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新文化。

(写出任意三点即得3分)

(3)努力: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2分)

原因: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和不懈努力。

(3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沿袭明制,国于监为中央最高学府。

教室分为六堂:

率性(高等)、修过、诚心(中等)、正义、崇志、广业(初等),每堂设助教、学正与学录各一人,掌分教肄业之事。

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其能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览群书者,随资学所诣。

日摹晋唐名帖数百字,立有“日课册”。

每月有月课一次,三月有季考一次。

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与诏、诰、表、策、论、判。

考试成绩,清初首用积分法。

坐监期满的学生,成绩特别优异者,可参与廷试,分发为通判、知县与州县佐贰,后因贡途壅滞停止。

嘉庆道光以后.监规废弛,监生良莠不齐,遂不为世所重,一般士子趋于科举,都不愿在监读书,住学监生不过百余人。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后编》

材料二1700年,(英国)大学教育的基础仍是传统的人文课程,使学生在神学、法律和医学方面获得较高的修养。

一些学者提出热评:

大学没有考虑到技术、工程和医学中各种新专业的实际需要,没有鼓励研究工作。

18世纪初发生了一些文化,在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大学成立了天文台、解剑室,甚至成立物理和化学实脸室。

担任教席的卓越科学家带进大学的研究工作,也对大学的课程起了影响。

最为有利的形势是大学与科学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英国的大学通过一些教授同皇家学会保持了强有力的联系。

——摘编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中、英两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大学教育各自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2

(1)特点:

中方沿袭传统,创新少;重儒家经典研读和道德修养,忽略自然科学。

英国人文与自然课程并重;重视自然科学与实验。

(7分)

原因: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儒家思想长期居统治地位(或科举制导向的影响)。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科学革命取得突破性成果(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

(8分)

(2)对中国影响:

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制约着实用人才培养;阻碍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

(6分)

对英国影响: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生产技术革新,为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奠定了基础。

(4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

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

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答案及解析:

3参考答案:

(1)社会背景:

“古文运动”:

骈体文束缚了思想表达和文学的发展;唐代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三教合一”潮流。

文艺复兴:

较多的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对人性的压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人性解放等。

(2)共通之处:

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启示: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代的古文运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

(1)问,唐代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文艺复兴是因为意大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形式以冲破教会神学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据此即可作答。

(2)问,唐代古文运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都是一定形式的思想解放运动,故而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以适应新阶层的发展需要,进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传统文化的启示,需注意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有选择性的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据此即可作答。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統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

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到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

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

为何如此?

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

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

2019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

《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

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答案及解析:

4参考答案:

(1)态度:

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原因:

儒家内容方面:

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

社会形势方面:

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③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原因:

①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

②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

③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

建议:

①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

②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

③对儒学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④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1)问,“态度”根据材料一中“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到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得出否定传统文化,同时根据材料中“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得出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原因”根据材料中“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分析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发展的特点。

(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

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得出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

第二小问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振兴儒学提出建议。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郑两国。

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

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

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

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

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

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孨《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及解析:

5参考答案:

(1)原因:

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

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2)主张:

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评价:

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原因”据材料“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可知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体现了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的变法等史实;“影响”围绕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来展开说明。

(2)问,“主张”据材料“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可知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体现了主张“仁”“礼”结合;“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体现了墨子的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张;“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反映了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评价”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评价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的。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答案及解析:

6参考答案:

(1)背景:

西方:

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中国:

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

(2)不同:

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及西方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教育思想主张。

(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古代中国德育思想的产生、发展的阶段、各自的特征及其作用和材料二中的西方德育思想在古代、近现代的发展、突出的内容及作用的理解,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经济基础和政治特征分析中西方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前者即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后者为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等。

(2)问,依据材料一古代中国德育思想的“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和材料二中西方德育思想的“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文艺复兴以后……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比较迁移、分析概括中西方德育教育思想的不同点,包括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特点、德育方法和德育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理想中的君主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人。

一一允春喜《黄宗羲民本主义理念与卢梭人民主权说》

材料二、维新派指出,“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民主,固救时之善图也”,“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谭嗣同还指出,是先有人民而后才有了君主,君主是人民共同选择推举出来的。

“君未也,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

累及民哉?

”君主是由人民供养的,“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史也”。

“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度之。

——耿志云《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材料三、卢梭认为国家既然是由于社会契约形成的,那么,它的目的在于谋取社会公共的福利。

因此,国家的主权(即最高统治权)必须体现人民的“公意”。

所谓“公意”就是指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或者总的意志。

这种体现人民“公意”的国家主权自然应属于全体人民。

作为体现“公音”的国家主权应该是无限制的(即绝对的权威)。

只要主权者需要,人们就应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主权者必须以人民的“公共福利”为前提,才能享有这种绝对权成。

——王荣堂《卢梭及其人民主权学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之间的关系。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强调民权思想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与卢梭民权思想的共同之处及意义。

(6分)

答案及解析:

7

(1)关系:

黄宗羲承继并发扬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突破了天意君德的说教,由服务于君转向服务于民。

(2)原因:

发展民权有利于国家强大,以挽救民族危机;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西方社会契约思想的影响。

(4分)

(3)共同点:

都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都坚持人民主权说。

(4分)意义:

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2分)

8(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殁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

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

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A与A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

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

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

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理性、欲望和激情。

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