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920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docx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

“孩子”余杰2010-08-1809:

09|(分类:

默认分类)

(六):

“孩子”余杰

我从不讳言,余杰是我的精神导师,是他启蒙点化了我,让我对世界对中国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

我很欣慰地看着余杰逐渐成熟,看着他没有倒下没有停步,我也很欣慰地看到他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变,还是那个我敬仰的“孩子”。

当余杰的心逐渐倾向宁萱,当余杰的灵魂逐渐奔向上帝,当余杰的作品越来越难以看到,我清楚地知道,余杰已经逐渐长大,已经不再只是怒发冲冠热血喷张而是更加温和平静,已经不再只有愤恨而是更多的有了爱;正如同我清楚地知道,余杰还是那个余杰,还是那个有颗赤子之心的余杰,还是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

余杰的横空出世就像是一声晴天霹雳,震惊了上个世纪末的昏昏欲睡;像是一道凌厉闪电,撕破了黑夜的一角。

他激情如火,冷酷如冰,在铁屋中独自呐喊,在爱与痛的边缘跋涉,有一双想飞的翅膀,是一颗压伤的芦苇,至今他的梦想还在燃烧……余杰就是那一出生便无法无天法力无边的哪吒,搅了个海枯石烂天翻地覆,剥了龙王三太子的皮抽了他的筋。

余杰的“成功”(尽管他最不喜欢“成功”的这一词)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没有出版家贺雄飞的慧眼识珠,余杰的作品也许会再在抽屉里躺上几年或者几十年,但他是一座能量巨大的火山,迟早会爆发,而且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

哪吒之所以一出生便法力无边,那是因为他被怀胎3年。

余杰也是如此,早在上大学之前,他已经积攒了二十多万的文字;在《火与冰》出版前,他已经自费印制了四本小册子。

大学七年,他读过的书更是不知多少,那海量的北大图书馆已是他的家,那狭窄的床被书占了半壁江山。

翻看余杰的书,各种“名人轶事”让人目不暇接,各种“花言巧语”让人又惊又喜,可见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当然,更重要的是余杰的勇敢、直率、深刻让我们敬佩和惭愧。

他是为抽屉而写作,为表达而写作,为真相而写作,为良心而写作……在如今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说还是不说”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许多真相,人人心知肚明可就是谁也不肯说不敢说。

举世懦懦,唯余杰无惧;举世默默,唯余杰直言,这才是余杰可贵和引起重大社会反响的原因。

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孩子说出真相是因为他童言无忌不知道天高地厚,而余杰清楚地知道,知道他将为此付出什么代价,实际上他也已经付出了。

但他毅然决然地说了,大声地说了,不停地说了。

余杰说,他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生命。

他最尊敬的人就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孩子,他认为那个孩子在人类精神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和耶稣、布鲁诺并立。

秦晖先生在《可贵的锋芒》中也写道:

“余杰文章中的批判精神与对自由个性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许多热血青年视他为心中偶像,许多中年才俊视他为同道,许多执着的老年人视他为忘年交。

读余杰之文,常常令人想起安徒生笔下那个‘不成熟’的孩子,在许多成‘熟’的大人用语典雅、不失风度的讨论皇帝的‘新衣’如何美妙之时,不成熟的孩子却幼稚的叫道:

‘他什么也没有穿!

’”。

但实际上,余杰已经从那个天真幼稚的孩子成为为标准的社会主义三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可惜没纪律),已经成长为赞美光明指证黑暗的“光明之子”。

余杰自己也说过,“我已经不再是孩子,但我依然要说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的事实。

上帝赋予了我这样一种品质,让说出真话成为我的饮食和我的呼吸。

”是的,说一句真话不难,难得是一辈子都说真话。

为什么我们敬爱沉默的陈寅恪,敬爱说了一两句真话的巴金,却不敬爱不珍惜一直在我们身边的余杰?

为什么敬仰鲁迅、敬仰李敖、敬仰王小波,却不敬仰不珍惜就在我们身边的他们的化身——余杰?

“中国不是缺少鲁迅,而是缺少培养鲁迅的土壤和适合鲁迅呼吸的空气”。

想想也不难明白,正如鲁迅当年在铁屋子上开了个窗子而招致攻击一样的道理。

余杰自己对此看得很透彻,他说:

“那些喜爱或者适应呆在黑暗里的人,开始疯狂地咒骂他。

同胞们已经习惯了黑暗,同胞们的心灵已经习惯了奴役。

绝大多数人依靠梦境生活,至于血淋淋的现实,他们可以用鸵鸟埋头入沙、屁股高翘的方式对付。

因此,最厌恶鲁迅的并不是统治者,而是那些将脖子伸得鸭子一样长的观看屠杀场面的大众。

”人们已经爱上了金钱、美女、权力等“真理”,人们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喝着香槟、吃着佳肴,余杰却像一只苍蝇似的飞来飞去唠唠叨叨,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不是自己“找死”吗?

当然,余杰不是一天长大的。

余杰在《压伤的芦苇》序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和写作道路:

“《火与冰》和《铁屋中的呐喊》是第一阶段——那是青春的激情和孩子般的单纯,那是一种天然的对邪恶的直觉和对真理的渴求;《说还是不说》和《想飞的翅膀》是第二阶段——那是沉默之后的欲望,那是沉潜之后飞翔的渴望,那是对常识的捍卫和对启蒙的坚守;《老鼠爱大米》和《爱与痛的边缘》是第三个阶段——两本书的书名各异其趣,但都有一个‘爱’字,说明了我对‘爱’的发现和觉醒;长篇小说《香草山》与随笔集《压伤的芦苇》则是第四个阶段——我将爱提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将它作为生命与写作的核心及本质。

”我认为,《铁磨铁》与《我的梦醒在燃烧》则是余杰的第五个阶段——爱恨交织,愤怒、尖锐、锐利的背后有着大爱、大牺牲、大奉献,像余杰所敬仰的左拉、罗素、索尔仁尼琴一样。

这五个阶段不变的是余杰对罪恶和暴力的厌恶,对平庸与愚昧的挑战,是余杰的不妥协、不退守。

变的则是余杰有了爱和信仰。

余杰有了爱和信仰对于余杰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里程牌的意义。

我将结合余杰代表作《香草山》与《我的梦想在燃烧》另外专门论述。

我从不讳言,余杰是我的精神导师,是他启蒙点化了我,让我对世界对中国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

我很欣慰地看着余杰逐渐成熟,看着他没有倒下没有停步,我也很欣慰地看到他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变,还是那个我敬仰的“孩子”。

但是,我更有一丝隐隐担忧缠绕在心头,除了担心他的安全外,我还担忧他在斜道上愈走愈远而迷失了方向和自己,我不喜欢余杰言必称“基督”,我不希望余杰只有“爱”。

政治和信仰的结合固然威力无穷,但稍有不慎就会害了自己,导致自己偏激偏狭。

为了批判而批判,一切从立场出发,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外物常常会导致自己视角的片面。

作为学生,“虽不能致,心向往之。

”学生将会谨遵师训、不辱师门。

学生也斗胆劝老师一句:

珍爱自己珍爱生命珍爱宁萱,学生是多么不愿意看到老师走火入魔玉石俱焚,多么不愿意看到老师失去“讲台”失去“声音”。

附:

余杰代表作读后感(旧文)

余杰是个孩子

——重读《火与冰》

第一次读余杰的《火与冰》是慕名而往带着一颗好奇和朝圣般的心拜读的,走马观花未加咀嚼,但印象是深刻的,感受是震撼的。

我迷恋敬佩于他文字像金刚石般刚健溢彩,他思想像阳光般拨云见日锋芒毕露。

那时,我对余杰的评价是:

他就是那个敢于在黄帝的新衣面前说出真话的孩子。

后来又零零碎碎读过余杰的其他几本书,感受却一次比一次平淡,像是从火山冰洞走到了温暖的香草山,以前淹没自己的那股洪流归入了平静却波澜壮阔的大海,迎面呼啸的火焰被微风轻轻地吹淡,“干戈化为玉帛”。

我意识到了自己又重读《火与冰》的必要,也许我原来就没有读懂余杰。

于是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在宿舍同学鼾声四起的夜晚里,我借着台灯黄豆般的光芒重读了《火与冰》。

我曾赋诗自况:

“夜半读书寒,春宵千金短。

三更枕诗篇,四更走偏锋。

孤灯许将灭,苦心可映天。

大梦我最眠,平生知不凡。

”我把余杰的一行行文章当作一首首诗,读完后我在梦里会醉酒当歌拔剑起舞。

无论余杰文章内容如何,思想是否正确,我首先想说:

余杰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孩子,无论他说得对于错,我们都要赞赏他的勇气,至少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都可以从正或者反的方面来思考来借鉴。

孤独和叛逆是余杰的双翼,他固执坚决地飞翔在象牙塔上。

满纸燃烧的是他火般的激情,熊熊大火让人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我仿佛看见一个斗士赤裸着胸膛,一只手举着火把,一直手吹着号角。

更可贵的是,燃烧的背后还有一种叫冰的东西顽固不化,在坚守在凝固。

读余杰的文字就像余杰所说的读鲁迅的文字般,一行比一行凉,一字比一字冷,让人倍感清醒,犹如醍醐灌顶。

火是余杰的血,注定要燃烧;冰是余杰的骨,刚硬透明。

火与冰本势不两立,但在余杰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融合。

他不是一只高歌好事的喜鹊,不是一只勤劳致富的蜜蜂,而是一只叮在我们背上的牛氓,而是一只在黑夜里呜咽的夜莺。

余杰没有把自己装扮成金碧辉煌的佛,而是撕破衣服,让我们看到他的心在流血。

在大江东去的浪潮里,余杰逆流而上,独自寻找着精神和生命的本源。

余杰的孤独,在现实中的不被认同,在年轻人中的异己感,源于他思想上孤独、他姿态的高傲。

但我想套用北岛的那句诗:

“思想是思想者的通行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

”懂得越多就往往越痛苦越孤独。

但“孤独”不等于“寂寞、空虚”。

一个善于和自己心灵交谈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余杰有他自己的伙伴,苏格拉底、葛兰西、卡夫卡等都是他的知音。

当然,他也渴望自己用热血和激愤弹出的至狂至颠的绝唱会有回响,但琴崩弦断之后,有人摇头不以为然地走开,有人充耳不闻假装什么都没听见,有人拍案而起大骂不已,也有人热烈鼓掌喝彩。

我想,这些都不是余杰想要的。

无论鲜花还是皮鞭,无论是领奖台还是断头台,都是陷阱都是罗网。

皮囊鼓了,灵魂便空了,只有皮囊轻了,心灵才会自由自在地飞翔。

余杰只想自由地飞翔,乘风而起迎风而上。

余杰在鼓吹黑色阅读,他自己也在身体力行黑色写作。

他说:

“我想在窗上全蒙上黑幕,让所有习惯光明的眼睛都习惯黑暗。

”的确,余杰有正视黑暗的勇气,又对黑暗无情的揭露和批评,有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决心。

这都是可嘉的,但我想还是顾城说得对,“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阅尽黑色是为了走出黑色,是为了更加拥抱和珍惜光明。

我们不应该只告诉夜行人这个夜晚多么黑暗,还应该给他一个火把一盏灯。

没有人愿意被黑暗吞灭,每个人都愿意追逐太阳追逐未来。

对于余杰的《年轻气盛说文章》一文,我颇为认同。

余杰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一个少年天才。

年轻人有自己的朝气、勇气、锐气,很多作家的代表作就是其成名作。

少年王勃的《滕王阁序》,哪个老人敢于争锋。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后生可畏,这是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多少年没有出一个少年天才了,正如鲁迅所说:

“中国不缺天才,而是缺少培养天才的土壤和适合天才呼吸的空气。

”对于天才,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不应该给一匹千里马套上枷锁或因为它啃了几口麦苗就横加指责,而应放开千里马,让它自己奔腾,爱怎么走就怎么走。

不要为它担心,它会有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它会到达终点的。

很庆幸,东方红,太阳升,北大出了个余杰。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多的光荣,是我们大家为数不多的宝贝,他需要的只是舞台和时间。

年轻的余杰指点江山心系苍生,一派大家气象。

相比之下,我只能无言不胜惭愧。

我想,面对这位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余杰,我们大多数年轻人都应该自省自责。

为什么余杰“20岁的人有着40岁的大脑和10岁的心灵”,而我们“20岁的人却是10岁的大脑和40岁的心灵”?

为什么余杰在清醒中呐喊,而我们却在沉默中昏昏欲睡?

为什么余杰能做一个“有思想的芦苇”,而我们却只想成为社会栋梁?

一个根本的区别是,余杰在试图改变社会,而我们却是让社会改变自己。

有人把余杰比作“大陆第一个李敖”、“北大第二个王小波”。

的确,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余杰也是个斗士。

正如余杰的老师钱理群先生在《火与冰》序言中所言:

“历史(社会)的前进是由少数醒着的前驱与‘睡着、昏着、玩着’的沉默的大多数人共同组成的。

”战斗永远只有余杰等少数人在进行,疼痛、受伤甚至牺牲也只能由他们少数人承担,而胜利的果实却是我们大家共同分享的。

但不要怕,余杰,你且前进,你且战斗!

至少有我会永远为你呼喊为你加油,且默默为你祝福!

作于2003年3月

余杰有了爱

——再读《香草山》

四年前,我还是一个刚迈进大学校门的freshman。

在操场看台下简陋的宿舍里,我点着蜡烛一口气读完了余杰的《火与冰》。

读完之后感到胸闷,躺在床上久久不能睡去,于是来到看台上,看着那黑云密布的夜空,我似乎找到了那颗能够照耀我心灵的星星。

接着读完了余杰的其他著作,趁着热血沸腾,我奋笔疾书写下了要发奋图强报效国家的《大学四年计划书》。

一年后,校园里流行着余杰的《香草山》,我草草地看了几页便放下了,我以为那是本单纯的爱情故事。

我还平静地写过随感:

“余杰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单纯的揭穿‘皇帝新衣谎言’的孩子了,不再是那个敢于独自和风车作战的唐吉坷德了。

他从山顶退到了山腰。

然后大学生活也不容我再有“闲情逸致”,考研、找工作、毕业、再开学……时光如流水,或湍急或平静,在不知不觉中逝去。

直到最近在这所全国名牌大学慢慢安顿下来,这天我在还不太熟悉的图书馆里闲逛,忽然发现了那本已经很破旧的《香草山》。

正好无书可读,权且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余杰又报废了我20多小时的宝贵光阴,又打开了我紧闭的感情闸门。

原来是我错怪了余杰。

他是长大了,不再是个纯碎愤世嫉俗的“愤青”了,他懂得了宽容和怜悯,对于他这样的天才来说,这是最难得的品质。

余杰没有后退,他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战斗而已。

他挥舞着“爱”的伟大旗帜,站在更高的山峰上,以更深远深情地目光注视着这苦难的大地,以更宽广宽容的胸怀来拥抱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这句话送给余杰是最合适不过了。

“爱之深,责之切”。

余杰的满纸愤怒来自于他的满腔爱情。

那余杰是否会宽恕那些恶人?

我想他的回答应该和鲁迅一样,“一个也不宽恕。

”爱也是该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余杰有了“爱”,这是他的进步,也是他的必需。

他太孤独了,需要一个能够理解他的心灵,需要一双和他一起哭泣的眼睛。

据余杰坦言书中男女主角的情书,就是自己当年与后来成为他太太的恋人宁萱的往来情信。

算算余杰也是奔三的人了,也该谈婚成家了。

余杰有了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知心爱人,我万分衷心地恭喜他、祝福他。

这是上天对余杰最大的回报,余杰应该知足了。

如他书中所言:

有了这样一个伴侣,以后的任何困难都将不足为惧。

也愿他有了归宿之后能够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只是最近两年余杰的最新消息不太多了,只是听说他在香港出版了几本书,去了美国参观访问。

最近在天涯上看过据说是他写的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虽然还是字字爱怜但已多少失去了那份锐气激情。

还听说……不知是真是假,想作“现世的鲁迅”和“大陆的李敖”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无论等待余杰的是什么,余杰已经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我们的心中及中国文化史里。

或许是自己的修养提高了,而今读余杰用的不再是曾经崇拜的目光了,而是崇敬欣赏的姿态。

没有人生来是天才,余杰也是寒窗苦读修炼出来的。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我辈只要努力也许不会达到余杰的高度,但至少可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人。

那日有位朋友祝福我有个远大的前程。

我回信说:

“如果在前几日,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但现在《香草山》让我改变了自己曾经远大的志向,如同胡彦彬的“红颜”所唱:

“这一世英名我不要,我只求换来红颜一笑。

”真的,我愿意什么都不要,我只要爱,余杰那样的爱,爱情人,爱知识、爱人类苦难。

也就是罗素所说的:

“支撑我生活的力量便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这句话我寻觅了好久,幸好现在还不晚,一切还来得及。

作于2005年12月

余杰有了信仰

——《我的梦想在燃烧》读后感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余杰有了爱》。

其中写道:

“他挥舞着‘爱’的伟大旗帜站在更高的山峰上,以更深远深情地目光注视着这苦难的大地,以更宽广宽容的胸怀来拥抱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但当时我没有进一步追问余杰为什么有了爱。

而现在看完《我的梦想在燃烧》后,我有了答案。

这本书是我在南京卖的第一本正版书,自从《香草山》之后的余杰的新书好像都是在香港出版的,在大陆始终见不到面。

所以可以想象我见到它时的惊喜,如与分别已久的老友相遇。

所以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然后一阵狂读。

余杰这次也没有让我失望,依旧是“忠肝义胆”,鞭辟入里,虽然锋芒收敛了不少,谈的更多的是“问题”而不是“主义”。

而爱的旗帜却更加招展了,字字爱怜,句句关情,余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批判者了,不再是自以为是的唐吉坷德了,他成了布道的牧师和疗治心疾的医生,以爱的名义。

为什么余杰有了爱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余杰个人的成熟,无论是思想还是性格,不仅仅只是热血澎湃了,他有了更多的理智和胸怀。

二是余杰有了爱人,在自己享受幸福时,爱也必然会下意识地从他的笔端流露出来。

三便是余杰有了信仰。

余杰走的太累太孤独了,他需要归宿需要安慰。

除了在现实中找到家外,他也需要找到终极的“母亲”。

有了母亲,他才能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一样有不竭的力量,才能更坚定地走下去,梦想才能继续燃烧。

正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所说:

“当人感到身处与其中的世界与自己离异时,有两条道路可能让人肯定价值事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

一条是审美道路,另一条就是救赎之道。

”而自由主义本身如许纪霖所说虽然能解决问题但不能提供终极答案。

于是,余杰自己就像他分析画家旺忘望皈依基督那样“当他意识到反叛不能实现艺术更新,审美也无法达到生命和谐的时候,他终于向真理靠近、向爱靠近、向神靠近,成了一名基督徒。

余杰有了信仰,投向了耶稣的怀抱,这是他的权利和自由。

我无可厚非,有总比没有强,他也必需得有个归宿了。

但心里总不是个滋味,难道真的儒家不能再复兴吸引中国人了吗?

难道除了基督教,爱没有别的源泉?

作于2006年6月

简历:

1973年10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98年,部分作品结集为《火与冰》出版,一年之内发行量便超过百万册。

同年出版《铁屋中的呐喊》。

1999年出版《说,还是不说》、《尴尬时代》、《文明的创痛》。

2001年出版《老鼠爱大米》、《爱与痛的边缘》。

2002年出版《香草山》、《压伤的芦苇》。

2002年入选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计划”。

2004年出版《我的梦想在燃烧》。

2006年出版散文自选集《沉默的告白》。

2008年入选德国外交部及歌德学院访问学者。

语录:

此后四年间,这本不成熟的、“带着血的蒸汽”的随笔集,获得了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的评价,也引起了不少人咬牙切齿的痛恨。

我意识到,在世纪交替的沉寂与冰封中,人们是如此地希望听见一点异样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人们希望有一种文字能够像破冰船一样,带来冰层破裂的信息。

《火与冰》不过恰逢其时罢了。

——余杰,《火与冰的(修订版)序》。

作品能够走出狭小的抽屉,当然是一件好事。

但我仍将坚持为抽屉写作的方式。

这一写作方式由三只鼎立之足来支撑,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立场和边缘的姿态。

——余杰,《铁屋中的呐喊》跋。

中国并不缺少学者、教授和作家,中国缺少的是真实地表达自我和自我对世界认识的人。

寻求表达和交流的可能性,是我赋予自己毕生的事业。

我要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是常识。

——余杰,《想飞的翅膀》序。

我曾经说过: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这里所说的“发光”,不是指让自己出大名、发大财、掌大权,而是把爱、把真实而美好的人性发扬光大。

——余杰,《求索爱的光芒》。

就我个人来说,虽然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文革”的意识形态教化的影响同样深入到我的语言、行为乃至思维方式中。

在包括《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在内的许多文字中,我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文革”的语言和“文革”的思维方式来。

例如,我在文章中轻率地使用“文革余孽”这样的词语,充满了个人的情绪化,偏离了文化批评的界限,这也是我想向余秋雨先生表示歉意的地方。

——余杰,《我们有罪,我们忏悔》。

当时在场的白宫新闻发言人斯诺,在回忆录中详细披露此事件之详情,指出总统见谁不见谁是驻华大使雷德先生在调查了候选人的背景资料之后,向白宫方面作出强烈建议,白宫采纳了雷德大使的建议。

——余杰解释2006年的“白宫事件”。

众议:

你冰一样透明的眸子里,跃动着火焰。

黑暗,因一颗,孤独的星辰,而减却了一份沉重。

——网友白衣飞霜,诗歌《香草山上》。

“青春写作”是这样一个意思,它主要是说一个人的文章充满激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缺乏理性;它有鲜明的立场,但那个立场又是不稳定的;它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初看非常有才气,但细读又不是很有回味余地;它对现实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但它的力度又是感情的一时宣泄。

——学者谢泳将余杰的写作称为“青春写作”。

在这个视爱情、友情为多余的时代,犀利猛锐的余杰,却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分为看重,这不仅在他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与亲戚朋友的交往中,更体现在他对真挚爱情之不遗余力的追寻里。

——作家冉云飞,《我所认识的余杰》。

陈冲以及许多反驳嘲讽余杰者之所以对余杰反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感到,余杰把自己当成了上帝,——余杰当然不是上帝。

当他用那一套基督教神学的话语阐述人的“优先性”和“忏悔”之必要时,便同时否定了他要求余秋雨“忏悔”的合理性。

与此相关,余杰的另一个失误,是主张全民性的“大忏悔”。

——南大教授王彬彬在《文坛三户》中评论余杰批评余秋雨不忏悔的“失误”之处。

余杰大段大段地摘录别人的文字,是不是说明他的思想力逐渐丧失呢?

余杰从愤怒尖刻走向他用爱作底色的文章是让人失望的。

文章经常出现的《圣经》上的话是让我们看到了余杰的“疲软”,他所谓的沐浴在爱只不过是让爱和怜悯变成了媚俗。

是“刀客”余杰的妥协和退让。

我们纵观一下余杰的写作生涯。

呐喊过后名有了,出书也容易了,于是书一本一本地出,质量也一本一本地下降,内容也一本一本地重复。

浮躁的余杰已无法安静的读书、思考,他的写作速度快、文章数量多是说明了他对自己的不自信,而期望发出更多的声音让人们记住自己。

——红袖添香网友胡锐,《余杰的“疲软”,周国平的“阳痿”》。

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而已,只是在非常有限的岁月里,将目光投注在同一片美景中的人。

对于余杰的关注,也只是喜欢他文字中流露出来的那种青春的反叛与正义,那种几乎被所有官方作家一度摒弃的理想坚守,在余杰身上却保留地非常完整。

——新浪网友罗博学,《余杰触及到时代的命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