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608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x

五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第一单元热爱生命

1.性别之谜

设计意图

雌雄之分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性别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部分。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从人的性别形成的生理基础来认识性别差异,为进一步建构性别平等的观念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到雌雄之分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性别形成的生理基础,理解性别差异的自然属性;

(3)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尊重生命个体差异的观念与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性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2)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

课时建议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我的自画像

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自己的自画像,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发型、服装,还可以画出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教师把黑板分成两个区域,一边贴上女生的画像,另一边贴上男生的画像。

让学生感知男生、女生各自的共同特点,引出性别差异的话题。

主题活动

(一)生命小问号

“生命小问号”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归纳,认识到性别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生命现象,人、大多数动物和一些植物都有性别之分。

教师可通过以下活动开展教学。

活动一:

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或植物有性别之分。

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的图片和视频短片,讲述自然界动物雌雄的外貌差异、群体生活中的自然分工现象等。

活动二:

女生PK男生

让女生组和男生组分别根据自己的活动强项,向对方提出挑战,展开趣味比赛。

例如:

男生可以要求与女生掰手腕;女生要求与男生比赛踢毽子等。

比赛项目的选定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评估其课堂可操作性和安全.陛,决定展开方式。

教师应注意淡化比赛结果,强调男生、女生各有所长,应相互协作。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我是个男孩(女孩)?

(二)生命小秘密

“生命小秘密”旨在让学生了解遗传信息、染色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决定人类性别的因素,认识到在自然繁殖过程中,产生男性和女性的概率是相等的。

这是自然赋予两性的平等。

活动一:

走进细胞大迷宫

同学们已经知道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里藏着每个生命的设计图纸,关于性别的秘密就在细胞里。

教师先画出细胞膜,再画出细胞核,复习构成细胞的三个主要部分: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让大家一起来看看细胞核里有什么?

让学生阅读第2页课文第一段,鼓励学生尝试把染色体画在细胞结构图的合适的位置,即细胞核里。

活动二:

再谈生命起源的故事

(三)生命小智慧

“生命小智慧”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的性别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拓展对自然界生物性别决定的因素的认知,从性别现象的角度展示生命的奇妙,培养学生接受不同生命现象,尊重自然生理差异的态度。

板书设计:

1.性别之谜

哪些动物或植物有性别之分?

为什么我是个男孩(女孩)?

外貌差异群体生活中的自然分工

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

性别由性染色体差异决定

教学后记:

 

2.活着真好

设计意图

在生命教育“人与自我”范畴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珍爱生命,它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本课从心理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价值与美感,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活动体验,唤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感受经验,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体验、感受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历程总是脆弱与坚强同在,欢愉与忧伤并存;

(2)体会生命的独特与珍贵,激发学生保护自己、远离危险、活出生命价值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堂契约、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尊重接纳、开放交流的辅导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团体成员互动中感受、体验;

(2)课堂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活动规则要简明,着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心体验。

教学准备

(1)学生:

访谈家长,了解自己成长的故事,准备自己的“独一无二特点卡”;

(2)教师:

音乐、生鸡蛋(画上小鸡图案)、红色印泥、阅读推荐卡。

课前班级调查、特殊个案辅导。

课时建议

l~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主题活动

(一)生命的坚强

活动一:

小乐的故事’

通过地震中小乐的故事,感受生命的坚强,体会紧急情况下求生的力量;感悟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够实现梦想的道理。

1.讲一讲

讲讲书中小乐的故事,体会当时他内心强烈的求生愿望。

假如是你,会有怎样的反应,结果会怎样?

(5·12地震灾区教师要注意,此处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求生的积极力量,避免渲染灾难场景)

2.议一议

组织学生讨论:

是什么力量让小乐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

感受小乐“一定要活下去”的愿望,体会面对危机时人的求生本能。

3.读一读

小乐的现状呢?

身体——左手臂高位截肢;心理——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行为——努力学习,认真练习乒乓球;愿望——夺取金牌1

4.想一想

假如生命没有了,美好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灾难虽然让小乐失去了左臂,但他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能够实现梦想!

活动二:

故事交流“生命的坚强”

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交流,讲讲那些生命坚强的故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

做最好的自己——N年后的同学会

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的生命之旅是黯然失色还是光彩夺目,关键在于自己的个性能否得到最自由地张扬,自我能力是否得到最充分展示。

想一想议一议,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激发潜能张扬个性。

可以开展“N年后的同学会”活动,设计表现N年后的自己,从积极正向的方面表达愿望设计将来。

(二)生命的体验

运用“配乐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感悟,挖掘生活经验中的美好片段,重温生命的愉悦和感动。

(三)生命的感动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同一张纸上印下自己鲜红的拇指印(成员的指印可以组成一个图案,比如心型等),并慎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相互欣赏、交流“作品”。

通过这种仪式化的行动,感受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感受“大家在一起”的愉悦。

活动一:

我的独特印记

组织展示交流:

看到这些独一无二的印记,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有一天,印记中的你或某位同伴不在了,你会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珍视他人。

活动二:

猜猜我是谁

假如安排2课时,此活动可作为第二课时的引入活动。

若安排l课时,此活动与“我的独特印记”可二选一进行。

(四)生命的账单

学生结合课前的家长访谈,填写自己的《生命的账单》,清点生命历程中得到过的支持与帮助,强化‘‘生命珍贵”的感受。

此环节可配以抒情的轻音乐作背景,如《神秘园》、《雅尼》等。

1.填写生命账单

导语:

生命不仅独特,而且有限;因为有限,所以更加珍贵。

十月怀胎,需要消耗母亲多少的精力;十多年养育,需要父母付出多少心血。

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一本厚厚的生命账单。

在这份账单里,有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付出和帮助。

你的生命账单里,都有哪些内容呢?

2.分享账单内容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活着真好

脆弱的生命需要我们悉心的呵护呵护生命是一种责任……

生命的坚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够实现梦想

生命的体验

生命的感动我的独特印记

生命的账单

教学后记:

 

3.一片叶子落下来

设计意图

死亡教育是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对死亡问题应该有观察、发问、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死亡的描写与宣泄,媒体对死亡事件的报道和渲染,以及成人对死亡的避而不谈,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关于死亡的知识大多繁杂而混乱,面对死亡事件的哀伤、恐惧等困惑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疏导。

开展死亡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澄清认知,直面死亡,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提高未来应对死亡事件的能力,激发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情绪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历程,就像四季的变化一样自然;

(2)通过对逝者的祭奠,激发对死亡的敬畏之心;

(3)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学习悲伤调适的初步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死亡是生命的历程;

2)面对死亡的情绪和态度。

教学准备

(1)学生:

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有多长,了解司马迁、文天祥等名人的故事;

(2)教师:

在课前调查了解班级里学生丧亲情况,评估事件影响,以便确定课堂活动设计、课前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课后及时的追踪跟进。

教学建议

2~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活动一:

知识小竞赛——“生命的长度”

师生互动,说说不同生物的生命有多长(能活多久)。

用小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初步感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历程,营造开放交流的课堂氛围,引出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和死亡话题。

活动二:

虎克船长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积极的特质特点,感受来自同伴的支持力量。

假如班级里有学生经历过丧亲之痛,这个暖身活动可以很好的营造起团队支持的温暖氛围,为进一步的哀伤辅导奠定基础。

建议与《獾的礼物》(参见“教学辅助资源”)配合使用。

注意:

可以把情景创设为运送一件宝物或者某个重要人物,’以鼓励“船长”从积极的视角去表达自身特点。

鼓励学生尽可能送得远(不间断地多次传递)。

活动后,水手评议“我最欣赏的船长”,船长交流“被全体水手支持的感受”。

主题活动

(一)生命的体验

通过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谈论与死亡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了解叶子弗雷迪的生命历程,体会弗雷迪的真切感受,感悟弗雷迪生命的价值。

1.讲一讲

通过教师讲故事、学生独立阅读、师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叶子弗雷迪的一生。

2.议一议

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感受、理解:

(1)关注弗雷迪生命历程中的美好经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的价值。

(2)理解“给人遮阴”(给别人带来快乐)和经历美好的事物(给自己带来快乐)都是叶子存在的价值。

(3)体会弗雷迪离开树枝的感受:

(二)生命的思考

进一步澄清学生对死亡的认知,引导学生从名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中去思考生命的价值。

活动一:

叶子弗雷迪去哪里了

活动二:

名人的生死观

通过讲述司马迁等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名人对死亡的态度中,去体会他们的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生命价值,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教师除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外,还可以挖掘学生既有知识中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对故事中表达的生命积极力量,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三)生命的祭奠

结合国哀日的设立,以及清明节祭祖扫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逝者的浓浓哀思和对死亡的敬畏之情。

活动一:

“清明”大家谈

(四)生命的关怀

引导学生识别、表达哀伤情绪,学习初步的悲伤调适方法

活动一:

我的故事

通过交流亲人去世或失去心爱的宠物等“丧失经历”,引导学生表达情绪和哀伤体验。

“表达”是一种对伤心、难过等负性情绪的疏导,需要教师充分接纳和共情,不要纠缠哀伤情绪,要把注意力放在对逝者的美好回忆里。

(1)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交流、分享生活经验中的丧失之痛,在班级同学、教师的温暖环境中获得心理支持。

(2)寻找事件对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意义重构,获得正面的积极力量。

活动二:

我们在一起

引导学生学做志愿者,思考交流“假如朋友正在经历失去亲人的悲痛与哀伤,我们可以做什么?

”教师可结合5·12灾后心理干预,引导学生从助人者角度学习悲伤调适的方法,为将来应对死亡事件储备情感知识。

指导学生演练:

(1)无言的陪伴——拥抱、握手、抚摸或轻拍后背等。

(2)专注的倾听——感同身受的倾听、积极回应等。

(3)温暖的支持——提供食物、水、安全的休息环境等。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3.一片叶子落下来

生命有多长(能活多久?

)…

生命的体验(生命的美好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思考正确的生死观

生命的祭奠浓浓哀思敬畏死亡热爱生命

生命的关怀悲伤调适方法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安全生活

4.被埋压后的自救

设计意图

“被埋压后的自救”属于中小学安全教育中“自然灾害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震等自然灾害常常导致人员被埋压。

比如,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的人数就多达57万人。

有研究者对唐山地震中947位幸存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58人在被埋压后采取了应急避震等自救措施;其中,188人最终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

可见,被埋压后及时自救,是减轻伤害、维系生命,确保自己安全脱险与成功获救的重要保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宝贵、坚强与伟大;

(2)培养学生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强烈的自救意识;

(3)让学生知道被埋压困境下常用的自救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懂得面对困境时,坚强乐观的态度和战胜恐惧的决心至关重要

2)被埋压后五种自救方法的基本要领与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被埋压后自救的方法、图片、课件;

(2)让学生收集被埋压后自救的故事。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安全小问号

教材设计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宝贵、坚强与伟大,正面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并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自己被埋压,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采取什么措施,从而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在“安全小问号”中,首先呈现的是亮亮和爸爸在地震中被埋压三天后成功获救的故事。

但是,故事的情节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进行补充。

对于灾区学校,如果有被埋压经历的学生,一定要谨慎处理这一环节,切不可再次唤醒他们被埋压的体验,以免造成学生的二次伤害。

◆安全小博士

通过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被埋压后安全自救的常用方法。

被埋压后的安全自救包括生理自救和心理自救。

生理自救的内容安排在“安全小博士”中,心理自救的内容主要安排在“安全小卫士”中。

在学习自救具体方法中,建议教师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保持呼吸畅通:

重点提醒学生闻到煤气等异味或灰尘太多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因为湿衣物有过滤作用,可以减少灰尘或有害气体的吸人量。

如果没有水,可用尿液代替将衣物淋湿。

(2)保存体力:

强调不可大声呼喊,可用石块等敲击物体来保持与外界联系。

(3)维持生命:

这里可以就水对维持生命的重要性做一个知识性补充(参见“教学辅助资源”)。

(4)如果受伤:

演示止血包扎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演练(参见“教学辅助资源”)。

对“讨论”中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脱险的方法),既可放在课堂讨论,也可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主持小组讨论或与家人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对于灾区学校,可能班上就有被埋压后成功获救的学生。

可以在征得其本人同意,且不会引起二次伤害的前提下,请他们讲述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从而唤起他们内心的力量,从正面激励其他学生。

◆安全小卫士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

被埋压后,要稳定情绪,坚强勇敢,乐观面对,无论何时何地,绝不能悲观绝望,决不能放弃生还的希望;对自身的处境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安全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自己的处境,保存自己的生命。

◆安全小提示

学生除了应知道被埋压后自救的方法外,还应了解一些被救后的安全小常识,增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教材在这里介绍了两点被救后的安全小常识。

教师还可收集相关的常识介绍给学生。

另外,这部分的教学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可以结合“安全小博士”进行教学。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4.被埋压后的自救

生命的宝贵、坚强与伟大(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被埋压后安全自救的常用方法

生理自救改善处境、减轻伤害、维系生命

(1)保持呼吸畅通

(2)保存体力

(3)维持生命水

(4)受伤:

止血及包扎

心理自救(坚强乐观的态度和战胜恐惧的决心与信心)

教学后记:

5.安全标志提醒你

设计意图

安全标志是用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的标志,主要作用在于提醒人们注意生产和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

然而,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一项调查知,只有不到l/4的小学生认识“注意儿童”、“施工”等安全标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全球儿童安全网络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步行者伤害研究报告》中指出,不按安全标志行事,违章穿车行道是儿童步行者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第一位原因。

因此,本课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安全标志,既要能准确理解安全标志的含义,又要能够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严格执行,并时刻提醒学生不要无视安全标志的存在,将安全标志牢记在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安全标志的意识,不要无视安全标志的存在;

(2)使学生能够区分四类安全标志的不同颜色、基本型式和意义,熟悉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安全标志的含义;

(3)理解安全标志的作用,养成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严格执行的意识和习惯;

(4)使学生学会爱护安全标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对待安全标志的态度;

(2)四类安全标志的基本型式和含义。

教学准备

(1)收集安全标志的实物图片;

(2)本地有安全标志的场景图片;

(3)收集不认识安全标志、不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执行或安全标志被人为破坏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

教学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安全小问号

“安全小问号”旨在让学生对安全标志先有一个直观感受,知道有一些特殊的图形叫安全标志,它们各自的颜色、形状、传递的信息不同即可。

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重在“生疑”和“激趣”。

所以教师不宜直接告诉教材所列具体标志的含义,而要适当“卖关子”,让学生去猜、去犯错,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过,教师要把握好度,不能打消学生进一步学习安全标志的兴趣和热情。

在组织学生竞猜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针对某一特定标志,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比如: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个标志?

”、“那些地方是干什么的?

”、“根据你的观察,别人看到这个标志是怎么做的?

”或者“你遇到这个标志时是怎么做的?

”等等。

至于每个标志的具体含义,建议教师结合“安全小博士”中的“实践活动”进行讲解。

◆安全小博士

“安全小博士”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从颜色、图形、含义等方面辨别四类安全标志,并对“安全小问号”所列安全标志进行归类。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特定地方出现的安全标志,这些标志虽然型式不标准,但含义是相通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禁止”、“警告”、“指令”、“提示”几个关键词来理解安全标志的含义,通过颜色、图案、型式来加以区别,同时用举例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使用教材上的图案举例)。

教材中对安全标志的颜色是通过图片呈现的,没有进行文字说明。

对此,教师可作适当补

对教材中“前方施工,请绕行”这张图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图片带给我们什么信息?

和前文中的安全标志有什么区别?

是否是标准的安全标志?

我们需要遵照它提醒的内容执行吗?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由于时间紧迫、条件受限等原因,在有危险的地方,人们常用简易、粗糙的材料制作不标准的安全标志。

虽然型式不标准,但是同样可以包含禁止、提醒、强制和提示作用,所以也要关注它,按照它的要求严格执行。

特别是在农村这种不标准的简易安全标志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全小卫士

“安全小卫士”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安全无小事”,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要遵照安全标志的提醒,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严格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教材在这一部分呈现了三个案例,可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去面对情景,体会当事人的感受,并进行模拟抉择。

对三个案例不必平均施教,建议着重围绕第三个展开讨论,重点围绕当事人“哎哟!

我怎么会滑倒昵?

我可是溜冰高手!

”这一侥幸心理的危害性进行。

讨论时,教师可进行类似案例的补充。

通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安全隐患随处都在,如果心存侥幸,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所以,面对安全标志,一定要摈弃侥幸心理,强化防范意识,严格遵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安全小贴士

本课“安全小贴示”主要是提醒学生要保护安全标志。

教师可通过展示幻灯片或者短片、小品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辨析思考、分析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安全标志。

最好结合当地学生曾经发生的类似案例,叙述或展示相关图片资料等,组织学生讨论。

相关资源可参见“教学辅助资源”。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5.安全标志提醒你

四类安全标志(含义颜色图案形式)

“禁止”

“警告”

“指令”

“提示”

教学后记:

 

6.防患于未“燃"

设计意图

火灾是一种多发性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据统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2.5亿元;8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3.2亿元;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来,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上升到年均十几亿元,年均死亡2000多人!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统计发现,99%的火灾都是人们疏于防范和防范不当造成的。

人为因素排在了火灾原因的首位。

设计本课,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火灾的危害性和火灾原因的“人为性”,增强火灾的防范意识,提高火灾的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火灾的发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火灾的严重危害性;

(2)了解火灾的种类和容易导致火灾的常见火源;

(3)帮助学生树立防火意识,对火灾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4)掌握控制火源、预防火灾的常见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预防火灾不能有侥幸心理;

2)控制火源的常见方法。

教学准备

火灾案例故事、图片等。

教学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安全小问号

本课“安全小问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火灾的严重危害性,为下文“预防火灾”做好铺垫。

教材主要是通过视觉效果增加直观体验和通过统计数据来体现火灾的严重性。

对火灾严重性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途径呈现火灾的场景,增加学生对火灾危害性的直观认识;

(2)通过师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见到的火灾,加深学生对火灾危害性的体验;

(3)组织学生对“火的两面性”进行辩论(参见“教学辅助资源”),结合图片资料和文字数据进一步从理性上认识火灾的危害。

◆安全小博士

通过“安全小博士”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火灾的种类,初步认识容易导致火灾的常见火源,并理解火源是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

关于容易导致火灾的常见火源,教材列举了四种。

除了这四种外,还有机械热能、生物热、光能和核能,教师可适时进行补充(参见“教学辅助资源”)。

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火源是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及火源)之一。

因此,防火的主要措施就是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控制火源。

火源是引发火灾最直接原因,所以,控制火源是预防火灾最重要的措施。

这是进行下一步“安全小卫士”教学的基础。

◆安全小卫士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对火灾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同时,要学会一些控制火源、预防火灾的基本方法,提高火灾防范能力。

关于防火意识,教材只提了一句“增强防范意识”,至于如何增强防范意识,教材并没有详述,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对此,建议教师先通过案例(参见“教学辅助资源”)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意识淡薄、疏于防范是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对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悟,然后自己得出结论,而不宜直接告知。

关于提高防火能力,教材只呈现了三种方法,其余方法留给了学生讨论。

教师可参照“教学辅助资源”适当引导。

然后,应用“教学辅助资源”的“防火智多星”问卷进行测试。

在这一环节中,教材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人进行一次防火知识宣传,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