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诊断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618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麻疹诊断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疹诊断标准.docx

《麻疹诊断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疹诊断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麻疹诊断标准.docx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

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

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

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

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

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21天。

平均为10天左右。

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可延长至3~4周。

(一)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2)休克性麻疹:

除具有中毒症状外,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功能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

皮疹暗淡稀少或皮疹出现后又突然隐退。

(3)出血性麻疹:

皮疹为出血性,形成紫斑,压之不褪色,同时可有内脏出血。

(4)疱疹性麻疹:

皮疹呈疱疹样,融合成大疱。

发热高、中毒症状重。

3、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患者时出现。

表现为突起高热。

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病后2—3天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

皮疹为多形性,常伴四肢水肿,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但肺部可闻啰音。

肝、脾均可增大。

异型麻疹病情较重,但多为自限性。

其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恢复期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呈现高滴度,但病毒分离阴性。

一般认为异型麻疹无传染性。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如果白细胞数增加,尤其是中性糙细胞增加,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常提示预后不好。

(二)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其中lgM抗体病后5~20天最高,阳性是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也可以诊断麻疹。

抗体包括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取早期患者眼、鼻、咽分泌物或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病毒抗原检测取早期患者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如阳性,可早期诊断。

上述标本涂片后还可见多核巨细胞。

3、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免疫力低下而不能产生特异抗体的麻疹患者,尤为有价值。

[并发症]

(一)喉炎

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

极易引起喉梗阻。

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二)肺炎

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儿死亡的90%以上。

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而继发的肺部感染较为严重,病原体可为细菌或病毒,也可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可出现鼻冀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显的啰音。

(三)心肌炎

2岁以下婴幼儿易致心肌病变,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

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

皮疹不能出全或突然隐退。

心电图示T波和ST段改变。

(四)脑炎

麻疹脑炎的发病率为0.01%~0.5%,即使无神经系统症状.麻疹患者中50%可有脑电图异常。

脑炎可发生于出疹后2-6天,亦可发生于出疹后3周左右。

主要为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类似.病死率约l5%,多数可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留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sclerosingpanencephalitis,SSPE)是麻疹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属慢性或亚急性进行性脑炎,罕见,发病率约(1~4)/100万。

其机制主要与病毒基因变异有关,病毒变异后机体不能产生对基质蛋白的抗体,导致病毒在脑细胞中长期潜伏而引起。

病理变化为脑组织退行性变。

本病常在原发麻疹后2—17年(平均7年)发病,患者逐渐出现智力障碍、性格改变、运动不协调,语言和视听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最后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诊断]

典型麻疹不难诊断,根据当地有麻疹流行,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且有麻疹患者的接触史,同时出现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如急起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典型的皮疹等即可诊断。

非典型患者难以确诊者,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1、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麻疹黏膜斑,发热1—2天出诊,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

1~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突起高热,持续3~5天,上呼吸道症状轻,热骤降后出现皮诊,皮疹散在呈玫瑰色,多位于躯干,1~3天皮疹退尽,热退后出疹为其特点。

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退色,面部无皮疹,口周呈苍白圈,皮疹持续4~5天随热降而退,出现大片脱皮。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

4、药物疹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有瘙痒,低热或无热,无黏膜斑及卡他症状,停药后皮疹渐消退,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预后]

无并发症的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治疗]

对麻疹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单病室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或至少出疹后5天;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适宜;眼、鼻、口腔保持清洁,多饮水。

对住院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二)对症治疗

高热可酌用小剂量解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咳嗽可用祛痰镇咳药;剧咳和烦燥不安可用少量镇静药;体弱病重患儿可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必要时给氧,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三)并发症治疗

1、喉炎蒸汽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使用抗菌药物,对喉部水肿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喉梗阻严重时及早行气管切开。

2、肺炎治疗同一般肺炎,合并细菌感染较为常见,主要为抗菌治疗。

3、心肌炎出现心力衰竭者应及早静脉注射强心药物如毛发苷C或毒毛花苷K,同时应用利尿药,重症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

4、脑炎处理基本同乙型脑炎。

SSPE目前无特殊治疗。

[预防]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提高其免疫力。

(一)管理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易感的接触者检疫期为3周,并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流行期间,儿童机构应加强检查,及时发现患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处,出入应戴口罩;无并发症的患儿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感染。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主要对象为婴幼儿,但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成人均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新生儿可从母体得到特异抗体,免疫力半衰期大约有3周,随后便对麻疹病毒易感。

体弱、妊娠妇女及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后,应立即采用被动免疫。

(四)隔离防护

1、严格按《隔离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隔离。

2、诊疗用品《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灭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