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远杜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643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送远杜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远杜甫答案.docx

《送远杜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远杜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送远杜甫答案.docx

送远杜甫答案

送远杜甫答案

【篇一:

《滕王阁序》练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en)骖(can)騑睇眄(mian)捧袂(mei)

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

c.台隍(huan)舸(ge)舰帝阍(hun)叨(dao)陪

d.懿(yi)范彭蠡(ni)虢(guo)州遄(chang)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填空题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

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

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

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

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

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黄鹤楼记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

“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

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王室载怀,思仲宣③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④之芳尘。

乃喟然曰⑤:

“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

”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注)①濑乡九柱:

指位于懒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②东阳八咏:

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③仲宣:

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善诗赋。

所作《登楼赋》颇有名。

④叔伟:

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

⑤“乃喟然曰”五句:

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1.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名楼---于是就用这件事来给楼命名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也是荆吴一带最美好的风景。

c.下车而乱绳皆理---从车上一下来就先整理混乱的绳子。

d.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游玩和集宴一定都在这里。

1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点明黄鹤楼所在的位置在城的西南角。

b.“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是刻划黄鹤楼的整体形象,着重突出了楼高。

c.“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用典说明黄鹤楼可代替这些楼以观景集仙。

d.“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指来往的过客行人都在这里经过停留。

13.下列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坐窥井邑,俯拍云烟②月孟夏,日庚寅

a.“井邑”即有“闾阎”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b.“井邑”即有“舸舰”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c.“坐窥”是讲抬眼看市容,“日庚寅”是用干支纪日。

d.“俯拍云烟”可见楼之高,“日庚寅”是指当时天气良好。

1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景,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

b.“荆吴形胜”一句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极为简明扼要而又极有分量的概括。

c.第二段点出曾在黄鹤楼活动的历史人物,表达了历史的苍桑感。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从上述三首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

王诗:

崔诗:

杜诗:

16.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①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理由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c3.c4.a5.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子安、《王子安集》6.略7.c8.d(动宾结构)9.d(虚实结合)10.b(无恨主之意)

11.c(刚上任就治理得好)12.d(只指穆公)13.a14.c

15.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6.①三首都是律诗。

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

②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

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

③杜诗更接近现实。

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

④略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俊采..星驰俊采:

指人才

都督阎公之雅望..雅望:

好名声

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

美好的风范

时维.九月维:

c.披.绣闼,俯雕甍披:

披着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扑:

满。

d.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凌:

超过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d.舰舸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控蛮荆而引.瓯越

a

恭疏短引.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b

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

譬渚草木,区.以别矣

c

彩彻区.明

识盈虚之有数.

d

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

4

(1)襟.三江而带五湖[]

a.以……为襟b.胸襟c.衣襟

(2)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a.连接b.接着c.结交

(3)恭疏.短引[]

a.疏通b.撰写c.疏远

(4)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a.铺陈b.给予c.一种文体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d.既克,公问其故.

6.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二、常识填空

7.本文作者为唐著名诗人________,与杨炯、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初唐四杰”。

标题原作“_________”。

8.十旬休假________,________;千里逢迎,________。

9.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

10.________,纤歌凝而白云遏。

11.关山难越,________?

________,尽是他乡之客。

12.老当益壮,________?

穷且益坚,________。

13.胜地不常,_________;________,梓泽丘墟。

三、阅读白居易《与元九书》(摘录)回答问题

微之!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①进退出处,何往而不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②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③成章,非平生所尚④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⑤。

今诠次之间⑥,未能删去。

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注]:

(1)雾豹:

藏在雾里的黑豹,喻指隐退的贤人。

冥鸿:

飞在高空的鸿雁,比喻远走高飞的人。

奉身而退:

抽身退隐。

(2)言而发明:

用艺术语言阐发清楚。

(3)率然:

随意。

(4)非平生所尚:

不是平生所重视的。

(5)释恨佐欢:

用诗来消除怨恨,助长欢乐。

(6)诠次:

编造。

14.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标点。

15.对作者写作指导思想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作诗与为人是一致的,这是一种进步思想。

b.这种思想也有消极退隐的成分,是社会造成的。

c.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他将“志”与“行”对立起来,认识不合逻辑。

d.这是种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16.作者将他的诗歌分成三类,请说出其内容和作者所持的态度。

【篇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试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堕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7.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8.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12.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3.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4.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5.绝句宋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扶我过桥东。

沽衣不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6.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7.咏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18.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9.早梅宋道源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20.明日歌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

人生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堕,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21.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3.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4.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25.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26.浪淘沙唐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27.庐山瀑布唐徐凝

虚空落泉干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28.宿甘露寺僧舍宋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29.渔家清郑燮

买的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30.水亭二首其一宋陆游

水亭不受俗尘侵,葛帐筠床弄素琴。

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蜒点绿荷心。

31.题君山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32.村晚唐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3.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4.寄王琳北宋庾信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35.江村夜泊唐项斯日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36.碛中作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圈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37.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8.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9.晓日唐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鸟上碧空。

40.重别周尚书北朝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

41.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2.山雨元偰逊

【篇三:

诗歌练习评讲】

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

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

(2)这是一远在他乡的游子形象。

他客居旅馆,思念家乡,难以入睡,备感孤单凄凉。

(3)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

(或:

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

或:

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案示例】

(1)答案: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

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

《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

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

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

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面试题。

食笋

曾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作简要赏析。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1)(5分)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文。

(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

(2分)(意思对即

可)

(2)(6分)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

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

(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分)

(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

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郑防:

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

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

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

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试题】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

“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

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

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

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

真。

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

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

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

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

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

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

“买”字不如“唤”字灵活。

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

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

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