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708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四者关系: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6、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填空)

土地资源伦理观,土地资源系统理论,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土地资源辩证理论,土地资源产权理论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填空)

1)自然要素:

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2)社会经济要素:

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v社会、技术、经济有哪些要素: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属性的因素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影响土地资源经济属性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影响土地资源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2、气候要素:

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填空)气候要素是地带性因素

光照和热量的三大指标:

光照强度、长度、时间

3、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填空)

4、填空)衡量热量的指标:

(1)温度:

≥0℃温度:

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春小麦(春小麦适宜在无霜期为120天~150天,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400℃的冀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种植)。

≥5℃、≥10℃、≥15℃。

(2)积温:

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0℃、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0℃、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

●农业常用≥10℃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3)无霜期:

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是两者并不相同。

v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农耕期。

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

耐寒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

喜凉作物(柑橘、油茶等)

≥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

喜温作物(米、棉花等)

5、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填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

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

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旱作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

原东南角。

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6、土地地貌指标:

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填空)

7、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7、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简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植被是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释放氧气;

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

降低噪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污染。

2、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降低风速、改变风向与风沙流结构,林网内的沙尘减少80%,大气混浊度降低35%。

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粉粒和粘粒,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肥力特征。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水滴的下降速度,减轻降水对地表的激溅侵蚀,减少地面径流。

同时,植被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和对地表的保护,加强了土粒之间的固结程度,使地面径流流速降低,土壤人渗增加,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下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

2.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9.森林土(发育完善):

有机物残落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耕作土(比较完整):

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

坡地没有犁底层和心土层。

10.(记住)有明显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降水)和垂直地带性(温度、降水)。

11.生物多样性:

狭义: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广义的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12.(记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

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掌握、重点)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4.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5.土壤要素特征A、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B、土壤的综合性状综合(a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分b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c土壤的适宜性)C、我国土壤的分布

16.土地报酬递减律:

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土地分类、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

土地分类:

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

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演替:

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

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2、土地类型演替的分类:

根据演替原因分为:

自然演替、人为演替;

根据演替性质分为:

时间演替、空间演替;

根据演替过程分为:

节律性演替、非节律性演替;

根据演替方向分为:

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辨析题

(1)基本概念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分类,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4)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5)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4.土地类型命名法(填空)

(1)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三命名法。

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

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

(2)群众习惯的名称。

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

(3)利用方式+覆盖特征命名。

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4)用地名+土地类型命名.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

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4.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

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

1)面积比2)频率比3)分异度4)多样性指数5)优势度

3、国外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前苏联:

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

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地方、限区、相。

澳大利亚:

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

英国:

土地系统,土地面,土地素

4、我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及依据:

土地纲:

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子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

土地类:

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

土地型: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

土地相:

具相同景观(地形;

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属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

土地面:

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度、坡向等。

5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1)我国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2)我国试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农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设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仓储用地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其他用地

(3)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

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概念)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

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2.(填空)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

大体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2.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简答)

(1)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2)为土地评价服务;

(3)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4)土地科学研究服务;

(5)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外业调绘:

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内业工作:

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3.(掌握、考试)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1)准备工作:

关系到调查的质量和进度

(2)室内预判(3)外业调绘(4)内业转绘

(5)面积量算(6)成果汇编(7)编写报告

4.(记住)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考的少):

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2(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的基本特征(填空):

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的实质:

农业用地:

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城镇用地:

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3土地评价的特点(简答):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4)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5)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填空):

多样性原理、可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限制性原理

土地评价的方法:

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

归类法:

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

5.土地资源评价阶段:

1)阶段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2)土地用途的要求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4)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5)比配

6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

7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或者根据土地的属性进行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

6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1)定性法:

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

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

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

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

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

潜力级中的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

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

(2)定量法:

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8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

适宜类;

适宜亚类;

适宜单元。

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分为纲(土地适宜性纲)、类、等、型(土地限制型)4级。

7土地潜力研究方法:

1实验法2典型调查分析3机制法

机制法:

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

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退计算。

Pa=Pf·

S=PT·

S=PW·

S

式中:

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

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

Pf是光合潜力,理论值;

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

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填空)

机制法:

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

f(t)

Pt——光温潜力Pf——光合潜力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

光温水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限制而出现衰减的结果。

主要是根据一个地区气候过程中的水热配匹来确定其水分有效系数(W)。

9比配:

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比配的过程: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类型2)选择参评因子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10土地经济评价:

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法:

(1)毛利分析法:

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不大的土地利用项目。

(2)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

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较大的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3、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

1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比较(辨析),即回答前面总结的它们各自的概念。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背景、意义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背景: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

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

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EcologyZone,简称AEZ):

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概念填空)

农业生态区法的计算

第一步:

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

第二步:

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

4农业生态区法的研究步骤:

(1)土地资源调查:

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土地数量、作物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现状等。

(2)划分农业生态区:

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

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元

特征:

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3、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AEZ法)

(1)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2)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人产出。

5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填空简答)

(1)扩大耕地面积;

(2)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

(3)增加粮食进口量

6耕地保护的内容:

(填空)简答

(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

(2)耕地地力的保护

(3)耕地环境的保护(大气、水、土壤)

7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

(1)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2)完善耕地使用制度;

(3)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

(4)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8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

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

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开源”与“挖潜”并进。

8保护耕地的措施:

①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②严格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③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用地,引导村镇居民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