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741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背诵3首古诗。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方法”引航

1.对比第一单元,接受新变化。

(1)课件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2)聚焦单元导语。

回顾内容组成:

上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下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目标。

要求:

每开始学习一个新单元,都要关注篇章页,也可以适当关注篇章页上的图片。

2.明确单元任务,揭示课题。

默读篇章页上面部分的语句,说一说: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

(金秋时节)

3.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交流:

你认为“多种方法”是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只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

(2)揭示课题:

让我们走进第4课,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学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篇章页。

关注、回顾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板块二 精讲研读,认识方法

1.师: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来大声地读一读,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秋。

3.师追问留疑: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

课件出示杜牧的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

4.读懂诗题。

(1)板书“山行”。

(2)齐读,理解“行”字。

5.读好诗文。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理解诗意。

(1)师:

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

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共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3)出示一幅秋山幽径图,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有何感受?

围绕“远”“斜”,让学生说说诗人是不是在山中行走。

评议哪个同学的回答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7.朗读古诗,体会秋天的美好。

8.指名读,齐读。

(1)出示枫林图和春花图,引导:

哪幅图更美?

你喜欢哪幅图?

(2)师:

秋风中枫叶仍精神抖擞地染红了山岭,你有何感想?

(3)指名读后两句诗,齐读,读出画面感。

这两句之间有什么关联?

停车和枫叶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诗中哪个词语说明了这种关系?

(重点学习“坐”)

(4)师:

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生机。

(5)读诗句,想画面。

(6)师:

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9.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运用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心情。

10.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诗情是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出来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后,借助注释并联系生活实际,辅助以形象的图片,想象画面,达到正确理解诗意诗情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和古人在情感上的交流。

板块三 书写指导,拓展延伸

1.教师范写“寒、斜”,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分类范写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进行练写并及时反馈评议,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出规范的汉字。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

板块一 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板块二 读好诗文,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板块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

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

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唐]李商隐《赠荷花》

(2)理解“尽”“擎雨盖”。

(板书:

借助图片和注释)

①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②指名读,齐读。

(3)理解“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师:

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4)理解“橙黄橘绿”。

①师:

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读诗句,想画面。

③师:

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5)小结学法:

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

3.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配乐背诵。

板块四 背诵积累,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残、橙”,并指导学生书写。

3.学生互相监督背诵。

【设计意图】两首诗的教学策略基本是一样的,都是运用诵读和抓住关键词的方法,通过品读的途径来开展教学。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再自主学习第二首古诗,这样不仅能强化本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更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多种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第3课时

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

会写“送、挑”2个字。

通过表演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

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板块一 检查揭题,知晓作者

1.检查揭题。

(1)学生交流对诗题的理解。

(2)理解课题中“书”的意思,引导学生读好诗题。

2.知晓作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你了解多少?

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2)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

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3)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

读好诗题,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板块二 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指名朗读古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理解多音字“挑”:

课件出示多音字的解释,请学生解释诗中“挑”字的意思,并联系多音字的解释读正确。

挑(tiāo)水 挑(tiāo)三拣四 挑(tiǎo)花 挑(tiǎo)战

3.请学生说“促织”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注释。

教师讲述关于“促织”的故事。

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好像在对妇女们说:

“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快快织布准备过冬啦!

”所以人们又把蟋蟀叫作促织。

4.学写字:

诗中还有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谁来读好它?

(送)

谁来给它找找朋友?

那在书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谁想提醒大家?

现在请在学习单上认真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投影展示并评价)

5.齐读古诗:

你们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写好生字,预习得真不错,现在,咱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三 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2.学生展示朗读并说说这样读诗的理由。

3.想把诗读得更好吗?

那就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品味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吧!

画一画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

秋风  看:

梧叶、灯火

【设计意图】以读为基础,明确读诗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圈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圈画的习惯,同时也为进一步体会诗情打好基础。

板块四 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学习前两句诗。

(1)小组合作学习。

说一说:

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2)交流,随机引导并指导朗读。

(3)理解“萧萧”“动客情”并指导朗读。

①你和老师有同样的疑问,平常我们写风常用“呼呼”,而诗中用了“萧萧”,能否把它换成“呼呼”呢?

对比着读一读。

呼呼梧叶送寒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②你们觉得怎样?

读出什么不同了吗?

(后一句更能体现诗人凄凉、悲伤的心境)

③是啊,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涼。

看,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就这样写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解说:

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悲凉和孤独之情。

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

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⑤评价并引导齐读。

⑥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

(江上秋风动客情)看来,你们已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那这里的“客”指谁?

(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

(因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

这里的“客”可以解释为“客居他乡”。

(4)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

①旁白:

是呀,诗人祖籍在福建,他隐居西湖湖畔已经很多年了。

此时,他独自漫步湖畔,听到秋风萧萧作响,看到梧叶漫天飞舞,他思潮起伏。

孩子们,你们说,他会想什么?

②学生想象并说话。

是呀,正是这秋风萧萧、梧叶飘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游子之心,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思亲念家)难怪诗人会说“江上秋风动客情”!

情)

(5)小结方法:

看,诗人正是借助秋风、梧叶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这正如学者王国维所说(齐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

2.学习后两句诗。

(1)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指名读并引读)

(2)“知”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

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字呢?

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3)引导解疑。

①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是的,他并没有亲眼看到,只是看到了夜里篱笆下的灯火而猜想到的)所以,“知”在这里就应该解释为“料想、猜测”。

②作者是看到了灯火才引发了猜想。

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为的是读来更加朗朗上口。

谁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

③引导学生想象:

看到灯火,诗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家人、家乡,此时的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④学生交流。

练习趣读。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诗)

(4)质疑:

可是,为什么诗人在思念家乡、倍感孤独时还要写挑促织这样有趣的事情呢?

(5)指名交流感受并指导朗读。

3.小结并齐读古诗:

诗人借助了萧萧梧叶、儿童挑促织等景象抒发了思乡之情,让我们融情于诗,一起读!

(配乐读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先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疑,边读边体会诗情。

学法的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在整个过程中不忘学法的小结,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板块五 回顾拓展,背诵积累

1.回忆古诗:

我们学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还记得吗?

(《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吗?

李白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反馈)

3.拓展延伸:

像这样借景抒情的诗句还有很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

是的,这几句诗都是借助月亮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古人往往借助明月、柳树等景物来抒发情感,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借景抒情的古诗,读一读,并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拓展,给学生提供积累古诗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

学生能学到用到,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让学生借助图片、注释理解诗句,真正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交流总结时,拓展了其他相关的古诗,创设了学习古诗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整首诗的大意。

3.品词析句,整体感悟。

小学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

然而因为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难以知晓,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简介每首诗的作者,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并着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