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752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

《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D

【解析】【分析】D.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不是“浪漫主义作家”。

故选D。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B

【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

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4.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解析】【分析】D项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

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韵脚可平可仄”有误,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C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

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样子》《茶馆》等。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而文化常识主要考查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7.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即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觥”是酒杯;

“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正确的说法是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

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

B.喝菊花酒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重阳节习俗。

C.劳驾:

请别人帮忙做事时用以表示谦恭的套语, 

赏脸:

给面子,用于请对方接受请求或馈赠。

这两个词都不是谦语。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而不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北宋: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年号:

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泰戈尔:

《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律诗:

《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商山早行》《长沙过贾谊宅》。

【解析】【分析】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律诗。

【点评】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无题》《泊秦淮》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商隐、杜牧,二人并称为“小李杜”。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又称“大年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眼,有除旧迎新之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金经”指佛经,“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烽火台。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在历代是不尽相同的。

【解析】【分析】C.“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战争。

故选C。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评判,注意其语言的表达,仔细的进行判断。

1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

“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C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是《羊脂球》,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谥号,是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品德给予的称号。

如欧阳修被称为“欧阳文忠公”,韩愈被称为“昌黎先生”。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韩愈的谥号是“文”,“昌黎先生”是世称。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脍炙人口,百世流芳,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雨果、莫泊桑、罗曼·

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解析】【分析】A、B、D没有错;

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15.下面各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朗读诗歌要把握好朗读节奏,比如,可以这样划分《我看》中的诗句节奏: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一个假设复句。

《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作者都是清代小说家,他们那分别是曹雪芹、吴敬梓和蒲松龄。

“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同样是谦辞的还有“家兄”“小女”“拙作”等。

【解析】【分析】A项错误,应划分节奏为: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B项错误,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C项错误,《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作者依次是吴敬梓、曹雪芹和蒲松龄;

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对朗读节奏、复句类型、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A、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B、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C、《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谦虚与尊敬。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1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庠序:

古代圈养牲畜的地方。

商叫序,周代叫庠。

河,古代多指黄河。

江,古代多指长江。

萧墙: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B错误,古代的地方学校。

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17.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

________ 

下联:

紫气丹光拥玉台

(2) 

端午节

龙舟竞技怀屈子

________

(3)上联:

万家萧管乐中秋

(4)重阳节

延年畅饮菊花酒

【答案】

(1)①

(2)④

(3)③

(4)②

【解析】【分析】

(1)对联要求:

字数相等,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

(2)写对联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

(3)对联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照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本题是中秋节相关内容的对联。

“几处”对“万家”,“笙歌”对“箫管”,“几处笙歌”对“万家箫管”。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对联上下句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民间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⑴①;

⑵④;

⑶③;

⑷②。

【点评】

(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元宵节放烟花焰火的习俗和“开元夜”,确定上联是“银花火树开元夜 

”。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龙舟”、“角粽”、“投江祭诗魂”“屈原”等词语,确定下联“角粽投江祭诗魂”。

(3)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确定上联是“几处笙歌留朗月”。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可以确定下联为“避恶遍插茱萸枝”。

18.学校开展主题为“振兴中华传统节日,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活动。

(1)

【观点论述】众所周知,关于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争论从未停止。

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节日与“洋节日”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下人们谈论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

请说说理由。

字数在80字以内。

(2)

【故事链接】下图与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请你写出这个节日,并简要叙述该节日的主要习俗。

字数在60字以内。

(3)

【撰写对联】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清明节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写出下联。

柳枝袅袅报春意,

【答案】

(1)我静魁既不檗洋媚外,也不故步自封。

关注西方节日,应关注其内涵而非形式。

传承传统节日,应传承其文化精髓及民族情感,与时俱进,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颜。

(2)这个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带香囊避邪、洗中药浴、饮雄黄酒等。

(3)杏花团团念祖恩

【解析】【分析】⑴开放性试题,比如:

中国自己的节日够多了,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等,洋节日流行会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异于斩断了发展的的根基和后劲。

⑵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⑶补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杏花团团”对“柳枝袅袅”,“念祖恩”对“报春意”。

⑴我静魁既不檗洋媚外,也不故步自封。

⑵这个节日是端午节。

⑶杏花团团念祖恩

【点评】⑴本题考查探究和见解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⑵本题考查图画解读和对传统节日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图画是赛龙舟的画面,是端午节的习俗,结合相关知识作答。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说古人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上选择一些名词用作度量衡的单位。

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意思是说人手后退一寸的脉搏处叫寸口,故谓之“寸”。

“寸”的小篆字形为“

”,“

”是一只手,“-”是指事符号,来指示寸口的位置,中医把脉的时候就是按寸口这个地方。

至于“尺”字,《说文解字》里说,“十寸为尺。

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尺”的小篆字形为“

”,像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像极了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拃”(读作zhā)这个动作,巧的是如果以一指宽为一寸,那么一拃正好是十个手指并拢的长度。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对“寸”和“尺”两字的解说有什么作用?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隆中对》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一样吗?

请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答案】

(1)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2)不一样。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

(1)阅读材料一,由“例如”可知,“寸”和“尺”是作者举的例子,所以可以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入手分析,作用是: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的“近取诸身”,据此即可解答。

(2)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观察数据找出规律,可以发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尺的实际长度越来越长。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文章,《隆中对》是《三国志》中的文章,因为战国和三国“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

⑴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⑵不一样。

【点评】⑴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和中心。

联系上下文内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

⑵考生遇到文段中的图表时一定要进行分析,根据图表给与的提示进行比照,就能够发现问题,归纳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