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787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x

59194

10.2

54978

8.7

中国

51808

8.9

58786

9.3

资料来源:

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database,WorldBank,1July2011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

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

2010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

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化的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西方大国感受到竞争压力,推动全球化意愿有所下降。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关税削减、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

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因谈判受阻,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导致全球化进程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全球化的大趋势仍不会逆转。

(三)世界经济再平衡未见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话题。

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于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大力倡导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理念,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再平衡的认识则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认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大规模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剧增,而国内消费不足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而发展中国家认为,造成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元的过度泛滥、金融市场发展的失控、商品市场的不平衡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的失衡状态仍未见改善,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体制机制仍未形成,解决失衡的方法难以达成共识。

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需要解决金融运行机制和金融监管的矛盾;

二是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否迅速启动并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三是要看能否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协调机制。

从目前情况看,这三个关键点还难以得到突破,且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结构的重塑、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等仍难以改观。

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再平衡是国际社会努力的方向,但世界经济的失衡现象将长期存在。

(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摩擦从产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政策发展到经济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是造成贸易摩擦激增的根本原因,当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尤为严重。

目前发达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放任本币贬值,逼迫顺差国汇率升值、企图征收碳关税等。

一些国家还进一步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致使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在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已明确提出反对贸易保护,但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第九次报告显示,从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以来,已有194项保护主义措施被实施,其中,二十国集团国家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155项,约占80%。

危机后美欧等国发展战略有所改变,开始更加注重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本国经济,其出口振兴计划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将加大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限制。

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五)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仍处于磨合之中

金融危机后,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发生变化。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协调能力有所下降。

二十国集团作为对全球治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其作用为国际社会所期待。

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二十国集团国家共同协调经济政策,对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好转及各国复苏程度的不同,二十国集团经济协调的难度加大,各国参与二十国集团的意愿也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平衡及治理方面的矛盾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目前,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的三大经济组织均属于二战后形成的框架体系,且主要由欧美主导。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未来全球化治理结构和推进方式将面临重大变革。

一方面是要解决原有的世界经济三大机构的改革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协调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国家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上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并使债务危机的隐患迅速膨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在2011年首次突破100%,到2016年进一步上升到107%,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达到112%、86%和250%。

此外,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也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1年及201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2.8%和2.9%;

欧洲为1.4%和2.0%,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负,发达国家将进入低速增长期。

当前,新的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虽已在酝酿,但暂时仍没有突破迹象,尤其是引领世界经济振兴的新增长点仍未出现,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仍有待进一步培育,全球经济仍处于寻求新的转型和稳定增长过程中。

二、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当然中国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稳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贸易大国地位稳步确立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

2001-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

其中,出口由2660亿美元增至1.6万亿美元,增长了4.9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4.3%升至10.4%;

进口由2436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增长了4.7倍。

2009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表二2001-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占世界市场份额变化

单位:

亿美元

进出口

出口

金额

比重%

位次

2001

5097

4.0

6

2660

4.3

2002

6208

4.7

5

3256

5.0

2003

8510

5.5

4

4382

5.8

2004

11546

6.2

3

5933

6.4

2007

21738

7.7

12179

8.8

2

2008

25616

8.1

14286

2009

22073

12017

9.7

1

2010

29728

15778

10.4

根据WTO统计数据计算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轻纺产品成为主要出口产品。

90年代,中国实现了由轻纺产品出口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致使劳动力的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提升。

2008年,我国工业品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2001年至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1188亿美元增长到933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年均增速达到25.7%,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3.9%提高到13.8%;

纺织服装类产品的比重则由20.1%降至13.1%,虽比例下降,但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纺织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上升,竞争力评价指数皆达到102.0。

表三2001-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亿美元,%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高新技术产品

纺织服装类产品

占比

263

9.9

2398

90.1

465

17.5

534

20.1

285

2971

91.2

679

20.8

618

19.0

348

7.9

4036

92.1

1103

25.2

789

18.0

406

6.8

5528

93.2

1655

27.9

951

2005

493

7130

93.6

2183

28.6

1150

15.1

2006

529

9161

94.5

2815

29.1

1440

14.9

615

6.0

11565

94.1

3478

28.5

1712

14.0

778

13507

94.6

4156

1852

12.9

631

5.3

11386

94.8

3769

31.4

1670

10.6

817

5.2

14962

4924

31.2

2065

13.1

海关统计

表四2009年中国部分优势行业国际竞争力

国民经济行业

市场占有率(%)

显性指数

(RCA)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

出口比重指数(%)

竞争力

评价指数

农、林、牧、渔业

3.95

0.37

-0.53

20.19

0.93

99.26

采矿业

1.21

0.11

-0.91

-8.17

0.72

99.09

制造业

12.42

1.15

0.20

5.09

96.49

101.56

纺织业

31.55

2.92

0.64

6.98

5.55

102.83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32.73

3.03

0.79

7.13

3.31

103.26

家具制造业

27.09

2.51

0.92

12.79

2.55

103.80

金属制品业

16.62

1.54

0.66

-4.32

3.50

102.1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8.49

1.71

0.39

4.17

8.65

102.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

24.31

2.25

5.61

28.75

102.43

注:

RCA>

1,表示该国此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TC>

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竞争力评价指数国际平均值为100,高于100表示竞争力较高。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杂志”,2010年10月。

3、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外贸易效益明显提升

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大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各有侧重的格局。

外资企业以出口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为主,国有企业以出口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出口轻纺和日用品为主。

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生力军。

2001年,三大经营主体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5%、50.8%及6.6%,而2010年则分别为20.9%、53.8%及25.3%,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作用明显上升。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外贸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自主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明显有所改变。

通过利用外商投资,引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我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由2001年的1.57上升为2010年的1.78,表明加工贸易创汇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贸易创造效应增强。

4、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市场结构趋向多元

中国目前已同世界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

截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

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幅上升。

与东盟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到9.8%,与“金砖五国”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到6.9%。

2010年,对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进出口贸易皆呈上升趋势。

与贸易伙伴往来的增加,也给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提供了更多机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和能力。

5、顺差规模有所减少,贸易平衡逐渐改善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生产配套能力较强,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因而成为跨国公司首选的制造业投资基地。

1990年以来,随着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中国对外贸易由总体逆差转变为顺差。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8年达到2986亿美元历史高点。

此后顺差逐渐收窄。

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分别为1961亿美元和1831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下降34.4%和38.6%。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出口总值之比为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在全球贸易差额最大的10个国家中,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属中下水平。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源于美国、欧盟等终端消费市场,而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品生产国的贸易则长期为逆差。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图一1990至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情况

中国海关统计

图二2001-2010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顺差及逆差情况

6、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仅带动了自身经济成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2001-2009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8.8%,其中中国贡献了1.4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成为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的唯一国家。

中国因素支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恢复,价格止跌趋稳,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增进了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

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今年以来,沿海及内陆省市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缺口问题,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涨幅在20%-30%之间。

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尽管上调了工资水平,但仍面临用工难问题,工资上涨压力依然存在。

而我周边国家,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进一步显现。

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难以继续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发展。

3、出口产品仍处全球价值链低端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出口位列第一,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我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

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虽出口额分别占59.2%、31.2%,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

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

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

4、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警示中国必须尽快提高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部分外贸企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偏低,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一些出口行业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

这一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突出,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已被迫关闭或外迁。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在当前,加工贸易企业的综合成本大幅上升致使企业利润被压缩,部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被迫调整,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加工贸易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企业倒闭、出口放缓,对社会就业和稳定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把握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中应兼顾外贸企业的承受力。

5、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实施的主要是以鼓励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特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地区差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也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即出口金额及增速皆大于进口,我国连续17年皆为贸易顺差,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政策的实施,进出口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二是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即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90%以上,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整体较弱,但近年来,随着中央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及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要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三是贸易伙伴发展的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与最大的前十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

这些不平衡现象客观上要求我国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对外贸易应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稳步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主要政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