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04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故宫博物院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故宫博物院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重点:

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

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的特点而定。

教学难点:

掌握详略得当。

教学关键:

同难点

教学方法:

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方式进行。

教学时数:

一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金銮殿蟠龙鎏金

玉玺纪嫔湛蓝

上谕傀儡翊坤宫

修缮击罄诏书

2.解释划线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

率土之滨(沿着)残破不堪(忍着、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提问:

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的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做口述。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归纳:

第一部分

(1):

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

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

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

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

(3)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

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重点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

11段在全文中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4.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

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

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五。

故宫博物院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

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

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

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

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

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

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

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

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

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

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

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

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

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

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

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

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

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

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

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

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

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征服沙漠的途径:

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

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

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

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

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

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

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

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

  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

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

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

课  题:

明天不封阳台

教学目的:

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

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3)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

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

《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6)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4)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

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

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

异常美丽

恬淡:

恬静、安逸

鳞次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四、理清文章思路(6)

复述、提问、回答、讨论、.总结。

第一部分(1-2):

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3-10):

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11-13):

写明天不封阳台。

五、重点探究(系列问题,用卡片准备好,具体视情况而定提问)(20)

1、儿子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考虑是否相同?

你认为课文中作出不封阳台的决定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儿子:

对这只鸽子忧虑和喜爱。

“我”:

不但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

全文所要表达主要意思是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2、文章中写出明天要封阳台的目的是什么?

后来决定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

A、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B、为了鸽子不受 扰,为了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那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3、城市的生活环境今昔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昔:

荒芜、萋萋芳草、幽幽土路

今:

对新的礼赞

昔:

对旧的怀念

今:

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4、“我”家的环境又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

昔:

草坪、学走路、捉小虫和蚂蚱

今:

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鸽子外貌的句子。

明确:

P197 第3段、第4段 P198第8段

6、在刚才外貌描写中,有几处描写眼睛,试作出分析。

(课后练习二)

明确:

A、源于对人类的害怕,担心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

蜷缩是因为一方面是孵蛋,一方面是惊恐。

B、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人们的关注、爱护。

  常州市新闸中学 谢娟萍

一、单元教学思路:

w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

w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宇宙里有些什么》主要明确天体是怎样构成,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

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

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

语文课程目标指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

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

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

  二、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的三

w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w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w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作用。

w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w掌握说明文.写作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w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总课时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1课时

《活板》                2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      1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课时

山市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3

讨论:

本单元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讨论,交流。

4

布置任务:

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第二块:

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

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2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

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3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            探觅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学会从科学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课前准备

1、            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            课前收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

4、            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课堂学习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创设情境导入:

借助多媒体演示沙漠的风沙地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光怪陆离。

走近沙漠,你想了解这些沙漠的奇观吗?

你想探觅它们的缘由吗?

一起跟随作者来体验吧。

观看多媒体演示

思考,进入课文学习

2、

整体感知

(a)  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的哪些奇怪现象?

你读了这些描述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b)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对学生回答作简评。

初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交流讨论。

3、

过渡:

科学的发展是飞速的,我们一定想探觅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吧!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交流、讨论、明确。

4、

师生共同探觅,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现象的成因说清楚,教师适时点拨、简评。

自主探究,说清这些现象的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