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07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docx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

万物简史的简短感悟

1.《万物简史》读后感

读《万物简史》有感

(一)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

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

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

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

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

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

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读《万物简史》有感

(二)这是一本科普书,也许更适合一个中学生读。

不过我还是建议对宇宙,天文,物理,化学,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细菌有兴趣的人来读一下,所有人都会从这里找到他感兴趣的东西。

就算是对上面这些都没有兴趣,而对一个只是有好奇心的人来讲,这本书也是十分有趣的。

它的名字是《万物简史》。

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是世界知名的非虚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都是非学院派的幽默之作,乏味的知识在他信手拈来都一下子变得充满奇趣。

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图书带给人们晦涩、枯燥之感。

从组成人体的原子讲到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的形成讲到居里夫人为什么得了两次诺贝尔却没当选过她所在科学院的院士?

(据说是因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学做了有伤风化的事,所以学院里的老头子们对她十分抵制。

以及人们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种种传说,只是源于一个科学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图纹,就武断的说那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目的是为了从南北极运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产的农作物(看到这,还真让人哭笑不得呢)。

它就象一个有魔法的盒子,总有新奇的东西不断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学和科学家在这里都变的生动有趣。

而除了可以让你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家们的趣事,当读完之后也不由得会对生命,对自然生出无限的敬畏。

我们总认为科技已经足够发达---我们的飞船到了火星,此时此刻的现在,美国的新地平线号探索飞船正在飞往冥王星的途中,五年后它就会到达那里,甚至在前些年还公布过抵御小天体的计划;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壮---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画脚,呼风唤雨.我们有用不完的勇气和自信,自信的也许有一点过了头而变的有点自负。

自负到以为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变,被支配,被左右.可是结果要让大家失望了---虽然我们的确是非常努力,但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们的努力沾不上多少边。

人们常说,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

2.万物简史读后感

此书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

这原是一本外行写的书,作者是一个“旅游文学作家”,但是本书竟被认为“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英美报刊期许它是“迄今为止为普通读者所写的有关现代科学发现的最好的书”,认为它“必将引发销售狂潮”。

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国内一些在学术观点上势同水火、相互之间深怀恶感的学者,却异口同声地称赞并推荐本书,这种现象是极其少见的。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

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

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

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

有什么办法呢?

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

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

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

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

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

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3.《万物简史》读后感1000字

比尔·布莱森写了《万物简史》这本伟大的书。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图书带给人们晦涩、枯燥之感。

从组成人体的原子讲到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的形成讲到居里夫人为什么得了两次诺贝尔却没当选过她所在科学院的院士?

(据说是因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学做了有伤风化的事,所以学院里的老头子们对她十分抵制。

)以及人们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种种传说,只是源于一个科学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图纹,就武断的说那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目的是为了从南北极运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产的农作物(看到这,还真让人哭笑不得呢)。

它就象一个有魔法的盒子,总有新奇的东西不断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学和科学家在这里都变的生动有趣。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

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

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万物简史》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灭顶之灾,但是却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她的光辉史不得不使我从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写道: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寓意的话,那就是我们来到地球上,实在是十分的幸运——这里的我们“我们”,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

在这个宇宙中,获得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当然,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

我们不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个存在的能力,甚至还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

这样一种技巧,我们才刚刚开始懂得。

”《万物简史》让我重新认真的思索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题,我的回答是:

“我”也是“我们”,“我们”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将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回顾四十多亿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坚持这条信念。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

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人类,应当自求多福,好自为之。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一本好书就象是一个好朋友,有时可以启迪心灵,有时可以陶冶情操,而这本书,会带你走进另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你会从心里不断的感叹:

噢。

原来是这么回事!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在这本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请记住它相对于精彩内容来讲有点乏味的名字《万物简史》!

不会让你失望的!

4.《万物简史》读后感

读《万物简史》有感

(一)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

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

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

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

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

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

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读《万物简史》有感

(二)这是一本科普书,也许更适合一个中学生读。

不过我还是建议对宇宙,天文,物理,化学,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细菌有兴趣的人来读一下,所有人都会从这里找到他感兴趣的东西。

就算是对上面这些都没有兴趣,而对一个只是有好奇心的人来讲,这本书也是十分有趣的。

它的名字是《万物简史》。

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是世界知名的非虚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都是非学院派的幽默之作,乏味的知识在他信手拈来都一下子变得充满奇趣。

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图书带给人们晦涩、枯燥之感。

从组成人体的原子讲到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的形成讲到居里夫人为什么得了两次诺贝尔却没当选过她所在科学院的院士?

(据说是因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学做了有伤风化的事,所以学院里的老头子们对她十分抵制。

以及人们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种种传说,只是源于一个科学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图纹,就武断的说那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目的是为了从南北极运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产的农作物(看到这,还真让人哭笑不得呢)。

它就象一个有魔法的盒子,总有新奇的东西不断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学和科学家在这里都变的生动有趣。

而除了可以让你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家们的趣事,当读完之后也不由得会对生命,对自然生出无限的敬畏。

我们总认为科技已经足够发达---我们的飞船到了火星,此时此刻的现在,美国的新地平线号探索飞船正在飞往冥王星的途中,五年后它就会到达那里,甚至在前些年还公布过抵御小天体的计划;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壮---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画脚,呼风唤雨.我们有用不完的勇气和自信,自信的也许有一点过了头而变的有点自负。

自负到以为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变,被支配,被左右.可是结果要让大家失望了---虽然我们的确是非常努力,但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们的努力沾不上多少边。

人们常说,。

5.万物简史的读后感

厚厚一本《万物简史》很早就开了个头,刚开始的篇幅似乎有些罗罗嗦嗦,我很快去追逐别的不那么“坚硬”的阅读了。

近来由于频受地震字眼的刺激,在心底里再次生起“确乎有必要好好了解我们生长的这个地球和宇宙”的念头,要知道这本书可是自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呢。

耐着性子继续,有点渐入佳境的意思了,大抵也是习惯了这种叙述方式:

可以十分容易从谋篇字句里读出作者比尔.布莱森的用尽心力——倘若不是他对所要描述的对象十分了解,确难将科学的艰涩和深奥一化而为生动与幽默。

领会到这一点,我不完全是从如今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定理和公式上——尽管作者真的已经将诸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之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期适应我等普通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但还是不影响我读着读着越来越胜的猎奇心,要知道在一部书里读到如此之多大名鼎鼎的科学巨匠的逸闻趣事可不多见。

什么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居里夫人等等等等,总之,简直就是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牛人的大集合,不妨稍微想象一下:

一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缀满着闪亮无比的群星,也可以说正是群星的闪烁璀灿造就了美丽的科学星空。

作者在写到哈雷时,我一下笑出了声,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

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提出了……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又有一小段,里头有点小故事。

十八世纪末,时代“需要有个目光敏锐的人来把化学推进到现代。

法国出了这么个人。

他的名字叫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这位拉瓦锡很厉害,一边挣钱一边从事他心爱的科学工作。

尽管作为现代化学的重要推动者,但拉瓦锡并没有发现一种元素。

“原因当然不是由于缺少烧杯。

他有着天底下最好的私人实验室,好到了差不多荒谬的程度,里面竟有13000只烧杯。

”他的重大贡献在于“为化学的严格化、明晰化和条理化出了力。

“1870年,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家向科学院提交一篇论文,阐述一处新的燃烧理论;”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一名主要成员,“拉瓦锡说了几句轻蔑的话。

这种理论的确是错的,但那位科学家再也没有原谅他。

他的名字叫让-保罗.马拉。

”就是这个马拉(1743–179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因为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

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

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由于革命活动招致敌人的仇恨,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一位姑娘夏洛蒂?

科黛刺杀身亡。

于是,一幅世界名画《马拉之死》诞生了,对这幅画我以前不止临过一次,着实熟悉,原来这家伙在科学界受到打击,转而从政又遇刺身亡了。

在这本《万物简史》里,有很明确的表示,正是由于拉瓦锡的几句话,导致马拉在革命中对完全站错了队的“拉瓦锡进行谴责,认为他早该被绞死。

”事实是,在马拉死前的1793年5月,来不及逃跑的拉瓦锡被送上革命法庭,他“望着他的岳父脑袋落地,然后走上前去接受同样的命运。

6.万物简史读后感

读《万物简史》有感

(一)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

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

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

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

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

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

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

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7.万物简史的优美片段加赏析

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作者一次次把目光对准人类那些糟糕的发明,震惊于人类对海洋的危害、对大气的污染以及对动物的赶尽杀绝等。

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到哪里去?

”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

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作品赏析:

这本书的牵涉度非常广,从史前,到恐龙,到太空,到细胞,到进化,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一系列你所可以想像的到的学科,是的,其实只要稍微在买的时候翻翻就可以确信,这么宽广的知识面,你不给它加点八卦进去,读者还不都读傻了啊!

作者以一种跟任何一个科学家似乎都是兄弟的身份——真的,否则他怎么会连牛顿和哈雷在门口的第一次见面的表情和对话都可以描写的那么生动活泼——为我们所想要涉及的大部分知识做了一个泛论,当然你就是读完他也不一定能得到诺贝尔奖,但毫无疑问,会有一种酣畅的感觉:

这个世界上,还真有那么多神秘的知识,他们客观存在在那里,等待着唯一真实的解释——但其实人类可以给出唯一真实的解释是很稀少的,在解释过程中的枯燥和孤寂往往让大部分人觉得不值得忍受,而那些小部分人是不是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得靠反复的努力和莫名其妙的运气,你看这个世界就是不肯给你个准信儿,但我们的灵魂,我们这些时不时碰撞出一点低级趣味的脆弱的灵魂,在应付吃喝拉撒睡之外,还不自觉地向往着真实、永恒及简单的真理。

也许我们的生命不过相当于沙土,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建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