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51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丨人教部编版

17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精选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浪淘沙”是词牌名,刘禹锡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淘金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南春》这首诗中,作者杜牧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中作者因为恰当地用字,使平淡无奇的景象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院内清幽环境令人陶醉,门前的景物在诗人眼里是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赋予人的感情,“护”和“送”显得那么深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

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

搜集描写春天的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课件,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少儿歌曲《春晓》,学生倾听。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着我们成长。

今天,我找同学来背一背你知道的古诗。

2.导入:

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组古诗。

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经历,他们眼中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

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古诗的积累感受古诗题材的丰富。

二、学习古诗,复习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理解大意)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4)悟诗情(品意境,悟感情)

设计意图:

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目标、有方法。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1)根据注释解诗题。

(2)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3)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4)根据注释和过去学习古诗的经验,用解词法、扩词法、想象法理解古诗大意。

(二)集体反馈。

1.说一说你对“浪淘沙”这个题目的理解。

浪淘沙:

唐代曲名。

2.把你了解的“刘禹锡”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指名读古诗。

纠音 曲(qū) 簸(bǒ)

指导书写 “簸”下部右边是“皮”字;“涯”左边是三点水,右边“厂”里边是两个土,上横短,下横长。

4.交流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①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②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a.过渡:

能根据注释和查阅资料来理解诗意真棒,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

真的是万里沙吗?

引导学生明确夸张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b.引出:

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c.提问:

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

(板书:

雄伟壮观)

交流回答:

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

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吧!

预设:

把字读准,声音洪亮。

把“九曲黄河”“浪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2)学习第3、4句。

出示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①全班齐读。

②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

引导学生想象: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直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想象、写实)

预设: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③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指名背。

全班背。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过程中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

不同层次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通过想象、作画、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一)解诗题。

引出诗题“江南春”:

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知诗人。

介绍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明诗意。

1.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3.学写生字“莺”,注意下边“鸟”字要占主体,但也要写紧凑。

(四)悟诗情。

1.前两句——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里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象。

(4)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2.后两句——雨景、怀古

(1)提问:

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看到了什么。

①汇报:

在远处,诗人看到了很多寺庙,他写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提问:

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你看到什么了?

预设:

①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

②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③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④四百八十四座寺庙,是一座不多一座不少的吗?

(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及时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广建佛寺,想要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南朝统治者广建佛寺,想要依靠神灵永保江山稳固,这样的做法对吗?

(4)小结:

作者由古思今,今天的唐朝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思想和南朝统治者何其相似!

这里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

忧国忧民)

3.带着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尝试背诵。

4.小组交流:

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

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5.作业:

依据《浪淘沙》《江南春》这两首诗的内容,任选一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其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

通过四步学习古诗的方法,感受《江南春》描写的景象,了解作者通过描写“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寺院”“楼台”“烟雨”这些江南代表性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

另外了解“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吗?

这节课我们依然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从复习入手,导入新课,意在巩固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二、谈话交流,精准释题

1.过渡: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2.介绍古诗背景: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书:

题写)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铺垫。

三、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

(师生活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元日》《梅花》等存世。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四、诵读古诗,明了诗意

(一)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示:

“畦”读qí,“闼”读tà。

指名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二)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注释。

长扫:

指经常打扫。

净:

干净。

苔:

青苔。

畦:

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

推开门。

“闼”指小门。

2.理解诗意: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3.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五、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一)过渡:

(播放音乐)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

引导学生明确,诗画同源,想画面有助于理解古诗。

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你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二)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悟默读古诗,说说哪些词语让你和作者产生共鸣,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三)汇报交流:

1.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的情趣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小结: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

(鼓励学生带着对湖阴先生的尊敬和赞美读一读这两句诗。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你感受到了吗?

(1)带着你的理解读古诗。

边读边想,在作者的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引导学生明确拟人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小结: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预设2: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小结:

作者运用了对偶的写作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样的诗句我们还积累过哪些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湖阴先生的人品高洁。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结合诗歌,想象画面,在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设计意图:

结合课外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通过朗读、创设情境想象,感受湖阴先生的情趣高雅,品性高洁。

通过温馨提示、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了解作者在语言上的写作技巧,了解作者借助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达主题,文采斐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三首》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三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第一首诗表达了淘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诗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首诗赞美湖阴先生的品性高洁。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四步学习方法,由读到悟到画,使学生们不但读懂了古诗,更读出了自己对古诗的不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