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l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96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Protel实验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rotel实验报告.docx

《Protel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rotel实验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rotel实验报告.docx

Protel实验报告

SCM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姓名田震

 

班级电封1102

 

学号U201111109

 

1、设计要求和条件

(1)掌握印制电路板布线流程。

(2)掌握印制电路板设计的基本原则。

(3)根据已有的PCB实物板,抄画出PCB图。

(4)设计中所用到的元件封装必须符合实际的元件尺寸。

(5)绘制PCB图时,要求将信号线、电源线、地线的宽度区分开。

(6)要求两引脚之间的连线最短。

(7)要求使用双面板布线。

(8)要求PCB图布局布线美观,抗干扰性能强。

(9)PCB图绘制成功后,要求将原理图画出。

二、设计目的

1)理解别人的设计思路,提高自身的看图能力。

2)学会绘制元件封装

3)掌握实物板中所用元器件的基本功能

4)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快速的绘制出PCB图。

3、电路设计

特殊元件:

At89C51

DS11

JP3

JP2

J1

 

对于学生而言,抄画PCB板无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画出原理图,画出PCB;另一种直接画出PCB图。

在刚得知设计任务的时候,我的脑子也一直思维定势的认为肯定要先画出原理图,才能进一步的绘制PCB图。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我才知道,依据实物板中元件的走线,可以给元件封装添加网络连接,能省去绘制原理图这一步骤,也简化了设计的难度。

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

方案一:

根据实物板理解其原理,制作出库中没有的元件,将其调出并绘制出原理图,再导入PCB进行布局布线。

方案二:

利用ProtelDXP软件直接建立PCB文件,并将板子中用到的元件封装画出,再在库中调出,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添加网络标号、布局、布线。

两种方案经过一番对比之后,我发现方案一能使人更好的理解其布线原理,且绘制流程符合标准流程,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元件引脚的连接问题。

而方案二的流程很简单,跳过了对原理图的绘制,能够节约大量时间。

由于此设计的重点是得到PCB图,所以我认为应该直接从元件的封装入手,然后将其调出,添加网络标号,只要细心观察实物板的连线,精心布局,此方案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故我选择了方案二。

布线方案

方案一:

采用自动布线法。

将元件的位置摆放好后,便可使用系统内部的自动布线功能,几秒内就可将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电路布线成功,但可惜的是,布出来的PCB图效果极差,导线的走线极不平滑,会有尖角产生,两个相距很近的连接在一块儿的焊盘,也可能会被绕了一大圈后才能连上,这也是用机器布线的一大弊端。

方案二:

采用手动布线法。

此方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为操作,要想布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PCB图,那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以质量为前提条件,手动布线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此,我选择方案二。

PCB板绘制及布线规则

电路板设计的流程中最后一步就是PCB板的绘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电路的好坏。

其布线原则十分复杂,需要拥有多年的电路设计经验的人士才能熟练掌握的技巧,特别是在高频电路尤为重要。

因此,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只对其基本原则进行讨论。

元件布局

虽然ProtelDXP能够自动布局,但是实际上电路板的布局几乎都是手工完成的。

要进行

设计说明书内容

布局时,一般遵循如下规则:

1、按照电路功能布局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尽可能按照原理图的元件安排对元件进行布局,信号从左边进入、从右边输出,从上边输入、从下边输出。

按照电路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信号流通更加顺畅和保持方向一致。

以每个功能电路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电路进行布局,元件安排应该均匀、整齐、紧凑,原则是减少和缩短各个元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数字电路部分应该与模拟电路部分分开布局。

2、元件放置的顺序首先放置与结构紧密配合的固定位置的元件,如电源插座、指示灯、开关和连接插件等。

再放置特殊元件,例如发热元件、集成电路等。

最后放置小元件,例如电阻、电容、二极管等。

原理图

布线的规则

1、线长:

铜膜线应尽可能短,在高频电路中更应该如此。

铜膜线的不拐弯处应为圆角或斜角,而直角或尖角在高频电路和布线密度高的情况下会影响电气性能。

当双面板布线时,两面的导线应该相互垂直、斜交或弯曲走线,避免相互平行,以减少寄生电容。

2、线宽:

铜膜线的宽度应以能满足电气特性要求而又便于生产为准则,它的最小值取决于流过它的电流,但是一般不宜小于0.2mm。

只要板面积足够大,铜膜线宽度和间距最好选择0.3mm。

一般情况下,1~1.5mm的线宽,允许流过2A的电流。

例如地线和电源线最好选用大于1mm的线宽。

3、线间距:

相邻铜膜线之间的间距应该满足电气安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生产,间距应该越宽越好。

最小间距至少能够承受所加电压的峰值。

在布线密度低的情况下,间距应该尽可能的大。

4、大面积填充:

电路板上的大面积填充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散热,另一个是用屏蔽减少干扰,为避免焊接时产生的热使电路板产生的气体无处排放而使铜膜脱落,应该在大面积填充上开窗,后者使填充为网格状。

使用敷铜也可以达到抗干扰的目的,而且敷铜可以自动绕过焊盘并可连接地线。

5、地线:

尽量加粗地线。

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会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导致电子系统的信号受到干扰,特别是模拟电路部分,因此地线应该尽量宽,一般以大于1mm为宜。

 

DRC检查规则

当PCB板绘制完成后,要怎样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规格呢?

这时就要用到“设计规则检查”这项功能。

DXP提供了自动查错功能,而其约束规则是由自己设定的。

只要按照“布线规则”在“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中找到相应的规则修改即可。

里面几乎包括了所有布线原则,如果在绘制的过程中违反了规则,系统将把错误的部分显示为绿色,这时你就要想办法将其修改。

绿色导线即为不符合规则的导线。

那么要如何将其改为正确的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在“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中找到导线宽度规则将其修改即可。

具体操作如下:

设计→规则,打开“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找到DesignRules→Routing→width。

将其最小线宽和最大线宽做相应的修改即可解除错误。

因此,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熟悉“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中的各项参数的含义。

PCB图

4、结果分析

由PCB图可以看出,PCB板的长为110mm,宽为73mm,采用的是双面板布线,顶层为红线,底层为蓝线,图中的走线几乎都是以芯片AT89C51为核心,从始至终都围绕着它进行布局布线,所以这些地方打的过孔也比较多,图中有些元件相距较远,导致两个焊盘之间的距离较远,所以有些导线拉的很长,但在布线时,也已尽最大的努力来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图中的另一个特点是走线的粗细不同,即地线>电源线>信号线。

这种关系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使在整个PCB板中的布线完成得都很好,但由于电源线、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产品的性能下降,有时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成功率。

所以我们对电源线、地线的布线非常慎重,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

通常信号线宽为:

0.2~0.3mm,最细宽度可达0.05~0.07mm,电源线为1~2.5mm,以使电源线、地线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板子的质量。

PCB图画出之后,原理图的绘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5、实验总结

一开始其实是打算做老师给的三个例子,而且也开始做了一半,连续做了三天,电路图也画的差不多了,但是由于电脑因为做这个连续三天一直没关机,到了第三天的时候电脑撑不住了,打开Ad准备做的时候,突然Ad显示有问题自己关掉了,而且也没有保存,结果辛苦了两三天什么也没留下。

后来觉得反正原理图基本会画了,不想做那么麻烦的了,布线也差不多会了,就去网上找了个单片机的原理图,用他给的元件库就开始画了,画的也还蛮顺利,整个过程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也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