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97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docx

八年级1班环境教育教案1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班级:

八年级

(1)

授课教师:

陈显强

 

铁厂镇中学

2014年3月

人与生物圈

(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

(2)生物圈的保护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生物科学作为新世纪的领先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

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

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是国策教育也是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

环境意识要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环境道德观念。

本节以酸雨为例,真切地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强学生的使命感,热爱环境热爱地球,提高拯救、优化环境的意识。

3.能力方面:

(1)自主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2)理论和联系实际、联系热点的问题

(3)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2.难点:

硫循环

【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各种媒体资料,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形成的原因、危害、防

治措施,各组综合所收集的资料,各选一代表课堂发言。

2、查阅各种媒体资料,研究并探讨生物圈的稳态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问题提示: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你对这种说法是怎样认识的?

什么是“人与生物圈”?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能源的清洁生产?

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

你如何认识教材中提到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这一生产模式,能举例说明吗?

各组综合所收集的资料,各选一代表课堂发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复习生物圈的形成及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引入问题:

人类能够依靠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来控制人口增长吗?

经过师生的讨论导出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新课学习:

一、酸雨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1、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和同学共享,谈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在同学讨论交流后完成中下列内容

(1)、生物圈稳态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急剧增加,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也也远远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

(二)酸雨

1、定义:

2、成因:

3、大气中SO2的来源:

4、硫循环: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碳循环的过程,结合物质循环的有关知识在《学案》中画出硫循环简图,并比较其异同。

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硫是如何竟如生物群落的,硫在生物群落中流动的途径,硫是如何从生物群落进入环境的。

1、酸雨的危害:

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讨论酸雨的危害,针对对动物、植物、人以及环境的影响来讨论,酸雨对植物、动物以及人的危害:

2、防治措施:

结合硫循环,引导学生从增加硫进入生物群落的量和减少硫的排放量方面讨论,明白酸雨的防范措施。

二、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和同学共享,交流并探讨生物圈的稳态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问题提示: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你对这种说法是怎样认识的?

什么是“人与生物圈”?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能源的清洁生产?

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

你如何认识教材中提到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这一生产模式,能举例说明吗?

2、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生物圈稳态意义,并从能源方面、物质方面以及野生动物资源方面讨论维持生物圈稳定的措施

总结:

地球不是属于人类的,但人类是属于地球的。

维护地球生态稳定的主动权掌握在人类手中。

附:

学习资源卡

资料一:

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态,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存环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的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的翻垦、珊瑚遭破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

俗话说:

树倒猢狲散,如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了,“生态”一词原本就是来源于希腊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无处迁徙的岛屿种类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上的物种有85%为特有种,狐猴类就有60多种,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类动物仅剩下28种(包括神密的、体大如猫的指猴)。

大陆生境的片断化、岛屿化是近百年来日趋严重的事件,这不仅限制了动物的扩散、采食、繁殖,还增加了生存的威胁,当某动物从甲地向乙地迁移时,被发现、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目前我国计划为大熊猫建的绿色走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1)过度开发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

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

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

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

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

北美旅鸽曾有几十亿只,是随处可见的鸟类,大群飞来时多得遮云蔽日,殖民者开发美洲100多年,就将这种鸟捕尽杀绝了。

当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眼瞧着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数的动物竟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自责与忏悔:

“旅鸽,做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

(2)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

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

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

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15世纪欧洲人相继来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把这里做为航海的中转站,同时随意引入了猴和猪,使8种爬行动物,19种本地鸟先后灭绝了,特别是渡渡鸟。

在新西兰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

(3)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

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泻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

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的消逝。

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已使蝉噪蛙鸣成为儿时的记忆。

与其他因素不同,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微妙的、积累的、慢性的致生物于死地的“软刀子”,危害程度与生境丧失不相上下。

灭绝的恶果

由于作为地球上绝对优势种群的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蛮横干涉,在生境破坏,过度开发、盲目引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野生物种大量走向灭绝,1600年以来共计720种动物丧失了。

而未被记录的灭绝物种,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则要多得多。

无齿海牛是在被发现27年后便遭灭绝(1854年于白令海峡)。

更多的物种尚未被我们认识,便默默逝去了。

自然界的芸芸众生历经千万年的演变、进化,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一个物种的非正常灭绝,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个物种的消失,至少意味着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的毁灭,相当于我们的子孙又少了一种可供选用的种子。

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

据研究,每消灭1种植物,就会有10~30种依附于它的其他植物、昆虫及高等动物随后覆灭。

17世纪毛里求斯渡渡鸟被杀绝后,不出数年,该岛的大栌榄树也渐渐消失了,因为这种乔木的种籽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萌生。

生命的织锦、环环相扣,丝丝相联,无论是捕食与被捕食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乃至分解者,都是互惠互利、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正如哥德所言:

“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

”当一个物种(特别是做为关键捕食者或重要共生者时)的局部灭绝大大改变和影响其他物种的种群大小时,就会连锁性、累加性、潜在性地导致其他物种接二连三地灭绝。

资料二:

生态入侵者——水葫芦

(1)水葫芦的生物学特性和由来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植物,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又分别称为洋水仙、凤眼莲、水凤仙、水荷花、水风信子、大水萍、布袋葵、水浮莲、洋雨久花等,是一种水生飘浮植物,高约30cm,由于在每个叶柄中部都有一个膨大似葫芦的球状体而得名。

水葫芦也正是因为这个充有空气的海绵体才使得整个植株能漂浮在水面上。

水葫芦个头虽大,却“骨头轻”,风一吹,它就跑。

水葫芦喜欢高温湿润,在25℃~35℃下生长最快,而且速度惊人,通常情况下在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

水葫芦的生命力太强!

它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

每到生育佳季,在适宜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株“小水葫芦”,再过10多天,“葫芦娃”就能发育成熟。

水葫芦也能开花结子进行有性繁殖,一支花序能结300粒种子,种子成熟后,下水“独立生活”,短命的活5年,长寿的可以活到20岁!

一颗种子“长大成人”,又能结出300颗新种子……水葫芦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高密度的一公顷水面上水葫芦约为200万株,合300t~400t。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极度短缺的中国从南美引进水葫芦,广泛放养于南方乡村河塘,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也用于喂鸭、喂鹅、养鱼等,但因营养价值低,逐渐失去其利用价值而被人们放弃,后逸为野生。

但它依然不停地繁衍生息。

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

短短数年,便数量庞大,与浮萍、喜旱莲子草(水花生)一起跻身于水生植物“三大部族”。

(2)水葫芦泛滥的危害

封盖水面、阻塞河道、破坏水景 近年来水葫芦在四川、云南、湖北、湖南、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及河南南部等17个省市自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大面积覆盖很多河道和湖泊水面,其中包括许多用于交通、商业、电力、灌溉和娱乐等方面的水体,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危害。

水葫芦堵塞河道,影响航运,阻碍排灌,降低水产品产量,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甚至威胁周围居民和牲畜生活用水。

污染水体、减少物种 位于云南昆明市内的滇池,连绵1000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由于水葫芦覆盖水面,形成优势物种,阻碍了光线对水体的穿透,压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剥夺了其他水生物种的“生存权”。

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

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仅存30余种。

(3)水葫芦的防治

打捞水葫芦 虽然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费财,但它是目前解决水葫芦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化学防治 俗称“农药法”,即对水葫芦“投毒”。

在北京的室外小区试验表明,有些除草剂对水葫芦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如克芜踪具有十分明显的杀草作用,药后20~35天所有供试植株死亡;草甘磷的杀草作用缓慢,处理的植株无新分枝、无开花,根长和叶片数也明显降低,药后35天所有植株死亡。

此法虽然能一举将水葫芦斩尽杀绝,但往往矫枉过正,极易伤及无辜和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引进天敌” 一物降一物,只要把水葫芦的天敌请来,看它还敢嚣张?

目前国内已有科研机构开发“剿灭”水葫芦的研究。

按照生态学原理,从美国和阿根廷引进的水葫芦象甲是目前世界上广为利用的控制水葫芦的天敌昆虫。

象甲成虫取食表皮层和表皮下层,形成斑痕,喜食嫩叶。

据对23个科46种植物分别利用幼虫和成虫进行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食性测定表明水葫芦象甲只能在水葫芦上完成发育,只取食水葫芦,不取食其他任何植物。

资料三:

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治理

(1)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水体中营养成分(如氮、磷等)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目前,我国的天然表面水体的富营养化率已高达30%,江河的富营养化甚至已与沿海的赤潮连在一起。

可以说,富营养化是我国水体尤其是城市水体最严重的污染之一。

废水的生物营养去除(biologicalnutrientremoval)有几个益处,即环境益处,经济益处和运行益处。

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益处。

在美国,生活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一般为400mg/L,而磷含量为6~10mg/L,氮含量为30~40mg/L。

如果1kg磷完全由藻类同化并利用光合作用和无机元素产生新生物量,假如藻类的化学组成为C106H263O110N16P,则将新产生115kg生物量COD,即138kgCOD。

所以排放6mg/L的磷就产生828mg/L的COD,此COD浓度是原来生活废水COD的两倍多。

大多数藻类生物量降解很慢,沉淀于底部进行长期的生物降解。

最终氧被耗尽,从而又促进了藻类生物量积累。

因此在富营养化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努力在于从废水中去除磷。

1kg氮可形成16kg藻类生物量,即最终生成20kgCOD。

所以废水中30mg/L氮形成600mg/L的COD。

这虽然比磷形成的藻类生物量少,但还是比未处理的废水COD高得多。

不论是氮还是磷都是控制富营养化的限制营养物,因为生物量生长所需要的氮和磷的量与其他营养物如硫、钾、钙和镁相比要大得多。

实际上,生物量的产生比上面叙述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在大多数湖、水库和入海口处的生长条件被底部污泥和季节变化所优化。

底部污泥中的高浓度有机物造成高的污泥需氧量(SOD,Sedimentoxygendemand),此高数值的污泥需氧量使水体的较深处的溶解氧快速耗尽,特别是当污泥分层和温度高的季节更是如此。

如此产生的厌氧条件使磷分解,随着水体的流动,分解释放的磷为藻类和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

氮在温暖季节首先被生物进行同化作用,然后在溶解氧耗尽时进行反硝化作用,造成的厌氧条件使磷大量释放,所以任何氮进入水体一般都会造成藻类几乎是按化学计量生长。

目前限制营养物的动态学在大多数水体中还不清楚,因而最好的富营养化控制策略是要将氮和磷同时减少。

生物营养去除(BNR)工艺提供了从废水中去除氮和磷的一种方法,此生物学法在环境和经济方面都优于其他方法。

资料四: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包括超量砍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等。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包括滥捕乱杀、滥采乱伐、偷猎等。

3、环境污染。

包括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固体排放物、酸雨等。

4、外来物种的入侵

资料五:

盲目引进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例子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40年前,好事者引进了24只兔子,在没有天敌的国度里,它们竟然繁衍了6亿只后代。

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千米内的植物吃得精光,导致其他动物面临饥饿的威胁。

流入台湾省宜兰县冬山河并大量繁殖的一种名为“清道夫”的鱼,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它们在河川中几乎没有天敌,而且繁殖力很强,在成长的过程中,它们吃掉其他鱼类的卵,终于造成“一族独大”,使得台湾原有鱼种逐渐衰微没落。

“食人鲳”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流域,属脂鲤科,也叫“食人鱼”。

“食人鲳”有强有力的下颚和长而尖锐的牙齿,以捕食各种鱼类为生。

食人鲳生性凶残,一旦流入江河,会对其他鱼类进行攻击,造成生态失衡。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些不法商人通过非法手段已将食人鲳偷渡进来。

国家有关部门已要求各口岸检验检疫局加强检疫把关,严防食人鲳流入,同时要求对已流入国内在市场上发现的食人鲳进行清查处理,以防流入本地江河。

资料六: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

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同年11月,我国全国七届人大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此公约,使我国成为这个公约的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12月29日,联合国大会宣布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从1995年起,联合国将每年的12月29日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保护动物

(2)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资料,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和资料。

2.与学生一起导演和编排“角色扮演”的内容。

3.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

1.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

2.收集熟悉的城市的生物面临威胁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师:

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下面就请学生们把你们了解的情况展示出来。

学生:

学生展示生物的照片,生存环境,历史情况,现状等,介绍四到五种珍稀动物的情况。

)教师:

通过归纳学生介绍的动物,以及教师的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珍稀动物的情况。

学生:

分析珍稀动物中的几种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原因,归纳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学生:

介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的影响,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师:

与学生一起归纳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的原因。

生物的多样性目前受到如此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破坏,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改变这样一个现状呢?

学生:

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教师:

重点介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但就地保护有时也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介绍白头叶喉情况。

学生:

分小组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教师:

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情况。

学生:

举例并讨论其中一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

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后技能训练的练习。

(根据鸟足来判断鸟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很多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动物,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下面请学生们来介绍这些生物。

学生A:

(展示大熊猫的图片)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缘一带的高山深谷之中,生活着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野生动物,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而今,作为国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据调查,如今仅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

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

这对于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家看,图中幼小的大熊猫似乎在问妈妈:

我们还能象祖辈那样去走亲戚吗?

学生B:

不行,他们现在分布在孤立的区域内。

教师:

学生们想一想,大熊猫的现状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

因为人类的不断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

学生C:

学生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吗?

学生:

大鲵学生C:

提起大鲵,您也许陌生,但谈到娃娃鱼,您或许有所耳闻了。

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

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绎,娃娃鱼无疑是幸运儿。

至今,在贯穿中国黔、湘、鄂、川、秦的狭长弓形地域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鱼依然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

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历代多有记载。

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

大鲵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其EAAI指数明显高于牛肉和梅花肉。

也许,大鲵如此多的功用正是它不幸命运的开始。

教师:

是什么原因造成古老的王者,造成今天的悲惨命运呢?

学生:

人类的滥捕滥杀。

学生D:

(展示藏羚羊生活的图片)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

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

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

藏羚羊一般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达45-60千克。

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

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

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学生E:

(展示藏羚羊被屠杀的图片)藏羚羊生活在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古语“美丽的少女”,是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最大的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

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可可西里已经不再是美丽的少女,她在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她似乎已经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屠场。

我相信如果你见过被扒掉皮的藏羚羊在高原上奔跑的凄惨画面,你也许会怀疑我们是否身处地狱。

如果再不采取得力措施,藏羚羊的灭绝就在眼前!

藏羚羊悲惨命运正在得到世人的关注。

我们谁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如同地狱的世界里,可是这样的场景却在青藏高原上真真切切的上映着,而且不断重复。

学生:

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捕杀野生动物,让美丽的可可西里,成为了藏羚羊等生物的地狱。

学生F:

(展示白暨豚的图片)我给大家展示的是海中的大熊猫——中华白暨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

中华白暨豚以前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六十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水产研究单位曾考虑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1961年1-7月间,在厦门西海域东渡,海员在港内捕捉了34只。

但是,八十年代后,由于围垦和淤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