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93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6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docx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

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

N.G.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

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

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

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

Economics:

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

基本经济主体包括:

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

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

市场包括: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

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

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

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

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产品。

可能性

黄油(百万磅)

大炮(千门)

A

0

15

B

1

14–1(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1)

C

2

12–3(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2)

D

3

9–6(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3)

E

4

5–10(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4)

F

5

0–15(由于生产额外1单位黄油所放弃的大炮的数量5)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

见课本p52-53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代表了在既定状况下,资源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不同产品的组合。

X

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任何一点说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外的任何一点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它可选择的最好用途。

当生产某一产品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

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即能说明。

机会成本递增原理说明:

假定生产技术等条件不变

假设以一定量的土地(如X亩)进行生产,由于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既定,所以最终的总产出也是既定的(如Y)。

既定量的土地所能得出的产出不可能随着可变投入(劳动)的增加而无限增加。

由于可变投入(劳动)可不断增加,而产出却不可能总是增加,将导致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势必出现可变投入的效率(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可变投入的生产率=

这就意味着,由于效率越来越低,当不断增加可变投入时,每一份新的可变投入所能带来的新的产出会越来越小。

[此时,一定量无效率的可变投入(如劳动)如果用于其他生产将会得到更多的、更有效率的产出,比如去捕鱼。

这就意味着,新增的可变投入所的产出是以越来越高机会成本为代价的。

]

下表表示每多投入1单位劳动所得到的产出和总产出的关系:

劳动投入

1

1

1

1

……

1

劳动总投入=N

产出

100(y1)

80(y2)

60(y3)

40(y4)

……

0(yn)

总产出

100

180

240

280

……

Y

平均产出

100

90

80

70

Y/N

Y=Σyi,Y为一定量。

(从数学逻辑的角度看,每次增加1单位的可变投入,它所带来的收入yi不可能是不变的,也不可能是递增的,否则的话,Y=Σyi=∞。

任一特定资源将带来无限的总产出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增加1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yi)是递减的,而产出肯定是有成本的(劳动的投入),那么可知,每1单位产出的增加是由所投入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带来的。

因此,随着产出的增长,成本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经济学上的成本,即指机会成本。

投入的劳动就是得到产出所付出的成本,而每1单位劳动的投入都是有机会用于他处的。

由以上论证可知:

当生产某一产品的数量(产出)增加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

机会成本递增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工业生产也有同样的规律。

如在一定的厂房和设备条件下,可变投入(劳动)可不断增加,但产出受不变生产条件的限制不会无限增加。

其原因同样是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效率下降。

机会成本递增的更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同时资源资源也有着多种用途(否则就不存在就会成本了)。

机会成本递增不一定在开始增加产出时立即出现,可能在一定量之后才出现。

但经济理论认为机会成本递增是最终要出现的趋势。

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

生产可能性边缘的向外鼓出表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

徐:

当稀缺的资源(包括不可变的和可变的)用于生产某一产品时,随着投入的可变资源的每一数量的增加其带来的收益将减少,或说,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随着更多的资源用于某一生产而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更多的产出的增加将以递增的成本为代价。

萨缪尔森:

“收益递减规律断言:

在某一点以后,当我们把相当数量的可变投入(如劳动)加到不变投入(如土地)上的时候,增加的产出将会下降。

这一规律其实是一个比例问题:

可以和可变投入量发生作用的不变投入量越来越少。

萨缪尔森:

“生产可能性边缘服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

为了得到一种物品相等的增加量,你必须牺牲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多。

这一点可以由向外鼓出的生产可能性边缘所表示。

萨缪尔森《经济学》对机会成本递增的证明很清楚,p59

四、经济增长

生产可能性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就被称为经济增长。

因其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大的程度,即经济增长的高低取决于把多少资源用于资本品生产和技术开发,把多少资源用于消费品生产。

五、贸易利益

个人能力的差异意味着个人在生产各种产品与劳务时机会成本的差异。

例如:

张三擅长捕鱼,也就是说他捕鱼的效率比较高。

同时他也能够种小麦,但并不擅长,即做此事的效率比较低。

如果他放弃捕鱼的机会去做他不太擅长的工作(种小麦),就会导致他种小麦的机会成本很高。

而相反则比较低。

这种差异就产生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

克鲁索和乔伊的故事见书p63。

即使克鲁索的在两种产品上的生产率都提高了一倍,从而具有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其生产的机会成本仍不改变。

乔伊仍在布料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是专业化生产仍能提供更大的总产出,并通过贸易是两人都获利。

使专业化与贸易给双方都带来利益的不是绝对优势而使用机会成本表示的相对优势。

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通过专业化分工生产和贸易使原有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大的总产出,并使贸易双方都获利。

六、现实中的交换

经济上的交换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施的。

最重要的规则包括:

1、私有产权,2、货币制度。

产权(propertyrights)是一种决定财产所有、使用和支配的社会制度。

在私有制基础上将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换。

货币交换是一种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交换制度。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

需求(Demand)总是同时涉及两个变量:

1、商品的价格。

2、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需求与欲望(want)不同,欲望可以是无限的,但受资源稀缺性的限制,欲望总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

所以,需求受购买力的限制。

影响需求的因素通常包括:

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收入;3、商品价格;4、其他商品的价格;5、预期的该商品及其他商品的价格。

需求量与影响需求的因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所以需求量可以表达为偏好、收入、价格等因素的函数。

数学语言来表述:

Q=f(Pref,I,P,……)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仅受价格影响,上述函数可简化为:

Q=fd(P)*参见课本74页需求函数公式。

1)q=a-bP其中a表示价格为0时的需求量。

需求函数为线性。

2)q=aP-a需求函数为非线性。

需求规律:

通常情况下,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与价格是负相关。

如汽车、照相机、房屋、电影票等商品的价格下降,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相反这些商品的涨价,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下降。

因此:

需求函数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或直线(参见课本74页图4-1)。

即,fd’(P)<0,或

<0,需求量对于价格的一阶导数小于零[或表述为,价格的变化(微变量)引起需求量(微变量,即斜率)呈反方向变化]。

也就是说,需求函数的斜率为负。

从另一角度看,需求函数和曲线表明:

人们为购买最后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可利用课本需求曲线说明)

其他影响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格,还取决于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相关商品分量类:

替代品和互补品。

替代品是可以替代另一种商品的商品。

如乘汽车是乘火车的替代品,当乘汽车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乘火车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互补品是与另一种商品结合起来使用的商品。

如照相机与胶卷,照相机的价格上涨,人们就会减少对照相机的购买,于是对胶卷的需求就会减少,反之则相反。

其他如收入、预期、偏好等因素同样会以某种形式影响需求量。

(皆以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收入的增加,无疑会使对不变价格下的商品的购买力增加,需求通常会因此而增加。

如果人能预期到未来的价格变化,就会对当前的需求量做出反应。

偏好通常不容易改变,但有时也会改变,如人们对整容越来越有兴趣,就会导致对整容服务的需求增加。

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那么,就会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价格的上涨或下降影响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见课本图4-1p74。

需求曲线的变动:

如果某种商品自身价格未变,但影响消费者购买计划的其他因素改变,就会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动。

如收入的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某商品在原有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发生变化。

见课本p78图4-2。

二、供给(Supply)

供给量是厂商在某一时期,某种价格水平时,愿意出售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就越多。

供给规律可表述为: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

由于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供给量即为价格的函数。

表述为:

Q=fs(P)*参见课本p81页供给函数公式。

1)q=-c+dP线性,其中当P=0时,q=-c不可能。

函数的经济意义在于:

只有当P高于

时,即,q=-c+d×

>0,厂商才能提供产量。

2)q=λPβ非线性

由于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即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因此,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供给量对于价格的一阶导数(即斜率)大于零。

数学表述:

fs’(P)>0或

>0

供给函数的一阶导数同时表达了价格的微变量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微变量(即斜率)。

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如果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就会引起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价格的上涨或下降影响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见课本81页图4-4。

供给曲线的变动:

如商品自身价格未变,但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见课本85页图4-6。

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的价格、未来的预期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技术变化等。

如要素价格降低(成本降低),将导致厂商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供给更多的商品,供给曲线向外移,反之则相反;技术进步(导致成本下降),也会导致供给出现同样的变动;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该商品供给状况的变动,如小麦价格不变而棉花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小麦生产,增加棉花生产,这样,在小麦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小麦的供给减少了(供给曲线向内移)。

三、价格

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差异决定着价格向两个方向变动。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相反。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则相反。

但自由市场会通过不断的调节使供给量与需求量最终趋于相等。

(当需求过剩时,价格就会上涨,这时增加供给对厂商更有利,增加供给的结果可能导致供给超过需求,于是价格又会重新下降。

经过反复的调节,最终会使供给和需求达到相等的状态。

)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就是在均衡价格时的销售量和购买量。

供、需均衡的图标表达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见课本86页图4-7)。

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均衡的或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的价格和数量。

这一均衡的实现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

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上能够使价格得以变化并一直达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即供求相等)。

在这一点上,即不存在短缺现象,也不存在供给过剩现象,因此也就不存在使价格进一步变化的压力。

*均衡价格和数量即为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联立方程的解。

四、供、求变动和均衡变化的分析

1)需求变动:

当供给状态不变时,由于收入、偏好、替代或互补品等因素的改变,导致需求状态改变(即在同一价格下,需求的数量发生增加或加少的变化),需求曲线发生相应移动。

移动后的需求曲线与原有的供给曲线建立新的均衡点,从而确立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图表表述见课本90页图4-8。

对于这种变动可作出如下预测:

其他条件不变时,当需求增加时(即需求曲线向外移),价格上升,数量增加(在更高的价格上,需求的数量更多);当需求减少时(即需求曲线向内移),价格下降,数量减少(在更低的价格上,需求的数量更少)。

在整个过程中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即供给状况未发生改变。

2)供给变动

当需求状况不变时,由于技术条件、要素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将发生供给状况的改变(即在同一价格下,供给的数量发生增加或加少的变化),供给曲线发生相应移动。

移动后的供给曲线与原有的需求曲线建立新的均衡点,从而确立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图表表述见课本92页图4-9。

对于这种变动可作出如下预测:

其他条件不变时,当供给增加时(即供给曲线向外移),价格下降,数量增加(在更低的价格上,愿意供给的更多);当供给减少时(即供给曲线向内移),价格上升,数量减少(在更高的价格上,愿意供给的更少)。

在整个过程中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即需求状况未发生改变。

3)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

在绝大多数市场上,需求和供给曲线时刻都在变动: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随着经济增长的状况而变化(增加或减少);对一些商品的需求也会随季节或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而变化,甚至偏好的变化也会影响需求发生改变。

同样,工资、资本成本、要素价格的变化也会使供给状况发生改变。

图表表述见课本93页图4-10。

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幅度及其曲线的形状(供给、需求曲线变动幅度的大小将决定新的均衡点的位置,即幅度不同,新的均衡点也将不同)。

要预测这类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必须通过定量分析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和其他变量的依赖程度。

例1(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

以上大学为例,由于实验室与图书馆设施成本的增加,以及教师薪水的提高,使大学学费上涨,即教育供给曲线内移。

同时,由于高中毕业生日益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对上大学的需求也在增加,即对教育的需求曲线外移。

结果,尽管大学费用上涨,上大学的学生数仍比原来增加(增加的程度依赖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相对变动幅度)。

指导阅读课本94-96页的3个例子。

第二节弹性理论

一、弹性

我们已经知道价格的变动将引起需求或供给发生相应的变动,本节的内容将研究的是,价格变动的幅度与需求或供给变动幅度的关系。

涉及价格一定量的变动,会引起供给和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变动的问题就是弹性问题。

弹性是对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敏感性的一种度量。

它将告诉我们,一个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将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

二、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demand)又称需求弹性。

它衡量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

Ed=

=

×

因为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所以,需求弹性为负数,即Ed<0。

但在讨论时,常取Ed的绝对值。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需求弹性,以课本101页图5-2的例子为例:

当价格上升时(价格原点为9.5,数量原点为41),∣Ed∣=

×

=

×

当价格下降时(价格原点为10.5,数量原点为39),∣Ed∣=

×

=

×

当价格和数量的各自变动幅度同一时,由于变动方向不同,按以上公式计算所的弹性值却不同。

也就是说,虽然价格变动的绝对值与由此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相同,只是由于计算的基础或出发点不同(即,P和Q取哪个值),计算出的弹性系数就会不同。

这样的计算方法显然不合理!

合理的计算方法为:

以价格和数量变动前后的算术平均值来代替(数值变动前后的平均数),即,Q=

,P=

,这样,弹性系数就不会不同了。

计算公式为:

∣Ed∣=

×

由于这样计算的弹性系数代表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故又称弧弹性系数。

2)点弹性的计算:

由以上公式可计算出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系数,或说,根据弧弹性可计算曲线上任何一点的点弹性。

而当ΔP为趋近于零的微变量时,

即为Q对P的导数,即

=

,(这时的弧弹性就已变成了点弹性)

那么,∣Ed∣=

×

=

×

,由于ΔP、ΔQ为微变量,即变动幅度趋近于0,故可认为P1=P2,Q1=Q2。

其中

即为需求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的斜率。

而当需求曲线为直线时,其斜率为常数(任意点的斜率都相同),即

为常数。

于是,Ed由

决定。

因为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

均不同,所以每一点上的Ed也不同。

或说,不同的价格上,会有不同的弹性系数。

*根据102页图5-3的有关证明可知E=ef/of。

在同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上,价格越低,弹性越小。

这实际上意味着,价格很低的商品(或价格低到一定程度的商品)当其价格变动时,不会对需求量造成多大的影响。

*当需求曲线为非线性时,即为正双曲线时,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均相同。

可证:

需求函数为Q=AP-a,A和a为常数

=-AaP-a-1

将上式代入Ed=

×

,得

Ed=-AaP-a-1×

=-AaP-a-1×

=-a

当a=1时,Ed=1。

3)需求弹性分类

0<∣Ed∣<∞

因Ed=

=

×

,故,

当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Ed<1,此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如价格降低10%,引起的需求量只增加5%;

当需求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Ed=1,此时需求的弹性为单位弹性。

如价格降低10%,引起的需求量也增加10%;

当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Ed>1,此时的需求是富于弹性的。

如价格上升10%,引起需求量减少25%。

*当弹性为单位弹性时,即∣Ed∣=1,需求函数为正双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均相等。

两种极端情况:

当弹性为无限时,需求为完全弹性,即弹性无穷大,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

说明价格上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需求上的巨大变化,需求立即无限增加或立即变为零。

105页图5-4(b)。

当弹性为零时,需求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说明价格无论如何变化,需求数量都不变。

105页图5-4(a)

三、需求弹性的运用

1)需求的大小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

物品的替代性:

有替代品的商品需求弹性大,无替代品的商品需求弹性小。

通常替代性越大的物品之间,需求弹性越大。

这是因为一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上升),由于这种商品拥有很好的替代品,消费者就很容易放弃消费者中商品而去消费它的替代品(或相反),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如减少)就会比价格变动的幅度大得多。

用于商品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其他条件不变,用于某商品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越高,则弹性越大。

反之,亦反。

这是因为某商品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越高,当它的价格变动时,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也就越大。

如购买高档数码相机时,其价格的变动会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很大。

当原价8000元的相机降价1000时,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去购买,相反则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放弃购买计划。

相反,某商品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越低,当它的价格变动时,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也就越小。

如购买口香糖,其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很小,人们不会因它的价格的较大变动就改变消费选择,即使价格上涨1倍,人们很可能仍照常消费,下降1倍人们也未必多吃。

时间:

需求弹性还取决于价格变动后持续的时间长短。

这就要涉及短期需求曲线和长期需求曲线。

短期需求曲线表示价格变动时的最初反应。

长期需求曲线表示需求对于价格变动在长期内的反应。

对于许多商品来说,长期的需求比短期的需求更有价格弹性。

如当咖啡价格快速上涨时,其需求量只会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慢慢改变而逐渐下降,因此在短期内缺乏弹性,长期才富有弹性。

而对于另一些商品来说,短期需求比长期需求更富有弹性。

这类商品往往是耐用品,如汽车、冰箱、生产设备等。

如汽车的需求,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短期内需求量的急剧下降,因此短期的需求曲线富于弹性,但长期内由于人们仍必须购买新车,长期的需求量变化不会很大。

因此短期内富于弹性,而长期内缺乏弹性。

富于弹性的需求曲线会更平坦,缺乏弹性的会更陡直。

2)弹性的意义

弹性理论可以使我们预知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收入或开支的变化。

厂商的收入(I)=消费者支出(S)=PQ,因为最终供给会与需求达到均衡。

当E=1时,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正好等于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单位弹性,

=

),新总收入或新支出不变(即P’Q’=PQ)。

当E>1时,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富于弹性,

>

),如果价格降低,新总收入或新总支出将大于原有总收入或总支出(即P’Q’>PQ);如价格上升,新总收入或新总支出将小于原有总收入或总支出(即P’Q’

当E<1时,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缺乏弹性,

<

),如果价格降低,新总收入或新总支出将小于原有总收入或总支出(即P’Q’PQ)。

了解需求弹性对消费者或厂商的决策很有帮助。

如生产彩色铅笔的厂商知道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使其价格大幅上涨,人们也会照常购买,那么厂商将价格提高1倍,很可能就会带来成倍的收入。

四、其他需求弹性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还有收入和相关物品的价格。

1)需求的收入弹性

当价格不变时,收入的变化会影响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的收入弹性=

,即,EY=

=

×

价格不变时,收入的提高(或降低)一般会引起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因而EY>0,此类商品为正常商品。

在这类商品中,EY>1(富于弹性)的通常是奢侈品(即,对它的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如娱乐用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