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995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6.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章的教学重点: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本章的教学难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

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能起什么作用?

等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socialbeing)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把地理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甚至认为自然条件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土壤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十分密切,就土壤因素而言,“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勤劳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则会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懒惰和贪生怕死”。

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下的政体,而土地贫瘠的国家则往往是数人统治下的政体。

孟德斯鸠,

(2)人口因素: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

而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马尔萨斯,(3)生产方式(Modeofproduction)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2、社会意识(socialideology),

(1)含义: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结构A、从意识的主体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

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人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个体意识包括:

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

群体意识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

群体意识包括:

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等。

2、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

阶级心理、民族心理、行业心理、时代心理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

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

C、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

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

它不具有阶级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越多越反动书中自有黄金屋,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其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其二,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落后于,法国,落后于,英国,社会意识:

先进于,先进于,德国,法国,英国,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B、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线索。

雨果曾经说过:

“历史是什么?

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列夫托尔斯泰说: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一般地说,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大,因为政治法律思想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一定的经济基础;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为深刻,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指导作用。

宗教:

A、组成:

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B、宗教的作用第一、主要社会作用:

麻痹人的进取心和革命意志第二、积极意义:

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productiveforces)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含义: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A、基本(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B、智能性(非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劳动资料:

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动力能源、仓库贮藏、自动控制、信息传输等诸多子系统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B、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C、生产工具制约着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劳动对象的含义及种类,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地下矿藏、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过的原材料,如织布工人用的棉纱、炼钢用的铁等。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ofproduction)的内涵: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包含: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第一,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第二,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一,原始工具,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二,青铜器,奴隶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三,铁器,封建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四,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石器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关系,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

(2)生产力,决定,反作用于,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3)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意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素和环节,因此,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

C、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导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了优越性。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economicbase),

(1)含义: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1)含义: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注: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2、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

(2)上层建筑的外延,政治上层建筑,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3)国家的实质和内容,A、国家的实质: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B、国家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必须及时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3、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形态,含义: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和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2、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对阶级斗争的理解主要把握四点:

1、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

2、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4、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是实现社会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4、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改革的含义: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改革的作用:

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改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2、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3.科技革命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人类面临“全球问题”,(三)正确认识“全球性问题”,1、“全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矛盾2、科学技术应用带来消极后果的原因

(1)观念上的错误。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

二是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区别,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盲目滥用或误用科技成果,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2.唯物史观:

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心史观,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卡莱尔,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米海洛夫斯基,唯物史观,恩格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1、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2、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

现实的、历史的,A、现实的:

指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出于某种社会关系中的人,B、历史的:

指人的本质随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而变化,(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2)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来自于中下层群众,我国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英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美国电学理论家富兰克林、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和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詹姆斯.瓦特,富兰克林,高尔基,北宋毕升,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明末农民起义,1.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孔繁森在阿里,焦裕禄,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

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

包括杰出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

对社会发展起显著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

反动人物:

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

(一)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领导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如何理解“时势造英雄”,

(1)“时势”即时代条件,它为英雄人物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历史舞台,为英雄人物提供了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时势锻炼了英雄人物、时势筛选了英雄人物,时势召唤了英雄人物。

(2)任何英雄人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时势召唤英雄,时势锻炼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势筛选英雄,辨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此命题错误,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2)它片面强调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了人民群众的重大作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4、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5、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如何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作用?

6、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