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95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新课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最新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学科%网

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

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科.网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来源:

学,科,网]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

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

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或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

选修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必修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见图3—1)。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

   选修课程共设9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地理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要求】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现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地理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要求】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8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来源:

学科网]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发展路径,理解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现。

【内容要求】

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3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辖射功能。

2.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2.5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2.9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实地调查等方式,比较、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地理实践力)。

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

【内容标准】

3.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3.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3.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3.7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3.8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

能够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三)选修课程

选修1 天文学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天体观测,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恒星世界,银河系与宇宙。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要求】

1.1在星图、天球仪上认识主要星座,辨认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说出一些星座的地理导向意义。

1.2了解现代天文学工具。

1.3简述太阳系的发现和起源。

1.4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和其他资料,描述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运动特征。

1.5运用图表、软件等资料,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1.6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

1.7绘制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图,说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8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恒星概况,说明其演化过程。

1.9观察并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银河系的外貌和结构,说明其演化过程。

1.10说明“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描述宇宙的基本组分。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选修2 海洋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权益。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感知海洋的浩瀚,认识不同海洋区域的共性和差异性,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对海洋的巨大影响。

【内容要求】

2.1运用图片资料,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

2.2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3说明从近海到大洋海水水文特征以及海水运动形式。

2.4解释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图表说明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热平衡的影响。

2.5说明主要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前景。

2.6举例说明当前海洋资源开发重大技术的应用。

2.7举例说明主要的海洋灾害及其成因,以及相应的减灾举措。

2.8说明海洋污染的形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

2.9结合实例,说明沿海地区的开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10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概念。

2.11结合近些年发生的海洋争端事件,了解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说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教学提示】

选修3 自然灾害与防治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自然灾害的构成要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与危害,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与空间分布,防灾减灾的策略与措施。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的规律,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提高其生存能力。

【内容要求】

3.1说明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2解释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3.3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3.4举例说明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危害。

3.5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6运用图表资料,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比较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城差异。

3.7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3.8结合实例,说明某些自然灾害爆发的先兆及预报方法。

3.9以地震等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3.10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运用。

【教学提示】

选修4环境保护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环境问题与环境过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状况,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道理。

【内容要求】

4.1简要说明地球上碳、氮、氧等元素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2运用资料,说明全球环境的基本问题,以及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

4.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4.4学会水质采样方法及方案设计,学会用简易方法检测水质。

4.5针对某一具体区域,设计水资源保护方案。

4.6结合实例,说明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7解释形成大气污染的基本机理,举例说明大气污染的危害。

4.8结合资料,分析我国重污染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形成机理及治理措施。

4.9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状况。

4.10解释土壤污染的形成机理,说明常见的土壤污染类型。

4.11学会土壤采集方法和方案设计,了解土壤污染的检测方法,以及常见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和技术。

4.1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等,懂得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的重要性。

除课堂讲授外,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鼓励学生走访调研,如调查学校附近农田农药、地膜、化肥的使用,以及垃圾分类情况;采集农田土样,分析土壤污染情况。

采集河流水样,测试水污染状况,提出水资源保护方案。

建议学校配备地图或遥感影像,采集水样、土样的基本设备,以及测试水、土、气样本的试剂、试纸、称量工具等。

选修5 旅游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旅游资源及其空间分布,旅游产业活动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保护。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发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意识,学会欣赏区域环境差异带来的美感,成为尊崇自然、尊重文化的人。

【内容要求】

5.1描述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内涵。

5.2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

5.3区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和方式。

5.4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5.5结合实例,分析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关系。

5.6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

5.7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8结合实例,设计旅游出行的时间、线路以及景区内部线路。

5.9举例说明自然地理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对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提示】

选修6 城乡规划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城镇和乡村,城镇化,城乡布局和规划。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观念,以及在城乡规划中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意识。

【内容要求】

6.1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

6.2举例说明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6.3结合实例,分析城镇与乡村的空间形态和景观特色。

6.4运用资料,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6.5举例说明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6.6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对城市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6.7运用资料,说明城乡规划的主要作用和重要意义,了解城乡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

6.8结合实例,说明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布局原理。

[来源:

Z.xx.k.Com]

6.9结合实例,评价居住小区的区位与环境特点。

6.10运用资料,说明保护传统文化和特色景观应采取的对策。

【教学提示】

选修7 政治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国家领土观念,综合国力,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从国家领土观念、综合国力、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等方面,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地理的基本问题和背景,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认识我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主要问题和北京,懂得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重要性。

【内容要求】

7.1解释国家领土的概念,从领土的角度说明国家的基本特征。

7.2说明我国国家版图的空间构成,认识国家版图统一、完整的重要意义。

7.3结合首都选址实例,说明首都的职能与影响。

7.4结合实例,了解边界纠纷与解决途径。

7.5解释综合国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7.6结合实例,说明分析综合国力的方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7.7描述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及世界政治多极化形势,认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7.8结合实例和热点地区,说明国际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7.9结合实例,说明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变化。

7.10结合实例,说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跨国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提示】

选修8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数字化生存。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字化生存技能,在生活或工作中学会用电子地图、遥感、定位系统等解决问题,并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理问题。

【内容要求】

8.1描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8.2解释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概念,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8.3了解数字地图的概念,说出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名称和基本特点。

8.4解释地图数字化的过程,学会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表。

8.5学会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进行简单的条件查询,分析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

8.6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人口、资源分布等相关专题地图。

8.7解释遥感的基本原理,并结合遥感图像说明遥感的基本类型。

8.8说明遥感图像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判读某地的遥感图像。

8.9解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说出主要的卫星导航系统。

8.10学会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路径查询等操作。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上机操作。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全球定位系统手持机的使用、遥感图像判读,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建议学校配备基本的软硬件设备,购买或收集相关数据、遥感图像、全球定位系统设备等。

选修9 地理野外实习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考察工具的应用,野外观察、发现与欣赏,野外地理信息获取与样品采集,考察报告撰写与交流。

本模块旨在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学生使用各种工其获取野外地理信息,观察、发现、提出并获取证据,分析论证地理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欣赏大自然的情趣。

【内容要求】

9.1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和提取地理信息,设计野外实习方案,了解野外生存常识。

9.2运用地理工具在野外进行定向、定位并获取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