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059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3、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

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学习活动的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5、小学数学课程的10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6、小学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涉及到哪四个领域

8、小学(一二学段)数学中涉及到四个领域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2)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

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

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3)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

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

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

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4)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六大目标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五、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六、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0、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五)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1、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例如,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内容值得关注。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1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前言,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13、阐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意义

《纲要》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14、新课程的教学观是怎样的

对于教学观,《纲要》中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5、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1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和欲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7、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对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

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工具。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18、什么是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19、什么是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20、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21、什么是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22、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四部分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要点: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意哪些问题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 

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7.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要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应该把那四个方面有机结合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

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1)。

(三)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

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

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四)教师的“组织者”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五)教师的“引导者”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

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

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例32,例52)。

(七)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哪些作用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八)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

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九)举例说明如何帮助学生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

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