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090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准备课学案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思维导图·成一统]

[基础速练·固根基]

1.填写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画出(用文字和箭头)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2.连线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3.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麦芽糖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氨基酸 ⑧抗体 ⑨载体

⑩消化酶 ⑪神经递质 ⑫淋巴因子

以上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②③⑤⑦⑧⑪⑫。

(填序号)

4.判断有关内环境叙述的正误

(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2)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3)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

(4)与血浆和淋巴相比较,组织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5)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6)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题组练透·过考点]

题组一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2018·厦门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解析:

选A 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O2、CO2、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神经递质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与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

选C 由表中信息可以判断,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因为②的蛋白质含量比③多,而血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所以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归纳拓展]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题组二 内环境的三种组成成分及相互转化

3.(2014·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

选A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

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液。

 

4.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②、⑥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解析:

选D 据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

逐项分析如下:

当②、⑥受阻时,组织液中液体不能进入血浆和淋巴,积聚过多引起组织水肿。

组织液可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但淋巴可进入血浆,故淋巴细胞可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

O2由红细胞运输,当丁表示红细胞时,O2浓度丁比甲中的高。

[归纳拓展] 巧用单、双箭头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在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中:

用单方向箭头线表示的有

用双方向箭头线表示的有

(2)结论: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思维导图·成一统]

[基础速练·固根基]

1.判断关于内环境稳态说法的正误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2)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能引起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4)健康人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一定健康(×)

(5)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填写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图

右图是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图,A、B是相应调节系统,a、b、c是有关信息分子。

请推断以下具体内容:

A为免疫系统;

B为内分泌系统;

a为淋巴因子(其靶细胞为B细胞);

b为神经递质,其作用部位是突触后膜;

c为激素,它必须经由体液运输。

3.连线稳态失调的类型及结果

[师说考点·解疑难]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

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2.人体pH稳态的维持

(1)稳态维持的原因: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

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调引起的疾病

(1)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的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④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

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研透考情·备高考]

考向一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

1.(2015·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选A 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

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

由于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

2.(2018·广州模拟)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解析:

选D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而坎农认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

[归纳拓展] 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四类“信息分子”归纳

调节方式

信息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体液调节

激素

内分泌腺细胞

靶细胞

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考向二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3.(2014·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选D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

4.(2018·佳木斯模拟)下列实例中属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的是(  )

A.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细胞内温度、pH的影响

B.细胞代谢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必须保持各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

C.氧气为有氧呼吸的原料,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必须维持绝对稳定

D.虽然CO2为细胞代谢终产物,但在组织液中含量也要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

选D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内温度、pH的大小不属于内环境的条件;细胞代谢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应维持相对稳定,而非绝对稳定;组织液中CO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利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属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向三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分析

5.(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解析:

选D 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腹泻可引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

[归纳拓展] 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分析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及5项原因,如图所示:

[课堂练真题—明高考规律]

1.(2017·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

选C 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A、D项所述现象不会发生;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会导致血浆量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NaCl排出体外,C项能够发生,而B项不会发生。

2.(2015·海南高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解析:

选D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如能分泌促胰液素;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会改变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胞吐方式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3.(2015·江苏高考)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D.O2浓度

解析:

选B 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K+浓度低于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O2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大小相同。

4.(2015·海南高考)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解析:

选C 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体液,有运输激素的作用;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和淋巴中都有免疫细胞;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5.(2017·全国卷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

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的浓度变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2015·海南高考)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

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0.9%的NaCl溶液是成熟红细胞的等渗溶液,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形态不会改变。

(2)Na+可与HCO

、HPO

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兴奋。

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答案

(1)不会 

(2)HCO

、HPO

 7.35~7.45 (3)内流 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课下练模拟—试自身能力]

一、选择题

1.(2018·沈阳模拟)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B.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需通过内环境才能进行

C.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正常人体内环境的pH为7.35~7.45

解析:

选B 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媒介;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血浆pH为7.35~7.45。

2.(2017·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对于不能进食的病人,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临床上为患者输液时所用的通常是5%的葡萄糖溶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会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减少

B.会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减少

C.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人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

D.会导致进入血浆的CO2增多,血浆pH明显下降

解析:

选C 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含量增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相对增加;在胰岛素的作用下,注射的葡萄糖被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降低,其轴突末梢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人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因此临床上通常用5%的葡萄糖溶液为患者输液;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使pH维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下降。

3.(2018·银川育才中学月考)人体的组织细胞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下列选项所述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神经递质、胰岛素

B.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酶、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

C.营养物质类,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D.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解析:

选B 神经递质、胰岛素都由相应细胞产生进入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呼吸酶、载体蛋白、血红蛋白属于胞内蛋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进入细胞外液,通过血浆运输,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4.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就是内环境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较多的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

C.体内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稳定不变

解析:

选B 体液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总称,而内环境仅由细胞外液组成;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所以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等物质;体内细胞依赖于内环境,同时自身的代谢产物也要分泌到内环境,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2018·开封一模)下列哪项叙述最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

A.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B.维持体液的pH相对稳定

C.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相对平衡

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选D 内环境的稳态主要包括:

①血糖和氧的含量正常——保证机体能量供应;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④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

由此可推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②的量减少

B.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C.③内若产生乳酸,则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

D.若组织细胞为肌肉细胞,b为葡萄糖,则饥饿时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解析:

选B 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

血浆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组织液的量增多。

血浆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可保持内环境稳态,故③内产生乳酸不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

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7.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选D 毛细血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均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组织液增多,以上情况均可引起组织水肿。

8.(2018·合肥模拟)下面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析:

选D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内环境稳态主要表现在:

体温、血浆pH、血浆渗透压和血糖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所以丙、丁可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9.(2018·齐鲁名校调研)关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

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

解析:

选B 依据图示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不经过b液运输。

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被组织细胞利用,浓度下降,同时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弥散到血浆中,血浆中CO2浓度升高。

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能力相对增强,造成a液增多。

10.

(2017·山东师大附中期末)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ab段上升是因为只进行无氧呼吸

C.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CO

反应

解析:

选C 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bc段下降的原因:

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血浆中NaHCO3与ab段产生的乳酸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降低。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