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09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docx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

【第一讲】: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这一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功能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功能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些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之路。

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还要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讲授新课】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社会保障,就是在社会成员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者其收入无法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由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生活保证。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要点:

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二、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对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十分重要,市场经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就元法正常运行。

1.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克服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给劳动者带来的各种风险。

⒉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市场竞争经济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

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会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产生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甚至发生社会动荡。

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给予物质帮助,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

-

3、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给劳动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4、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应逐步建立和完善。

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效率高的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风险大的经济,风险造成的社会震荡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和干扰因素.所以,社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机制来缓解、排除这种阻力和干扰,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稳定机制,是作为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应运而生的。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从德国创立社会保障制度到现在,仅仅100多年时间,社会保障的内容已由初创时期的几个保障项目,发展为目前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已发展到160多个,纵观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和巩固时期。

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对贫困者给予救济,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

当有人受到饥寒或疾病的威胁时,其他人会给予衣食等方面的帮助。

这种互助互济行为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和生存的条件。

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当时的英国还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英国政府认为,将劳动者束缚于其所属的教区较之使其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更有益于其本人和社会。

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有:

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其主要主要原则是:

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

2、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9世纪80年代,当时执政的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

在20世纪初,德国、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普遍实行了社会保险制度,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已经确立。

20世纪30年代,美国也开始实行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到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形成了由国家财政出资济贫和由受益人缴费的互助和自保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第一、属性不同。

第二、作用和对象不同。

第三、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不同。

第四、管理体制不同。

第五、保障水平不同。

第六、立法范畴不同。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虽然存在上述区别,但是商业保险对遭遇风险损失的投保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具有安定社会的作用.商业保险中的人身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各司其职。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社会保障制度蓬勃发展的时期。

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先后通过了《国民保障法》、《国民健康法》等一系列法案.随着这些法案的实施,英国宣布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随之,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四国放弃了社会保险和社会扶助方式,实行普遍年金制度,建成了“福利国家”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社会保障相比,战后的社会保障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战前,社会保障项目不齐全并带有应急的特色,战后则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2)战前,把维持生活、就业、义务教育视为生存权利的最低的极限,战后,公民权利的范围扩大到享受现代文明福利生活的权利。

(3)战前,社会保障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为基本内容,战后则进一步发展到社会全体成员享有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食物营养、居住条件、健康状况、教育保障等。

第三阶段,70年代以后,社会保障制度转入调整改革时期.经过50、60年代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弊端。

最令各国政府头痛的问题,是社会保障资金入不敷出。

例如,一向以“福利国家”自诩的英国,害了“英国病”;被誉为“福利国家橱窗”的瑞典,也患上了“瑞典病”,并且成了连续执政数十年的瑞典社会民主党两度下台的重要原因;连美国这样富有的福利国家,也不得不为是否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展开激烈的争论。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国家不得不对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改革.调整改革的思路有两种:

一是开源节流,即一方面通过开征社会保障收入所得税、提高投保费率、增加社会保险费收入、对某些福利项目开始收费等措施,来增加社会保障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削减备项福利性补助、减少社会福利项目、变免费医疗为适当收费的医疗服务、实行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标准仅随物价变动而不随工资变动的新措施等,来减少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

另一种思路是实行社会保障私有化.有人主张国家应大大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不再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议把国有化企业再私有化,把已经社会化了的社会保障制度再私有化,以便发挥个人和私营组织的积极性,最终消除“普遍福利”的种种弊端。

课程小结:

1.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人的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等等;这些风险集中到社会上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因此可能发生动荡和冲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风险、遭受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化解作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到今天,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缺少的支柱.

2.社会保障最初的萌芽形态是社会救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进人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全面发展阶段,但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成熟过度”而弊端丛生,必须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网?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参考书: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岳颂东著.呼唤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第二讲】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同学们交接世界现存基本社保模式,把握社会保障的功能,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现在在世界上基本形成了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也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保险标准,并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保险缴费多少和个人收人情况相联系;社会保险缴费中只记录个人缴费情况,不建立以给付为目的的个人账户,社会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间调剂使用,充分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长期项目以代际转移方式运行,即长期项目当期所需资金主要由在职职工和雇主分摊缴纳保险费。

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这种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为题发表,提出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瑞典自1948年开始,也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

按照普遍性和统一性的原则,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并由国家承担多种风险.保障内容除生育、疾病、伤残、失业、养老外,还有儿童、遗属、单亲家庭、住房、教育和培训津贴.除现金津贴外,还提供医疗、护理等项服务.这种全民性保险和广泛而优厚的补贴制度,使瑞典获得了“福利国家橱窗”之称。

其他西欧国家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战后60年代中期,也都经过多次补充修订,扩大了保障范围,增加了项目,提高了待遇,争相以“福利国家”自诩。

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社会保险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偏高,如退休金一般在原工资的70‰以上;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劳动贡献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原苏联的社会保障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保障制度都采取这一模式.

四、“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这是一种个人缴纳保险费的社会保险制度,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

这种制度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记人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

会员所享受的待遇,只在其账户的公积金额以内支付。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养老储蓄制度。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成综合性的包括养老、住房、医疗在内的制度.会员除在达到退休年龄时才能领取养老金之外,退休前,还可在特准范围内用于购买住房,支付医疗、教育费用等。

第四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几种不同的保障形式组成,他们在保障对象、保障目标、资金来源和筹集方式、支付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不同的保障形式各司其职,共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一)社会保险

所谓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人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强制性。

(2)互济性。

(3)储备性。

(4)补偿性。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老年社会保险

2.疾病社会保险

3.失业保险

4.工伤社会保险

5.生育社会保险

6.残障社会保险

7.死亡社会保险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把疾病保险一分为二:

疾病保险,给予病假工资;医疗保险,给予医疗费补贴。

把“工伤”和“残障”两项合并,称为“身体伤害和残废保险”。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人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2、社会救济的对象

社会救济的对象大体包括:

(1)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占主要是孤儿、孤寡老人、领社会保险津贴但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

(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人,但意外灾害降临,遭受沉重的财产甚至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

(3)有收人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国民和家庭。

社会救济对象,还可按具体的人口群体划分为:

儿童救济(确切地说,是未成年人救济);老人救济;残疾人救济;失业者救济;病人救济;患难者救济;不幸者救济等.

3、社会救济的内容

社会救济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1)贫困救济

救济对象主要是城乡突遭疾病、死亡以及因企业破产倒闭而影响基本生活的困难户,包括农村一些因季节性缺粮而断炊的人员。

(2)灾害救济

灾害救济是指对因为受到洪水、地震、火灾、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失去生活保障人员的救济,也包括对遭受战争之音的地区和人民的救助.

救灾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1)紧急救济行为

(2)灾害预防

(3)灾害预警服务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内涵和外延不甚确定,人们常常从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社会福利这个概念。

1、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有以下四种含义:

(1)公共福利事业

(2)特别的、专门性的福利事业

(3)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

(4)上述三种内容的综合

2.社会福利的内容

(1)未成年人福利

(2)老人福利

(3)残疾人福利

(4)劳动者福利

3、社会福利的形式

不论社会福利的内容有多少,一般都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货币形式

(2)劳务形式

(3)实物形式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立法,对现役军人、为国为公牺牲的烈士和他们的亲属给予优待和抚恤,这也是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十分明确地把“优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设置专门机构负责保障伤残军人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的工作.社会优抚按其特点来说,既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又有社会福利的性质,还包含社会救济的成分,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的社会保障.

此外,一些国家还把社会互助保险、个人储蓄积累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归人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积累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和发展的目标.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

2.保障功能

3.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4.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1、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2.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晌

社会保障制度的收人再分配功能从几个方面实现:

(1)对劳动者个人不同时期的收人再分配

(2)对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再分配

4社会保障制度对积累与消费的影响

第四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虽数次提出创办劳工保险,并公布过一些有关的法令,如《暂行工厂通则》(后改为《工厂条例》)和《监察工厂条例》等,但由于军阀割据、政局不稳、政令不畅,各地均未认真执行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政权后,立即着手制定劳动法规.1932年,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第一个《劳动法》,对职工医疗、老、残、死亡、失业等保险福利事宜做了规定。

1933年10月15日重新修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1948年12月27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想法并吸取了前苏联的经验,在东北解放区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于1949年7月1日扩大到东北区所有公营企业。

二、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建立和发展

1.企业职工劳动保险

建国后,政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正式颁布了适用于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及年老后获得必要物质帮助的办法,同时规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一定的保险待遇。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我国在建国初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和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是分开的,单独制定政策,单独管理。

3、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4、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到50年代末我国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

成就显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84年,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6年,建立了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94、1996和1998年分别开始实施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

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

目前,中国的城镇企业职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民实行不同的老年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灾害救济制度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制度

社会保障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1. 现行社会保障基金支付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财政拨款增加,但企业负担没有减轻。

3.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非公平性与非法制化现象。

 

课程小结

1.当前世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按资金筹集和费用分担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投保资助”型、“国家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储蓄保险”型.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单位(企业、事业等)和个人三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即三者在资金供给和费用分担方面的责任不同.一个国家采取哪种模式,应该根据本国国情而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据此建立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和后来建立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发以来,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术语

 

市场经济market-directedeconomy

风险risk

商业保险commercialinsurance

社会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system

社会救济socialsuccour

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

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

济贫法PoorLaw

商业保险cornrnercia1insurance

 

讨论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表现在那里?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特点?

 

主要参考书

1屈祖荫.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概况.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

2田家官.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

“社会安全网”。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3陈良瑾主编.社会保障教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三讲】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理论基础

教学教学目的:

福利经济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福利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其它有关经济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福利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

6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福利经济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一章我们将评介旧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介绍其它有关经济理论。

.

【讲授新课】

第一节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福利经济学的定义

本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发展之一,是当代西方福利经济学说的形成。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界的意见也不一致。

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福利经济学是从社会经济福利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的经济理论,它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活动主要是私人企业的经济活动同社会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研究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标准和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所需要的条件,研究为克服市场经济制度的缺点、谋求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所应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福利经济学实质上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福利经济学的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福利经济学主要包括两个分支,或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以庇古为代表的所谓旧福利经济学和以帕累托最优化原理为理论基础的所谓新福利经济学。

广义福利经济学的内容除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以外,还包括西方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即西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本章拟从狭义的角度对西方福利经济学加以评述。

二、福利经济学发展的过程

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西方福利经济学、旧西方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三个阶段:

早期西方福利经济学是指庇古以前的西方福利经济学。

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亚当·斯密到“边际革命”为第一阶段,从“边际革命”到马歇尔经济学的形成为第二阶段。

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是庇古。

庇古以马歇尔等人的一般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相对于他以后的福利经济学来说,被称之为“旧福利经济学”。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