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109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

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涵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

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

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惊、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

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

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

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

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

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

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

“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

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

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

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

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

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

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

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

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生活的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诗意是优美的,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

这些特点符合部分读者的阅读能力。

C.“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那是别人的诗意,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

D.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从诗人、读者两个角度开始谈论“诗意”问题,并重点在诗人创作方面阐述。

B.文章从人们认为的“诗意”展开论述,从而阐释了所认为的“诗意”的具体内涵。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体现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D.文章引古论今论述“诗意”,从而阐述生活与诗意的关系,论据典型而语言概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心灵感应,你就会发现诗意就在眼前。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他们漠视了生活的真实。

D.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

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③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

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

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

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

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

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

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

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

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

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

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

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

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

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

你知道。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第二人称展开陈述,显得亲切、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B.文章结尾“新的语言”是指对生命新的诠释,对生态文化新的认识和感知。

C.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华丽典雅使文章摇曳多姿。

D.结尾“你知道”三字简短有力,意味深长;强调了人与自然需要和谐而共存。

5.怎样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的深刻含义?

(5分)

6.简要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关于”生命”的思考。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年4月25日)

7.(填涂答题卡第5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B.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C.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D.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填涂答题卡第6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1.(填涂答题卡第7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称其表德之字。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

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的考试。

C.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用以纪年。

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苏轼游赤壁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D.黜,指官职的贬退。

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12.(填涂答题卡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他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

皇上下诏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表彰裴度。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3.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3分)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文以志。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4分)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

戍楼上更鼓声断,人却步履匆匆,还在赶路;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颔联写客观实景:

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

C.颈联:

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E.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15.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用劣马来设喻,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

(2)《师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了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

(苏轼在《赤壁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关键是要激浊扬清,最大限度地弘扬政治正能量,削减政治负能量,以高效的手段净化政治环境。

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④虽然已经使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⑤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杳如黄鹤,唯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

⑥曹文轩的《前方》叙述与议论水乳交融,像“血沃之地将真正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等句子,富含感染力,耐人寻味。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8.(填涂答题卡第10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虽然伐木工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的树木砍光了,但是瓦尔登湖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过的湖水。

B.美洲有一种成群生长的巨杉,能长到百米之高,屹立几百年,虽然它的根只扎在浅土层,可是任何强风也吹不倒。

C.人的思乡之情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时又无时无刻惦记着家园。

D.风和日暖的午后,若肯上东郊去走走,你不但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而且还不会感到岁时的萧杀。

19.(填涂答题卡第11题)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序号是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

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情景

②“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翌日早晨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0.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我们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

①,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

不是吗?

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

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③。

21.下面是北京四合院的缩略图。

请参照本图向外国朋友介绍四合院以及你对保留或拆除四合院的看法。

(5分)(100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的道路是坎坷的,也是平坦的;成长的色彩是单调的,也是多彩的;成长的不仅有身体,更有思想……成长中,你一定有很多的故事、情感与感悟等与大家分享。

请以“成长中的二三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文体为记叙文;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写成诗歌。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有误,原文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

2.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有误)第一段重点论述什么是诗意,②③两段重点说明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

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作者认为,当代诗人应该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真实事物,产生心灵感应(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3.D(在作者看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但需要你去“发现”、去“抓住”、去“说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C(“华丽典雅”错误,本文语言清新隽永)

5.从大地、植物、动物的角度看人,人也只是一种生命的特殊形态,这句话表达出作者的生命观:

人与万物是同样的生命,是平等的。

(5分)

6.①人对动物的一点关爱,动物用凝视表达感激;②因动物的凝视,自然让人感到更温暖;③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④人也只是一种生命的特殊形态;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每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