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11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docx

广西柳州中考语文卷精解版

【试题总体说明】全卷基本按照2012年柳州市中考考试说明命制,考点覆盖全面,课内课外相结合,难度适中,各难度层次的题目分布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能体现课标和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要求。

题目的突出特点是命题材料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关注情感价值取向,突出人情美人性美的褒扬,富有人文色彩,表现了语文就是生活的课程理念。

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积累、语文素养、表达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2012年柳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

及答题卡指定位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

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卡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粗糙(zào)眺望(zhào)

潜移默化(qián)

B.呜咽(yè)衅(xìn)鲜为人知(xiǎn)

C.摒弃(bìng)栖息(qī)不折不挠(náo)

D.轶事(yì)惬意(qiè)天真无邪(xié)

【答案】A

【解析】A项中“糙”读“cāo”,“眺”读“tiào”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常用字的字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爱心在这里聚集,碰撞出欢乐的笑声,传递着温暖的感动。

B.柳州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齐心胁力,共创国家环保模范城。

C.从小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将来给我们奠定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

D.柳州文庙举行的祭孔大典,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传统美德的教育形式。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齐心协力”。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常用字的字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城的蜜橘节、融安的金桔节、融水的坡节,都是各县因地制宜而打造的地方“旅游名片”。

B.每到夏天,柳江百朋的万亩荷塘,莲叶田田,荷花亭亭,景美如画,引人入胜。

C.三江县以它得天独厚的侗族原生态旅游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D他成为“学习标兵”后,表现更加积极,几乎每节课都肆无忌惮地举手发言。

【答案】D

【解析】D项“肆无忌惮”是贬义词,意思是“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不合语境。

A项中“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B项中“引人入胜”指引人进入佳境。

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C项中“得天独厚”是指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柳州市各行各业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

B.汛期来临,是否提

前做好抗洪抢险的准备工作,是能否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

C.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改进农民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D.柳州市政府将严格控制中、高考期间的噪音污染,给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

【答案】C

【解析】C项动宾搭配不当,“改进……知识水平”应改为“提高……知识水平”。

【考点定位】病句辨析

5.填入横线的语句,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哪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

A.要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就要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

B.只有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才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C.未经历挫折磨

难的考验,哪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D.未经历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哪能体会挫折磨难的考验。

【答案】C

【解析】整句是一个排比句,A和B明显句式不和谐,D项语义不合上文逻辑,C项句式和语义表达与上文一致,衔接最恰当。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要连贯

6.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游记》“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铁扇公主不肯借出芭蕉扇,原因是她认为孙悟空坑害了他的丈夫牛魔王。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筑路”一章,描写了筑路的艰苦环境,表现了保尔和他的战友们与困难顽强作斗争的伟大精神。

C.《朝花夕拾》叙写了鲁迅从少年时代到留学日本前后的许多生活片段,表达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及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D.从《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可以看出,鲁提辖虽然急噪莽撞,不拘小节,但也是粗中有细。

【答案】A

【解析】铁扇公主不肯借出芭蕉扇,原因是她认为孙悟空坑害了他的儿子火云洞的红孩儿。

【考点定位】名著选读(文学文化常识)

二、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

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答案】B

【解析】“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

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B项说“画面静谧而温馨”明显是不正确的。

【考点定位】理解诗歌的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

①求益:

求得长进。

②凌忽:

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

同辈。

④疾之:

怨恨他。

⑤鸱枭(chīxiāo):

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

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

劳动)

C.曾益其所不

(曾:

同“

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

怠慢)

【答案】B

【解析】B项“劳”,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考点定位】文言实词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

“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是代词“他”;B项是动词“走到”;C项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定位】文言虚词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答案】C

【解析】C项理解与文意相反,“国恒亡”是国家一定会灭亡,不是兴盛。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的观点和表达技巧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14.背诵默写(10分,第①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①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用正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默写1分,书写1分)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僵卧孤村不自哀,。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

⑥己所不欲,。

(《论语》)

⑦,近墨者黑。

(傅玄《太子少傅箴》)

【答案】(共10分

①但愿人长久②晴川历历汉阳树③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⑤不亦乐乎?

⑥勿施于人⑦近朱者赤

【解析】第①题不但考默写,还要考书写,强化汉字书写,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提醒学生在默写后面的名句时要注意书写,很有创意。

②③④是诗歌名句名篇默写,⑤⑥⑦句是文言文名句默写,考点全面,符合课程标准重视积累的要求。

【考点定位】名句名篇默写

五、综合实践(共10分)

假如你的班级在毕业前夕举行一次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15.同学们要在

班级门口张贴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请你根据具体内容,把这副对联不写完整,每框只填入一个表示数量的字。

(4分)

上联:

一支粉笔,□袖清风,启迪□秋智慧;

下联:

□尺讲台,四季沐雨,传递万世文明。

横批:

□年树人

【答案】上联:

(二)、千

下联:

横批:

【解析】对联中数量词填空,学生凭语感就应该能填空。

【考点定位】语言综合表达之拟写对联

16.班会举行前夕,退休的李老师接到了小明同学的电话,请你根据李老师的回答补写出小明所说的话语。

(4分)

小明:

李老师,您好!

我是小明。

李老师:

是小明啊,你好!

请问有什么事吗?

(1)小明:

李老师:

哦,好啊,我一定会参加你们的活动的。

(2)小明:

李老师:

好的,我会在明天上午十点钟赶到学校,到时见。

【答案】

(1)我们班级要举行“献给老师的歌”主题班会,特别邀请您来参加。

(2)班会于明天上午十点举行,到时我们在班里恭候您光临

【解析】

(1)要求事件表述简明,人物称谓得体。

(2)要求时间、地点表达准确简明,邀请语言表达得体。

【考点定位】语言综合运用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17.同学们在毕业纪念册上给各科老师写下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请你参考下面两则留言,给语文老师也写上一句。

(2分)

致数学老师:

无论我们怎样加减乘除,都算不完您的无私奉献。

致历史老师:

感谢您以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纵览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

致语文老师:

【答案】示例:

诗词歌赋,写不尽我们对您的敬爱

【解析】留言要突出学科特点,表达符合情境要求。

【考点定位】语言综合运用之准确鲜明生动

六、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柳州螺蛳粉(8分)

①螺蛳粉是柳州人最爱的风味小吃,在龙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现已列入柳州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柳州市大旅游名片之一,而且在全国不少城市也树立了口碑。

②烹饪螺蛳粉的工序并不简单。

先是烧开一锅沸腾的清水,再将一把又细又圆的干米粉下到锅里,加进时令蔬菜一同烫煮,一二分钟后捞起粉和菜,沥干水,加入事先配好的酸笋、萝卜干、木耳、黄花菜、油炸腐竹、花生等各种配菜,最后从另一口咕嘟翻滚的大锅里舀一勺鲜红油亮的精制螺蛳汤浇进碗里,一碗浓香四溢的螺蛳粉才大功告成。

③螺蛳粉的特有品质就在它的色、香、味。

首先,螺蛳粉鲜艳的色彩已经打动食客的心:

雪白的米粉,翠绿的蔬菜、金黄的腐竹、淡黄的酸笋、黝黑的木耳、褐红的花生、红亮的辣椒油,真是五彩缤纷,十分养眼。

其次,扑鼻的浓香定会把你的食欲撩拨得无法自持,浓郁的酸笋味,鲜美的螺蛳香,丰富的作料香味,令你垂涎欲滴;最让你抵挡不住的就是那天下独绝的味道了,那滑爽的米粉

带着螺蛳的鲜,热辣辣地顺喉而下,再吃上几口味道和口感各有其妙的配菜,喝上几口酸辣鲜爽的螺蛳汤,那种由舌尖味蕾直通到五脏六腑再扩散到每个毛孔的舒畅爽快,让所有的形容词都显得苍白失色。

如果再加上一些用螺蛳汤熬煮过的卤蛋、鸭脚、猪尾、鸡翅、豆腐泡等美味小吃,就更加过瘾了。

④当然,螺蛳粉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色香味俱佳的经典美食,它还是柳州文化和柳州精神的一个载体。

先说螺蛳粉的“细”,别看它出锅的过程似乎简单,其实此前还有着复杂细致的工序。

A例如地道的螺蛳汤,它用上好的田螺、整副猪筒骨,加上肉桂、八角、花椒等多种作料,文火熬制而成。

期间的材料配制、工序安排、火候掌握,无一不精心考究。

B可以这么说,地

道的螺蛳粉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序不亚于一辆五菱汽车的生产。

再看螺蛳粉的“杂”,它用料复杂,色彩鲜艳,五味杂陈,不正体现柳州这个“桂中商埠”所具有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传统吗?

最后看螺蛳粉火爆的“辣”,柳州人就有这样火辣、豪爽、敢想敢干、决不服输的性格。

⑤柳州人都会有一种割舍不掉的螺蛳粉情结。

许多从外地归乡的柳州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就是“去搞碗螺蛳粉先”,而远在外地打拼的游子也会穿越半个城市去找寻一家写着“柳州螺蛳粉”的小店来熨烫那一颗思乡的心。

⑥一碗酸辣鲜爽的螺蛳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柳州爽朗豪放的神韵,它是柳州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号。

如果你想要读懂柳州,品味柳州,就请从“舌尖上的柳州”开始吧!

18.螺蛳粉是柳州饮食文化的著名品牌,请你根据要求,把下面表格补写完整。

(4分)

品牌特色

具体表现

重要的品牌地位

(1)

广泛的群众基础

(2)

独特的“柳州味道”

(3)

复杂的制作工艺

螺蛳粉制作用料复杂多样,制作过程中的工序安排、火候掌握等都要精心考究。

(4)

螺蛳粉能象征柳州的文化和精神,展现柳州爽朗豪放的神韵,寄托柳州人的乡土情怀。

【答案】

(1)螺蛳粉已列入柳州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柳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

(2)螺蛳粉是柳州人最爱的风味小吃,在龙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在全国不少城市夜树立了口碑;许多从外地归乡的柳州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就是“去搞碗螺蛳粉先”,远在外地打拼的游子也会穿越半个城市去找寻一家写着“柳州螺蛳粉”的小店来熨烫那一颗思乡的心。

(3)螺蛳粉色香味俱佳,主要特点是酸辣鲜爽,尤其辣得让人舒畅、爽快、过瘾。

(4)丰厚的文化内涵

【解析】

(1)在第一段找出与品牌有关的内容即可。

(2)内容较多,在文章找到有关柳州人“爱”螺蛳粉的内容进行整合。

(3)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找出文中与味道有关的词语。

(4)根据内容要点,从“文化”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19.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依次使用了和的说明方法,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答案】A、举例子,B、作比较

作用:

把螺蛳粉复杂细致的制作工序介绍得具体、鲜明,突出。

【解析】从“例如”和“不亚于”等词语可以判断说明方法,作用从上文“先说螺蛳粉的’细’”判断说明的对象和作用。

【考点定位】说明的方法

(二)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14分)

顾晓蕊

①那个深秋,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支教。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

但是,事实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双目游离,明显是在走神。

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

“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

“读的什么?

没听到啊。

”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除了不认真听课,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他怎么回事,他却始终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

“不信你不哭。

”他昂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晃,愣是不让它落下来。

我大喝道:

“为什么打人?

”孩子们一哄而散,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问他为什么挨打。

他看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

我觉得心里很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

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未,我到他家走访。

一进门,鼻子就酸了。

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

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

经常回来吗?

”我问。

⑩老人叹着气说:

“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

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

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⑪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

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⑫又过了几个月。

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伤。

⑬原来,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

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便回了家。

⑭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

“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

”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⑮走到院子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

“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

看到爹娘遭了罪,你一滴眼泪都没有?

⑯李想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

父亲接过话说:

“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⑰母亲搂着他的肩说:

“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

”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⑱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多悲伤!

所谓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⑲第二天语文课上,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

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

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⑳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

有同学喊:

“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

”他头也不回地说:

“俺娘——会洗的。

”“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

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摘自《博爱》)

20.本文的题目“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4分)

【答案】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昂着头(或倔),不让眼泪落下来;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爱),终于掉下眼泪

【解析】文章围绕标题展开叙述,因此根据文章叙述层次,概括与眼泪掉下来的过程,也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文章从“哭干眼泪”到“不落泪、不哭”到“终于掉下眼泪”,表现李想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考点定位】概括文章层次大意。

2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补充完整下面一段关于本文主旨点评的文字。

(4分)

李想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形象,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导致严重缺失,使他心理变得,而一旦这种缺失得到弥补,他便很快恢复儿童的天性,就像花蕾得到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养,瞬间便可以绽放它美丽。

文章启示我们:

【答案】“父母关爱”(或“关爱

”或“母爱”);“忧郁和漠然”(“漠然”给分,单写“忧郁”不给分);“活泼”(或“快乐”“阳光”“开朗”);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解析】本文塑造了“留守儿童”李想的形象,透过他的心理和性格变化,揭示社会问题,给人们启示。

文章主旨从人物形象出发,概括其性格和心理变化。

启示要针对文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关注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变化过程。

【考点定位】文章主旨概括

七、作文(50分)

24.下面两题。

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这句话很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特别的”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以填写具体的人、事、物、景,也可以写抽象的情感、哲理,如宽容、理解、自信、幸福、爱等等)。

写作要求:

(1)如选择第二个作文题,请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章以记述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3)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4)全文不少于600字;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行文中如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或“新县城”,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等等”。

【解析】今年作文是命题和半命题作文,还是二选一,文体要求写记叙文。

审题要求考生抓住关键词“温暖”或“特别”,话题是“这句话”或自己填写的题目内容。

两道题目都有侧重点,题目贴近生活,考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考生可以围绕一句话或自己选填的关键词编写故事,或写生活感受,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可以写出有个性有真情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