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125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docx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

XX区是XX市主城区之一,是建设发展中的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南京河西新城的主体,也是2014年青奥会主场馆所在地。

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42个社区,总人口约45.4万人。

我区在积极推进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别是自2009年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各级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部署,学习借鉴境内外先进地区、城市的成功经验,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在全区推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这项改革致力于加强社区党建、创新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保障改善民生,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我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中组部和民政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我区开展专题调研,《光明日报》全文刊登了调研报告。

立足城市基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建邺模式”正在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一、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建设水平,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执政为民宗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也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

特别是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这些都为我们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紧迫任务。

作为基层,我们感到社区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是城市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石。

早在2006年,时任XX市委书记的罗志军同志调研我区社区工作时,就明确提出要创新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社区工作要体现党的先进性,党员要在社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希望建邺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要求,深入开展“强基工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党务公开,健全居委会组织设置,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夯实社区建设的组织基础;按照“五有”要求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不断夯实社区工作的群众基础;加大对老旧小区的整体改造和出新力度,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优化区域人居环境,有效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断夯实社区群众的感性基础。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我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江苏省党建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在深化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待我们积极应对和有效破解。

一是原先的社区党组织主要局限于居委会层面,未能将所在社区的各类党组织有效纳入,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充足的人、财、物等资源,不具有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用人权和考核权,对社区事务没有充分的决策权,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做事能力不强,领导核心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的行政资源、各类社会和市场资源都在进入社区,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以我区沿河社区为例,原由政府买岗的社区工作人员有30人,分属街道、民政、劳动、计生、市容、公安等10多个部门,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社区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日常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务,忙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准备大量的工作台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法定职能弱化,社区工作缺乏活力。

四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量的“单位人”成为“社区人”,广大群众对社区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社区民意表达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在社区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来反映社情民意,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五是许多突出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首先出现在社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和预警机制,基层维稳力量不足,社区的调解和化解能力不强,难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社会矛盾。

上述这些情况,都从不同方面指向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这一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路径创新,使社区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城市工作的牢固基础、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改革的总体考虑

我区在2006年召开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大会,明确了“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思路;2007年开始实施定期民意调查工作;2008年立足区域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功能园区是繁荣建邺的活力之源,宜居社区是和谐建邺的固本之基”的工作理念,更加重视以社区为着力点开展社会建设;2009年起选取13个社区开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这一改革在全区所有社区全面推开;2011年进一步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街道层面开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资源向下、民主向前、民心向上”的改革理念,强化基层党建夯实执政基础,促进资源整合提升社区功能,创新组织体系优化社会治理,发展基层民主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提高区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致力打造有幸福感的宜居社区,为更好地推动区域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改革坚持“三化一优先”的原则:

——区域党建一体化。

就是将社区内居民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两新”党组织等统一纳入社区党委的管理和服务范畴,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切实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社区事务,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类组织,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社区工作。

——基层管理扁平化。

就是推动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建立社区党委书记由区委直接任免、社区经费由区财政和民政部门直接下拨、社区绩效考核由区委组织部和区民政局直接组织实施等制度,重要工作由区直接领导和指导,减少管理层级;改革后的社区工作架构切实体现精简效能的原则,分工负责各项事务,建立社工分片包户等制度,避免内部组织的层级化,使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向群众,更加贴近居民,更好服务百姓。

——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深化我区以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模块化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在社区层面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智能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社区服务功能和群众生活品质。

——民生优先。

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对新形势下民生工作的理解,针对群众在政治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需求,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改革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创新实践的工作重点和评判成效的重要标准,使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有力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

(三)目标和基本内容

1、改革的目标:

就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多地投向基层社区,夯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基础,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致力打造管理规范、服务完善、民主和谐、安定有序、富有活力的宜居社区,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区域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2、改革的基本内容:

以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为关键,着力构建“一委一居一站”(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站)的新型社区治理架构。

一是强化社区党委,突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区所有社区普遍成立社区党委,将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等各类基层党组织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

通过“公推直选”产生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鼓励驻区单位党组织成员和党员社区民警进入党委班子,探索在社区党委和居委会之间实行成员交叉任职,强化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统筹领导。

二是剥离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强化自治职能。

依照《居委会组织法》,在新的社区组织架构下,梳理、整合居委会工作事务,使居委会从原先承担的繁重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组织发动群众,依法履行“四自”职能。

三是组建社区管理服务站,推动管理服务重心下移。

管理服务站整合社区内政府买岗人员,承接政府延伸至社区的各项管理服务职能,并作为区、街社区服务中心的延伸服务点。

社区管理服务站设站长1名,由下派公务员担任,副站长2-3名,其中一名由居委会副主任兼任。

服务站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和居委会监督,运转经费由区财政承担,以“菜单”形式受理各类行政事务并一站式办结,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同时,相应研究制订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工作规则、管理办法等各项配套制度,构建以民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改革扎实有效进行。

在此基础上,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向进一步改革街道这一管理社区的上层体制拓展,将全区7个街道的招商引资和财税组织等经济职能全部剥离,交由各功能园区承担,并以“大科制”优化街道内部设置,促进街道回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做好辖区民生工作,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三、改革的主要做法

围绕扎实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建立“三会一站”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全面推行以“三会一站”即社情民意建言会、社区工作联席会、社区事务评议会和温馨家园服务站为载体的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委整合资源、统筹各方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通过召开社情民意建言会,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建言献策,做到下情上达。

通过召开社区工作联席会,定期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和辖区单位,以党建带共建,民主决定社区事务。

通过召开社区事务评议会,每季度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开展民主评议。

通过建立温馨家园服务站,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让党员体会到“家”的温暖。

为充分发挥新机制的作用,我区在原有的区领导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区委委员社区活动日”制度,明确每位区委委员、候补委员重点联系1个社区,每月的第一个周六为“社区活动日”,做到定期联系、定期座谈、定期走访、定期活动,实现情况在基层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社区融合。

同时,广泛开展“党代表社区行”等活动,178名区党代表深入所在选区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党代表提案、建议等方式及时收集反馈舆情,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建立资源下沉和资源整合机制,强化民生服务功能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推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向社区下沉。

一是下派优秀干部。

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通过公推直选、择优委派等途径,先后从区级机关和街道选派近30名区管干部和50名后备干部,全职性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和管理服务站站长。

为了让干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区委建立直管社区党委书记制度,在组织部设立社区干部科,统一管理和调配社区书记,并规定区管干部选拔任用须有社区工作经历,同时提高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激发全区干部投身社区改革的积极性。

二是下沉财力和物力资源。

出台《社区经费管理办法》,健全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街道投入不减少、社区基本经费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再增加20万元管理服务经费,直接下拨到社区使用。

同时,严格规范部门工作进社区,明确要求街道和机关部门不得随意给基层社区下达各类工作任务,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基建经费,通过建设、购买、租用、置换等方式,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社区平均用房面积由改革前的200多平方米增至目前的500多平方米。

三是优化整合社区信息化资源。

按照反应快捷、管理精细的要求,建设社区模块化管理平台,提升社区环境管理水平。

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党建网站、门户网站、社区网站等五网合一,畅通舆情信息渠道。

依托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智能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效能。

(三)建立以“5+x”为核心的居委会组织架构,推动居民自治、促进社会协同、拓展社区服务

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我区依法全面完成居委会直选换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居委会组织架构,界定工作内涵,剥离原先承担的大小113项行政事项,调整设置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五个下属委员会,发展老龄工作、青少年工作、民族事务、物业管理等特色下属委员会,形成“5+x”工作格局,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完善“5+x”运行保障机制。

明确每50-200户选举一名居民代表,任期与居委会相同;各下属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秘书一名、委员若干。

主任由居委会成员兼任,秘书由居民代表或社工担任,委员由社工、居民代表、社区单位代表组成,所有成员均由民主推选产生;下属委员会按职责范围建立分片包户、定期上门走访机制,搜集民意、掌握民情,拓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区财政专门编列居委会办公经费和社区公益金项目,保障居委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的运转。

二是以下属委员会为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

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管理办法》和《公益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成立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培育机构——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建立南京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依托下属委员会,优化社区服务。

引导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企业等投身社区服务,进一步丰富服务形式和内涵。

举办全省首届社会工作项目评选,通过项目运作的模式,推广社会工作理念,提高服务的组织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四)建立“三报告一评议”机制,扩大社区群众有序民主参与

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大会,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管理服务站站长向群众报告工作,接受群众代表现场评议和打分,强化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的考核导向。

一是在评议主体的遴选上发扬民主。

改变以往由基层组织通知或指定居民群众参加评议的做法,借助覆盖全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全体社区居民中分两轮随机抽取群众代表,同时邀请部分社区党代表、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充分保证代表的广泛性。

二是在评议的内容、程序和结果上体现公开。

在报告和评议大会上,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管理服务站站长对照年度工作目标,围绕履行承诺、为民办实事和经费使用等情况,向社区居民汇报工作,由居民代表现场打分、公开唱票、现场公布结果,保证评议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是在评议结果的运用上体现民意。

将评议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用于年度“十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管理服务站站长”的评选,与委、居、站负责人的年终奖励挂钩等,真正体现“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考核评价导向。

(五)定期开展民意调查,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

为有效搜集民情民意,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民生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区在各街道开展定期民意调查,2010年向全区所有社区延伸。

一是围绕社区群众需求开展民意调查。

针对群众关心的小区卫生、治安环境、物业管理等7个方面21个问题,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江苏省民调中心,采用电话随机调查的方式,每季度开展一次民意调查,全面准确了解群众需求。

二是强化问题整改督查。

对民意调查反映的问题及时梳理分类,区委、区政府每季度召开民生工作交办会,向各街道、社区和有关部门反馈,下发问题菜单,明确整改要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三是不断完善民情信息调查反馈工作机制。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情信息收集—分析—交办—整改—反馈—督查—考核—再收集的工作流程,让群众意愿得到重视,诉求及时表达,真正参与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少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得到早发现、早解决。

同时,定期民意调查结果也作为街道、部门和社区绩效考核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强化导向,引导广大干部眼光向下、亲民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