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127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怎样的表现手法?

怎样的艺术手法?

怎样的技巧(手法)?

怎样抒发感情的?

  2.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①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

委婉含蓄;

华美绚丽;

朴实简练;

运用口语;

叠词互用。

  ②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①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②“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

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①同意。

“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诗眼型:

关键;

不能删掉的词。

  ①解释词义。

  ②点名中心。

  ③是全诗的关键。

(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

承上启下。

  ③是全诗的关键

【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

2、不出现错别字;

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

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

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

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

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

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

格式:

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

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

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

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

找中心句、段;

找出主要成分;

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

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

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

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

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

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

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

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评价感悟类  评价:

“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

感悟:

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

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

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

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

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

呼应前文。

  3.文末:

点明中心;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

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

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第一人称续写: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

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

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⑴将长城拟人化:

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

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

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

即刻提出了质疑。

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

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

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

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

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

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

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

如:

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具体形象2.打比方:

生动形象3.作比较:

突出强调4.分类别:

条理清晰5.列数字:

具体准确6.下定义:

科学准确7.引用:

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

生动形象2.拟人:

形象生动3.夸张:

突出特征4.排比:

加强语气5.反问:

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2.烘托情感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具体有力2.道理论证:

具有权威性3.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4.对比论证:

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高考阅读和诗词鉴赏答题公式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

(1)D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

(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故选D。

(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