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13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课内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课内测(9月26日)历史试题含答案

使用时间:

2016/9/26

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2.“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4.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依据下图展示,空格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世卿世禄            B.才能道德             C.文化文章            D.门阀地位

5.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7.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

◇老规矩一:

“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老规矩二:

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8.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

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9.“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

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10.图1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11.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  )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1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13.说: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            B.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

C.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            D.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封建皇权

14.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15.《宋史·职官志》载:

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资料不可靠,通

判只在唐朝存在        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1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7.宋太祖曾说:

“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当若是耶?

”针对这种现象,宋代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B.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C.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18.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汉的州②秦的郡③唐的道④宋的路⑤元的行省⑥清的省

A.①③④          

      B.①③

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9.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枢密使的设立(  )

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B.沿袭唐宋五代制度

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与“中书”互相依赖

20.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

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渴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

”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B.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扩大统治墓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21.图1所示印章,作为历史材料可用以证明(  )

A.汉代已建立完备的监察体系                B.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汉代

C.汉代中央监察系统的完备                    D.汉代已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

2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②宋朝设置枢密院

③明初设殿阁大学士④元朝设置中书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3.《隋书·地理志》记载:

“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打击官僚政治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

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

可见行省制度

A.源于唐朝的三省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                        D.形成了地方割据

25.唐长儒指出: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表明科举制(  )

A.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C.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D.促进了政治的发展

26.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

有渊源。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27.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    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28.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

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

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

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得荐举。

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

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中贪腐现象严重

C.科举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较浓厚

29.“□□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  )

A.中书     

               B.尚书                     C.门下                    D.内阁

30.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

“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

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

这一说法旨在(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31.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

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

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32.梁启超曾说: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

命”的举措是

A.实行内外朝制度                                    B.实行察举制

C.分封同姓王                                            D.推行刺史制度

33.《汉书·刘辅传》记载:

“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宰相没有地位                                        B.外朝制约内朝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                            D.皇权空前强化

34.韩

国学者郑道传在评论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

“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

”该政治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世官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35.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

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中朝、三司、尚书省

36.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

”“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

A.强干弱枝            B.重农抑商             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

37.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

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

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刺史的地位在郡国之上②刺史是中央设在地方政府的监察官员

③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④刺史起到澄清吏治,维护皇权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8.《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

(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据此可知,元行省(  )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39.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

40.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41.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

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

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9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1分)

 

【答案】

1---5ACDBC6—10BDCBC11—15BDDDA16—20CCABC

21---25DDDBB26---30BCDAC31---35ABCDB36---40ABDBC

(1)特点:

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答三点即可)

(2)影响:

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