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安全管理.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7143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6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输血安全管理.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输血安全管理.ppt

《输血安全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血安全管理.ppt(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输血安全管理.ppt

,输血安全管理,输血在现阶段(暂无法替代)医疗救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同样也可能产生相关的输血副反应,这是由于血液本身的生物结构和采集制备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造成的,为此,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因素所存在的问题,就给我们临床输血工作者一个十分严峻的研究课题。

虽然这些年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以解决输血安全问题,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地加强。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输血安全问题除了采供血机构对血液从源头上筛选及对血液进行严格检测以外,临床输血更要倡导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并推广成分输血,积极探索开发应用输血新技术,从观念上有一个飞跃式的转变,1转变医务人员的观念,就是要使广大的医务人员对输血工作树立严格的科学态度。

输血工作不单纯是简单的治疗手段,输血工作反映了临床工作的技术、也反映了医院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是体现在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

不能看作是简简单单地给病人输几百毫升血的问题。

从医院到医务人员个人都要树立科学态度,转变那种输血工作无所谓的错误观念。

临床医生要对输血能讲出点道理。

因此,医院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输血知识应进行全员培训工作。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2转变病人的观念。

转变病人认为输血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观念,通过输血前谈话,医院内健康教育等途径,把输血的潜在危险性告诉病人。

医院的医护人员对需要输血的病人都有进行输血前健康教育的责任,建立输血前与病人谈话制度,签定输血协议或合同,将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向病人交代清楚,以取得病人的密切配合,这样医院用血量相应地就会降低,这样做是有效地节流措施,不需要高额投入,简单易行。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3转变输全血的观念,这就是说要推行成分输血、一血多用来节约血源。

成分输血已经成为衡量输血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临床医生水平的标志之一,成分输血不但能有效地节约用血,而且增加了用血的安全性。

首先,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纠正传统的旧观念,掌握现代(成分)输血的新技术,真正做到一血多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输血原则,不输多余成分,以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也可避免一些副作用(由于输全血一方面加重负荷,一方面相对成分血而言,传染机率也较高。

比如红细胞含浆少,传染因子含量相对低,因为成分血经分离加工,传染因子有可能降低,故成分血比全血安全系数高)。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4转变输“人情血、安慰血”的观念。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这即是观念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全面的去分析,根据病情及患者的个体差异,代偿能力的不同而作决定输血的指症。

实际临床上“人情血、安慰血”是输给病人家属看的,对抢救治疗基本没有多大意义,可以叫做“无效血”。

5转变输“新鲜血”的观念甚至个别还强调提出“输热血和温血”,这些观念都是不科学的。

因为新鲜血存在微量有传染疾病的活性因子,不提倡使用新鲜血,二、综合安全措施,科学合理输血,1血液资源的合理应用。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坚持输血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能少输就少输;能用成分血的决不用全血;能用库存血的不用新鲜血;能自体输血的避免异体输血”,而大量临床输血实践证明,80的病人不需输注全血,而只需血液的一到两种成分。

同时免疫学也提示我们,人类血型也十分复杂,有1017种之多,滥用必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免疫反应。

另外,输血相关的传染病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大问题。

这就需要从工作人员素质(在职培训)、操作程序、使用设备诸多方面给以高度的保障。

二、综合安全措施,科学合理输血,2医疗机构,尤其二级以上医院要设立输血管理委员会及独立的输血科(血库),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科、输血科以及大科主任组成,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落实卫生部(96)31号文精神),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全员教育和培训工作,审查用血计划并监督实施。

输血科负责制定用血计划,保障临床用血的供给、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原则上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对合理用血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给以必要的指导,特别是成分血的使用,以及推广自体输血的一些具体工作,二、综合安全措施,科学合理输血,3医院要加强输血管理工作的落实,对本单位用血量做一个正确评估,按期反馈供血机构。

同时要加大安全、合理、科学用血,节约血液资源,降低传染病等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全体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充分认识输血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输血整体水平。

从实际反映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

使得取信于民、造福人民,保障人民的健康事业顺利发展。

二、综合安全措施,科学合理输血,4做好开源节流工作,是安全输血的必然环节,也是落实献血法的基石,更是避免供血矛盾的根本保障。

开源和节流是同行并举的两个方面:

.开源工作;开源工作的内容和实质,就是动员广大适龄健康的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这也是施行献血法的基本内容。

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在政府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参与而完成,那么,医疗机构一方面是宣传,一方面应该作好以下工作:

、患者本人及亲属和同事的献血动员工作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

“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医院为了执行“三统一不能采血,这就要配合采供血机构,开展这部分的并源工作。

、临床用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献血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

“国家鼓励临床用血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血液的成分十分丰富,目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治疗性血液单采(血浆置换和血细胞单采),以及近期开展的机采成分使用甚少,为此医院应加大力度推广使用,以作好开源工作。

、自体输血工作。

自体输血是开源工作的最佳举措,一方面可以减少异体输血的应用,节约用血,一方面减少经输血感染疾病的机会。

当前推行的自体输血技术主要有三种:

一是择期手术病人自身储血(保存式);二是急性稀释性自身输血;三是自身血液回输(回收血液,要求严格,不易操作)。

前者采血工作要到血站,后二者在医院进行,必要时和血站配合进行。

二、综合安全措施,科学合理输血,.“节流”工作,就是临床医生必须对宝贵的血液精打细算,大力搞好节约用血。

否则,就不能做好输血工作,具体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节约血液资源)去克服不正确的输血方法。

比如“人情血、营养血”,新鲜血等等,一定坚持输血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不输多余成分,不该输血的不输血,可输可不输的不输,该用成分血的不使用全血,该用库存血的不用新鲜血。

开展成分输血,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卫生部(1996)31号文规定:

“成分使用三级医院在80以上,二级医院在70以上”,而且作为医疗机构达标评审标准,这无疑是“节流”工作的最根本的途径。

这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血液的功效,既充分利用,又减少浪费,科学合理使用。

目前,在我们临床有的医院根本就不用或者甚少,这样就无法节约用血。

二、综合安全措施,科学合理输血,5.执行行业法规,保障安全输血。

执行法规并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按章办事,严格执行法规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搞好输血工作: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不得使用非指定血站提供的血液,这是从“三统一”管理的角度,并本着对患者安全负责而言。

过去,有人把输血比作吃粮食,没细粮杂粮也可以,血站供不上血,就到处找血,只要是血就成,对安全输血和“三统一”管理很不负责,应当制止。

二、综合安全措施,科学合理输血,、医疗机构不得自行乱采血液,献血法中规定:

“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这主要是指:

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所在地无血站(或中心血库);危及病人生命体征急需输血,而其他质量措施不能替代以及严把血液质量检测关等的情况。

而且应当明确医疗机构不是血站,不能将采血作为自一的一项日常工作。

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报卫生主管部门和献血办同意,不得随意以急诊、血紧张为由,把采血当作输血科的工作,自行采血。

、建立医疗机构用血核查制度。

这是确保用血者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重要环节。

献血法第十三条规定:

“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用于临床。

这就是供血机构把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供给临床,医疗机构对其血液不再进行检测,但必须进行核查,核查的内容包括:

.病人的资料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病房病床号、核对病历、核对血型配型以及定血单等是否相符。

.核查血液检查外包装上有无国家规定的内容,即血品名称、血型、血袋编号、供血者姓名、装量、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名称、采供血许可证号等,并检查血品外观有无污染、破袋、脂血等情况。

.做好登记记录及病历输血记录,应该记录输血日期,输血时间,输注的血液(血液成分)的单位数,输注的血品编号,以备查对。

.在病历上签字,核对无误后,工作完备,签字负责。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和非法采集血液流入临床,临床用血必须报批(申请)用血,输血科依据病情按量供血。

平诊或择期手术病人用血,先动员自身储血,亲属、亲友、同事互助献血,确有困难者,申请用血指标。

.临床用血收费,将执行国家统一价格,费用包括:

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测、运输等费用,总称工本费用。

血液本身没有价格。

各医疗机构在收取这部分费用时,须另开收费发票,以便无偿献血者报销这部分费用,真正落实无偿献血,免费用血之规定。

.医务人员直接面对临床需要输血的患者,为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避免患者因输血而感染疾病,必须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不得使用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血液。

在用血时,严把用血核查关,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检验、核对制度,对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及时协调处理。

对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必要的处罚,承担相应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三、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水平,输血反应(病人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以外的反应,或者说任何输血前不能预见的副反应或并发症)是安全输血的一个重大环节,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发生了新的症状或体征,而又不能由原来的疾病做解释的现象,可视为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按发病机理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二类,每一类包括立即和迟缓反应。

1反应分类:

免疫性输血反应。

通常指由血液的抗体抗原不相溶性引起的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有两种形式:

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另有过敏反应。

非免疫性输血反应,通常有高热反应等。

三、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水平,2输血反应的预防首先是采供血机构严格工作程序,避免出现差错,在血型上要保障“零”差错,给临床服务好,使输注的血液及血制品与患者在免疫血液学方面相容,使输注的血液在体内存活,无不良反应,达到安全输血,提高疗效之目的。

而临床也应做好输血相关的检查。

患者的病史和标本检查,核对及处理。

血液和患者血标本ABO和Rh定型。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

交叉配合试验。

血小板免疫学检查。

IgA缺乏供者及抗IgA抗体筛选。

输血反应,1、输血反应的种类溶血性输血反应变态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输血反应,输血反应,2、输血反应的预防A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由红细胞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预防:

减少人员失误和检测差错检查病史B变态输血反应主要由蛋白类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预防:

患者病史、是否IgA缺乏洗涤血液成分和提前用药,输血反应,C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受血患者血浆中的白细胞抗体是引起绝大多数红细胞输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原因,这些抗体和所输红细胞制品中存在的白细胞反应,导致热原质的释放,引起发热血液(特别是血小板制品)存储过程中,白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的不断积累,则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另一个原因预防:

去白细胞和提前给药,输血反应,D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LI)主要由HLA抗体、粒细胞抗体(90来自供者)形成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使中性粒细胞在肺血管内聚集滞留、释放蛋白酶等,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液体外渗进入肺间质和肺泡,造成肺水肿或呼吸窘迫综合症。

预防:

有HLA免疫史的患者需输血时,最好做HLA抗体测定,输相容的血液;有HLA免疫史供者的血液,只用作洗涤细胞成分。

输血反应,E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由输入的活性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植入、增殖,并攻击受者组织细胞所致。

多见于免疫缺陷的受血者,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之一,死亡率高预防:

对高危病人提供照射的血液成分,或经其他方法去除或灭活淋巴细胞处理的血液成分。

输血反应,F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20世纪70年代,观察到输血提高肾移植的存活其后,观察到输血阻碍患者对肿瘤和感染的免疫应答提示输血导致免疫抑制。

实验证明:

(1)输血导致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增强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介素2(IL一2)抑制免疫的前列腺素B2(PGE2)

(2)输血导致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I.输血诱导封闭性抗体和抗个体基因型抗体主要是针对HLA抗原的抗个体基因型抗体的产生II.抑制性淋巴细胞的生成输血引入的外来性抗原经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启动巨噬细胞对外来抗原的耐受性处理,输血反应,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无论是特异性的,还是非特异性的,都涉及到白细胞或白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因此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应能减轻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

输血反应,四、输血过程的人为差错1不恰当的输血决定由于不少医务人员缺乏合理输血的正规训练,作出过时的、甚至错误的输血决定时有发生。

如片面地强调使用“新鲜全血”,以及新鲜冰冻血浆的滥用,增加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预防措施:

在严格的临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各种主要血液成分的临床适应症,并对处方医生开展系统的合理用血的培训。

输血反应,2患者血样采集的差错输血前采错血样会直接导致ABO错配的输血,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据美国纽约州1990年一2000年ABO错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采错血样(包括贴错标签和患者身份认错)占15ISBT2002年报告了有10个国家、62家医院参加的一次调查,结果发现:

平均有1/165的贴错标签,和11986的患者身份认错预防措施:

加强责任心教育+技术措施,输血反应,3临床输血的差错在临床输血过程中,输错病人是最多发生的严重危险。

由于在床边靠人工书写核对患者身份的方式50年来几乎没有改变,输错病人也一直居于AB0不配输血致溶血性反应造成死亡报告病例中的首位原因。

其发生率为l/12,00013,000,临床真实的输错病人发生率可能还要高得多,甚至达到1400。

预防措施:

加强责任心教育+技术措施,输血不良反应的检查步骤,立即记录好相关信息采集标本送输血科(血库)进行检查只要可疑出现输血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写出输血反应书面报告确定为输血反应后,采集输血反应后12h、24h血标本和24h尿标本送输血科(血库)做实验室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需要时进一步重复检查,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轻度输血反应的处理减慢输血速度肌肉注射抗组胺药物,例如:

扑尔敏0.1mg/kg如果30分钟内临床表现不改善,或继续恶化,则按中度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中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除去输血袋和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通知病人主治医生和血库采集血、尿标本送检查肌肉注射抗组胺药(扑尔敏0.1mg/kg),口服或直肠给予退热药(扑热息痛10mg/kg,成人500mg-1g),对于血小板减少的病人,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中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如果出现支气管痉挛性哮喘,可以给予静脉注射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收集下一个24小时的尿送检,查找溶血的证据如果临床症状改善,病人仍然需要输血时,可用新鲜血缓慢输注并严密观察如果15分钟内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应按严重输血反应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重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拔出输血袋,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如果出现低血压,可抬高患者肢体,输注生理盐水维持收缩压(开始时剂量为20-30ml/kg)用面罩给高流量的氧,保持气道通畅给予1:

1000肾上腺素0.01mg/kg缓慢肌肉注射如果出现支气管痉挛性哮喘,则可静脉注射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重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给予利尿剂,例如速尿1mg/kg,静脉注射观察尿的颜色,是否红色或粉红色,酱油色尿,检查血红蛋白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注意伤口或穿刺部位出血现象,如果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DIC,应输注血小板(1单位)、或冷沉淀(12单位)、或新鲜冰冻血浆(3单位),如不行可输注浓缩凝血因子制品如血压不升,则继续输注生理盐水,20-30ml/kg超过5分钟,必要时,可给升压药,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重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如果尿量下降或出现无尿,实验室检查符合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血钾、尿素和肌肝升高),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进一步利尿;可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必要时,予血液透析如果怀疑菌血症(寒战、发热、虚脱、无溶血反应的证据),可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随时送检病人血、尿标本,观察病人变化,同时取得病人和输血科(血库)医生的密切配合,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详细做好输血观察处理记录应用白细胞滤器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选择最佳输血治疗方案严格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认真核对检查血液,结束语,和输血传染病相比,输血反应和输血过程的人为差错更易于预防,且花费低得多。

应当积极推进教育、质量控制和方法学发展,以降低输血反应和输血过程人为差错的发生率。

降低输血风险的一项最有效措施,是减少非必需输血的次数,即使是临床需要输血,也应当减少同种异体基因供者暴露的机会,提倡自身输血。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1.可经血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病毒:

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细菌也可经血传播,此外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寄生虫(如疟疾原虫)等。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2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性因素。

.流行病学因素一是免疫状况(个性差异与抵抗力和易感性有关)。

二是人群分布(职业献血者、高危人群、以及假阴性导致的漏检率问题)。

.病毒学因素一是病毒经血传播的感染力,如HIV、HBV感染力极强,带微量阳性血的针头划破人皮肤就会导致传染。

二是感染窗口期,被感染者血中已带病毒,但抗体检测阴性而献血,就会因此而造成漏检而威胁输血安全。

那么窗口期的长短除与病毒特性有关外,还与抗体检测试剂的特异性和敏感度有关,为此建议用高质量试剂,以缩短窗口期,及早发现病情,以达到安全输血之目的。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3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染病的措施。

、加强输血管理,推行无偿献血。

严格实行三统一。

即统一设置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采供血,统一管理临床用血,这是卫生部颁布的血液管理办法的基本精神,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保证我国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

推行无偿献血,这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根本措施。

只有去除献血工作中的经济因素,献血不是为了钱,而是献爱心,这样献血者才能配合采供血机构严格按标准挑选献血员,尽可能将不适于献血的病毒感染者排除出去,从而保证血液安全。

而目前威胁血液安全的因素,包括隐瞒病史参加献血,不按规定频繁献血,血头血霸雇人冒名顶替献血等,都和献血中的经济因素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将一步到位实行无偿献血,禁止个人卖血。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严格按标准挑选合格的献血员。

.严格进行血液筛选检测,按照卫生部献血员体健标准规定,检测项目包括Hb、HBsAg、抗-HIV、抗-HCV、ALT、梅毒、血型,并在献血前和采血后两次检测。

.严格把好试剂质量关,必须选用经卫生部批准检测通过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试剂。

.实行筛选检测的全面质量管理。

.确保人员素质、设备质量完好,符合要求的设备仪器,此为保证测定结果可靠的重要因素。

.严格实行质量控制,化验室每天进行室内质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参加室间质量评估,定期测定统一发放检测评估的未知样品,以此督促检查化验室的质量。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大力推行成分输血。

卫生部卫医(1996)31号文件规定,三级医院成分血使用率达70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50以上,一律纳入等级医院评审属一票否决。

这无形对开展成分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要如此规定呢?

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份中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各种成分的病毒危险性并不一样,就血液有形成分及血浆而言,白细胞最危险,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较安全,就血浆蛋白制品而言,凝血因子最危险(分离过程中原料血浆中80以上的病毒被浓缩到凝血因子组分中),丙球有一定的危险,白蛋白则较安全,因此,必须大力提倡成分输血。

例如,当病人只需要红细胞时,绝对不应输全血,因为相对全血而言红细胞传播病毒的机率要小得多。

另外,全血分离成各种成分也为病毒灭活创造了条件,因为全血成分复杂,不可能对全血作病毒灭活处理,而同时保持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功能,但对某些成分制品完全有可能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如最危险的凝血因子制品,已能通过病毒灭活处理而保证病人输注安全。

为此,卫生部已正式下文明确规定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凝血因子制品不能用于临床。

为了病人的安全,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严格执行用血规章制度。

由于输血和病人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严格制定和执行各种相关制度及记录,如采血和血液制备工作、血液进出库和发血工作、临床用血、输血反应、信息反馈、输血传染病报告等工作内容,一切应建立制度和工作纪录。

这些制度的执行对严密监督血液质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正确评估血液安全的现状非常重要。

但目前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有的医院用血登记不全,当输血病人出现肝炎时,由于记录不全无法追踪检查所输血液的献血情况;有的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卡填不完全甚至不慎,这样无法掌握有关血液安全的第一手资料。

在用血前,应该告知病人输血后可能的带来的问题,并一定办理用血审批手续,这样就可能避免“安慰血”、“人情血”的输注。

这样就能使可输可不输的一律不输,能输成分血的尽量输成分血,不输全血,多用红细胞、血小板、白蛋白、少用血浆,基本不用白细胞。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尽管用前采取各种措施已大大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性,但是于窗口期,试剂灵敏度等因素的限制,以及有些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还没有或不能做常规筛选检测。

因此,仍存在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为此,有必要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以确保血液安全。

目前在大力研究各种用于处理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病毒灭活方法,主要有化学试剂、紫外线加光敏剂、单纯紫外线照射、免疫中和法、过滤法、洗涤法等,但由于细胞对理化处理的耐受力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而血浆蛋白制品的灭活,巴斯德法取得一定的进展,正在使用过程中。

另外凝血因子制品的病毒灭活,我国已引进了灭活技术。

按照卫生部规定,严禁使用未经病毒灭活的凝血因子制品,这样就可预防疾病的传播。

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提倡治疗性输血和自体输血a.治疗性输血:

指血液成分单采和血浆置换,分离和去除病理成分,置换正常的血液成分和晶体及胶体液,以达到治疗目的。

另外,光量子疗法,将患者少量的白体或异体血经体外抗凝,紫外线照射和充氧后,再输给患者,以达到治疗目的。

用途较广,同时也是安全输血的理想方法。

b.自体输血:

这是目前输血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节约血源,一方面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临床多用稀释法,用稀释剂代替患者的部分血液,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和渗透压,病人在血液稀释的生理状态下手术,术中流失的是稀释的血液,细胞损失较少,到手术后期回输自体血,从而使病人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减少疾病的传播,以促进安全输血,四、阻断经血传播途经,降低传染病发生率,.正确合理使用血液,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