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1460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分析讲稿20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只有你的一双眼睛和一双手。

如果你的手再没有一点儿变化,一直处于一种僵直的状态,那视觉上会不会特别的单一?

我们不妨去关注一下各种各样的手势造型,比如佛像的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敦煌,敦煌壁画里就展示了非常多的佛教手势。

手势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根据你饰演的角色的情绪及你此时此刻的语言节奏去变化。

那么我们怎么去训练手呢?

在身段课里面会有小五花,专门用来训练手腕。

花旦要有腕子,一个花旦有没有功力就看手腕。

男性角色也是如此,比如老生,年纪大了,腕子里就没劲了;

一个小生,伸出来就要很优雅的带点书生卷气才好看;

一个武生,腕子要是抻开的才能去打仗,从老生到武生再到小生,都有它的讲究。

戏曲演员没开口之前,我们看的就是站姿、坐姿、手腕和眼睛,这是传承是否到位,基本功是否扎实的考据。

再说眼睛,眼睛要视剧情而定,不是越大越好,更不是越媚越好。

花旦要美,不是要媚,媚了就妖了,妖了就勾了,勾了就坏事了。

花旦的美是大方、大度、大气的,因为她是大家闺秀。

那么有没有一种角色是要媚的呢?

有句话说花脸跟花旦不分家,花脸就需要媚。

那么身段呢?

身段是如何训练的?

身段的规范现在说的不多,知道的人也很少。

我非常庆幸自己有一位特别好的老师,虽然我没有问为什么,但她都会主动给我解释。

身段讲究什么?

有的老师光是纠正错误的动作,说手要圆,太近了,太高了,那这个老师对身段的标准只是略知一二。

毕竟每个人的高矮胖瘦不一样,手的长短也不同。

手要圆就像打太极一样,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画出一个方块,就是从肩宽到肚脐眼所在的那条线组成的方块,这样说起来就很好定位了是不是?

对花旦来说,你的双手要在肩膀之间划圆,宽不能超过肩膀,上面不能超过鼻梁,下面不能越过肚脐,左手不能超过右手,右手不能超过左手,这样画出来就是一个圆了。

我们中国非常讲究方中之圆。

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是破,圆破了以后动作就会显得傻。

我们训练的时候需要圆也需要破,我今天演个傻大姐,就要破。

很多人都知道戏曲要画圆,对武生、花旦、彩婆子等不同的角色来说,画圆的方式和范围是不一样的,相同的是都体现出了一种线条美,美学的东西始终贯穿其中。

“破”是种变化,它不光指画圆,也不仅指身法,手、眼、身、法、步都可以破。

好比老师让你写田字格,不会教你马上写个性化的草书,先要从比较规范的字体练起。

戏曲的基本功也是这样,练好规范动作之后才能通过变化塑造不同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个性。

步有很多种,包括台步、圆场、云步、踮步等,用来表示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情和各式各样的舞台形式转变。

现在除了传统戏以外,新编的剧目中步法的变化很少,原因就在于基本功的缺失。

比如传统戏中有很多跪步是用到转跪的,就是转着跪,现在几乎没有了。

新戏用舞台的声光电取代了很多传统的技巧。

所以昆曲的传承,失传的不光有剧目,还有演员表演技法的遗失,即对手眼身法步的训练。

四功(唱、念、做、打)及表演

很多人说昆曲和京剧不分家,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昆曲是曲牌体(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京剧是板腔体(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的板式)。

在简谱普及之前,昆曲的曲谱一般是工尺谱(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很多其他剧种和早期的佛教音乐用的也是这种谱子。

如今能看懂工尺谱的人已经很少了,甚至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是天书,实际上这才是我们中国的谱子,汉字谱。

现在有很多老先生不愿意用简谱,是什么原因呢?

工尺谱和简谱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对于没学过昆曲的人来说,看到简谱就会按照谱子上标注的音固定地唱出来,比如《牡丹亭-皂罗袍》中的“原来姹紫”四个字,简谱上写的是56156221,那就只有嗖啦哆嗖啦来来哆这一种唱腔,只能唱出一种味道。

如果懂工尺谱的话,则可以有多种变化,譬如还可以唱成556221。

只看简谱,不懂工尺谱,只能在熟练该唱腔的基础上才能适当变化,尝试翻成更好听的腔。

昆曲的唱腔分南曲和北曲,南曲有五个音12356,北曲是七个音1234567。

相比之下,北曲字多腔少,基本上一个腔一个字。

南曲字少腔多,比如《孽海记-思凡》中的一句“小尼姑年方二八”中的“二八”,短短两个字唱了好长时间。

这样唱有什么好处呢?

昆曲表演的细腻全体现在这里了,一个二字的音调变化说明了太多问题。

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给你们听,当然也许你能找出比我更多的解释,就好像空白填词一样,你们可以在这个二字的拖腔里发挥想象力,加上合适的词语,赋予它可能的含义。

(唱:

二)你问我多大了?

不告诉你。

二)还要问我?

不好意思说。

二)还是说吧。

八)羞答答的,对吧?

在二的拖腔里,十六岁少女的那种感觉和心情全都出来了。

昆曲之所以细腻、优雅,是因为它把每个腔都给填满了。

唱不光是要传承曲子,把曲中的字唱得字正腔圆,还要讲究昆曲的味道,这就需要表演,不能单是照着谱子唱。

有句话说“七分念,三分唱”,可见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

比如念一个(念:

好天气),我心情是好的,想要出去,声音向上扬,打哈欠的感觉。

(念:

好天气),今天是好天气,但是我心情不好,声音是往下的,天气为什么不跟着我的心情走呢?

对吧?

天气这么好,跟我有什么关系?

它就形成了一个反差。

念白的时候要根据人物的情绪和曲子的节奏,唱和念虽然是一起的,但感觉不一样,关于这一点,后面会举很多唱念和角色区分的例子。

再来说“做”,“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以闺门旦为例,因为她需要细腻的表演,所以节奏比较慢,动作比较缓。

由此可见,动作和戏曲的节奏是统一的。

刚刚我们说北曲比较快,一拍一个字(唱:

恨恨恨,小毛贼,恨恨恨,小毛贼),这是扈家庄里的催腔,一个字一个腔。

这样高昂干脆的曲调体现出一种奔放的性格,与这种节奏相匹配的动作也是干脆利落的。

我们说闺门旦的节奏慢,但她并不是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味病歪歪的。

要把戏曲角色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既要把握好整体节奏,又要调整好细微的节奏变化。

如果两个多小时都是同一种节奏,估计你们下面也都睡着了我也睡着了对吧?

好比一个人的心跳,平时每分钟五十几跳,紧张的时候多跳几下,睡觉的时候少跳几下。

一个性子再慢,脾气再好的人,哪怕一年365天都是慢的,也肯定存在爆发点。

节奏的变化是做功中需要演员自己去思考的,老师可以教你技巧,教你表达,训练你的基本功,但不能替你去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师可以教你如何哭,但是你需要塑造五个角色,不可能每个人物都是一种哭法,这就需要你作出相应的变化来尽量贴合舞台的人物。

在做功方面,老师主要是教你技巧,关键靠个人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表演更多的是通过你的内在去表演。

我们招生的时候偶尔会碰到很有灵气的小孩子,但是小时候灵光长大了不一定灵光,为什么?

小时候的灵光是天真烂漫,舞台上需要这一特征的行当只有一个六旦,表演要演出人七情六欲的变化,有的人从小很可爱,长大了没什么变化,还是很可爱,那就完蛋了,因为经历的不够。

表演其实是表现内在的过程,比如小孩的表达一般是先动手后言语,而成人是相反的,先言语后动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炎热的夏天小孩想要吃冰棒,肯定先用手指着冰柜,拖着大人去买,然后才会说想吃冰棒。

成人呢?

越是年纪大的人越是先语言再肢体,因为越是年纪大的人节奏越慢,买冰棒的语言和动作基本是同步的,边说边掏钱包。

再比如小孩坐下都是一屁股就坐下了,老人坐下不敢这么坐,要先抻一下,慢慢落座。

表演要根据人的年龄段调整表演时的言行顺序,现在很多戏曲表演都不到位。

比如唱“爹爹在哪里”,有的人指天的时候还没有唱到天,有的人是唱到“在哪里”的时候才举起来。

成年人的语言和动作要同步,以上两种表演就都达不到标准,甚至可以说是破相了。

这种情况观众可能不能明显察觉到,但因为演员的表演言行不一致,总归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如果演一个红娘,身段慢、口腔快,语言的功力跟你的表演永远不在一个螺丝扣上你就不舒服。

所以有时候观众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舒服,其实是演员要么太赶了,要么跟不上趟儿了,或者动作、身段、节奏跟唱的不匹配。

碰到跟不上的情况尤其让人揪心,你觉得很别扭,演员就是抻不起来。

观众是买票来的,我们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是要让观众感到享受的,不能让观众揪心啊。

有的观众看到演员急的直冒汗,就很同情他,觉得演员不容易,这样的观众容忍度很高,真的太善良了,但是归根结底这是演员应该自己去控制住的。

我个人的体会是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瑕疵也好失误也好,都是让观众替你承担后果的表现。

演员就应该在幕后好好练功,表演时给观众带去美的享受,展示一台完美的剧目,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瑰宝的魅力。

“打”主要是戏曲中的武戏。

如今武戏演员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能吃苦的人少了。

不少武戏演员改唱文戏,文戏演员基本只会台步,偶尔跑个圆场,其余的都被舞台上的声光电代替了。

相比于昆曲,京剧和地方戏中的武戏还要更多一些,戏曲真的越来越娇气,越来越富养了。

所以我非常敬佩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武戏演员,不管他们的年龄是大还是小,能够在幸福的时代守住对武戏的坚持,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看武戏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吃苦敬业的精神呐喊喝彩。

三、昆曲闺门旦形象比较

说完了戏曲的传承和基本功,下面就归到了我的本行——闺门旦。

什么叫闺门旦呢?

闺门旦就是未出嫁的大家闺秀。

作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闺门旦就好像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十年前这样说也许还比较恰当,现在说来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现在大部分官二代、富二代都喜欢炫耀自己穿什么名牌、开什么车、住什么房,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这不具有闺门旦的气质。

往上数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住的是茅屋,虽然很落魄,称不上是什么大家闺秀,但是具有一种传统的气质。

现在大家都比较奔放,寻求跨越,在很多方面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了。

但是在闺门旦身上,我们可以把这种遵循给追回来。

闺门旦是大度、大气、稳重端庄的。

这种气质不是端出来的架势,好比我今天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装作端庄的样子,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装出来的。

端庄是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在显现出来的,怎么修炼呢?

就是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经历去悟,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地铁刚开通的时候,大家乘地铁都没有秩序,后来慢慢形成从中间下车,两侧上车的文明乘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人们在文明礼仪上的进步。

我有一个期待,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后能有越来越多的“闺门旦”出现。

当然不是说希望整个社会的人都成为闺门旦,那样的话生活的色彩未免太单一了,但闺门旦的坐姿、站姿、得体的语言表达,种种文明举止,都是高素质的体现。

多一点“闺门旦”,实际上是对人们素质水平提高的期许。

我的老师张洵澎老师曾讲,对于闺门旦来说,不管到了多大年纪,哪怕七老八十了也要保持十五六岁的心态,跟年轻人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在表演的时候感染别人。

拿《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来说,她是痴情重情的,她喊柳梦梅的声音、语调,她望着柳梦梅的眼神,里面都是她对爱情的追求。

我们从《惊梦》开始,我不知道在座的大家是不是都看过。

《惊梦》中杜丽娘碰到柳梦梅的时候,她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她的眼睛是怎么看柳梦梅的?

起先杜丽娘都不知道自己碰到的是一个人,她的动作是慢悠悠的,四平八稳地碰到的,不是急刹车似的撞上的。

碰到以后她就很好奇边上是谁,看到柳梦梅以后就想我们家的院子里怎么会有一个人呢?

她非常单纯、清纯、坦诚,所以眼神应该是平行的。

现在很多演员的眼神就有点诡异了,看到以后让人觉得心里有鬼。

我们在路上都能察觉到,一对刚谈恋爱的恋人什么样;

不正常的三角恋,或者小三什么样,都可以从眼睛里看出来。

杜丽娘和柳梦梅虽然像文人写的一样是一见钟情,但也不可能是一秒钟情吧?

一见钟情必须有一个过程,如果杜丽娘的眼神不对,怎么可能一见钟情呢?

杜丽娘看到柳梦梅之后觉得,哎呀,我怎么这么没有礼貌,盯着对面一个书生,这是因为她从来没见过男生,除了她的父亲和私塾老师陈最良,她没见过第三个,所以对柳梦梅是越看越喜欢,还有一种觉得自己很没有礼貌的心态。

整个的过程杜丽娘都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端庄,然后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我们书本上看到的那种才子佳人,慢慢地一见钟情,她的眼睛基本上是平行的。

再看《百花公主》里的百花公主,她是热情奔放的,她发现家里藏了一个人,看到江露云,眼睛根本不是一条线,而是像闪电一样,直接到位,没有什么过渡的过程。

她给人的感觉是绷紧的,脖子拎了起来,随时准备战斗的架势。

两个人也是一见钟情,但是百花公主跟杜丽娘不一样,她的身体过来了,眼睛还在那儿。

她的性格是我看着你,你都不敢看我,她的眼神是犀利的,让人看了害怕,仿佛在说我爱你就爱你,不爱你就不爱你,想杀你就杀了你,想放过你放过你,大概是这样一种感觉。

如果百花公主的语言、节奏、身段都跟杜丽娘的一样,那人物性格就全都没有了,我们就不是在演剧,而变成了单纯在唱曲。

还有《玉簪记》里的陈妙常。

陈妙常寄宿在道观里,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她的眼神是向下走的,所以她跟潘必正讲话的时候虽然想把心里想的全都讲出来,但又要藏一半不说。

《琴挑》里有一段念白(念:

潘郎,好严重),陈妙常说潘必正很凶,想阻止他,但是声音起伏不定,说到“潘郎”的时候就缩下去了,到了后面又想提起来(念:

我们出家人有甚难消遣处)。

她的声音和眼神都是刚要放又放到不极致,她不像百花公主那样永远都是放到极致,也不像杜丽娘那样慢悠悠的,气定神闲,反正我是大家闺秀,做什么事都不着急,有丫鬟烧饭、缝缝补补,梳个头梳三个小时都没关系。

陈妙常是很着急的,她跟潘必正见面的时间很短,外面她的姑姑过来了,再加上她本来就特别不自信,所以她心里很慌。

如果用杜丽娘的声音来念就显得这个戏太平了,没有层次感,抓不到人物的基调。

陈妙常不能跟潘必正说,就只能用眼神跟观众交流(念:

好严重,我们出家人有甚难消遣处),一种特别自卑又可怜的感觉。

《长生殿》里的杨贵妃,哪怕有皇上在场,她回眸一笑是多么自在,仿佛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领旨),她的眼神不是聚焦的而是散光的,就好像连空气都是她的。

散而不聚就有余光,可以瞥见高力士在做什么,也可以关注皇帝的脸色随时鉴貌辨色。

杨贵妃眼神的散是端庄的散,眼睛和头都不能动,如果摇头晃脑,眼珠乱窜就成了傻大姐。

我个人感觉杨贵妃眼神的涣散就像被光环笼罩着一样,但是她的眼神也不能一直都不聚焦。

花繁唱浓艳想),这个时候就要散光,哪里聚焦呢?

说到皇帝的时候(唱:

君王看),后面就又散光了。

从聚光到散光,这是一种表演手法,每个角色都要视情况把握眼神的变化,一味散或聚都会让表演显得太过死板。

白素贞对许仙是又爱又恨,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是聚焦、专注的,她就专注于许仙。

冤家),她的泪水都含在眼睛里看不清外界,就是像老花眼一样的感觉。

观众可以从演员眼珠的运动看出她是否正确表达了人物的心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流露出的东西从人的眼睛表达,可以说眼睛是表演时关键要塑造的部分。

冤家),白素贞的眼睛叙说着她和许仙曾经的美好,她只能想到过去,泪花在眼前闪烁,她视线的变化线路是恍惚的,平视跳跃的、自卑的、三角的都有。

我以前演过《绣襦记》中的李亚仙,她是个风尘女子,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为了生存她的眼神就要勾。

生活中很多招人喜欢的女孩子都是凤眼,凤眼不一定大,专门会有人练凤眼,就是用下眼皮和上眼皮把凤眼挤出来。

一台戏好不好看,变化很重要。

戏曲演员对眼睛的演绎不能只局限于一种,如果眼睛的变化少,肢体语言少,声音再没什么变化,那观众会觉得不如回家看小说,或者直接看剧本,那舞台上的表演就没什么可看的了,对吧?

比较完眼睛以后我们再比较一下声音和身段的变化。

(本段落涉及演唱和表演,请移步精彩段落视频)

给大家补充一个水袖,昆曲中所有角色的水袖投起来都是不一样的,我今天特地没带服装来就是想告诉大家投水袖的功力全在腕子里。

现在很多人把水袖捏起来,这是犯了忌讳的。

捏水袖在我们的传统里有没有?

有。

起先传统工艺里有两件水袖,早期的戏曲演员,那些老先生们的功力真的不得了。

那么因为是双层的水袖,所以才需要捏起来。

现代戏曲中有没有捏水袖呢?

也有。

早期我学过的《游园》就是双层水袖,但是现在大多数时候是一件水袖。

有的学生捏水袖只露出一小截指头,就体现不出指法美了,对吧?

投水袖对演员的功力要求很高,“两下半”必须收袖,折的干干净净,然而现在更多的水袖已经全部变成了抹布、拖把。

有人说我是水袖洁癖,其实不是,我只是在舞台上非常注意这项基本功,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基本功,就像我们小学数学必须学的加减法一样,都还不到乘除法的难度。

如果水袖全部搓下来了,偶尔演员要有变化,捏完以后下面要有身段,否则手的动作就像残疾一样非常丑。

虽然水袖掉下来是演员的一种失败,但是舞台上谁也不可能保证100%不掉,届时要再把它投起来。

《长生殿》里杨贵妃的水袖跟一般花旦的水袖是不同的,我的启蒙老师张娴老师曾跟我说过一名昆曲花旦演员在唱到《小宴》《定情》《絮阁》时,配合唐明皇同台唱曲子,不管是双人唱还是双重唱,声音应该带一点儿男腔。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或者音乐学上的讲法,就是音质要宽一点(唱:

花繁),大度、霸气一点儿,带一点皇家尊贵的感觉,然后身段及扇子的幅度都应该跟男扇差不多。

所以我们在投《小宴长生殿》里杨贵妃的水袖时,是往大里横着投,这种投法在花旦中很少见,一般花旦是往前面投或自然下垂的。

这些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张娴老师教我《定情》《絮阁》时单独讲过的,现在我体会到这样做是非常有道理的,是为了人物角色服务。

一般来说,横投用在杜丽娘身上就不好看了,对吧?

但也不是绝对不可以。

当杜丽娘看到梅树,心情被激发,你可以根据唱腔来适当调整水袖的力度和幅度。

我们的很多戏还会用到扇子,拿扇子的标准指法不管从前面看还是后面看都是兰花指,这样拿可以保持腕子的灵活。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抖扇的技巧,是靠指头敲扇面来实现的。

舞台上的扇子跟生活中的不同,很软,手指一压下去就会形成波浪,扇子就自然美起来了。

四、戏曲演员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

戏曲演员的表演艺术应当有一个体系,就是当你理解了老师教给你的前面所叙述的那些基础之后,自己去赋予的对剧中人物及昆曲艺术的理解,也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小小体会。

第一,表演艺术乃演员艺术。

这一点强调了表演艺术中演员的达意功能。

演员怎样做才能引导观众来思考呢?

如何让观众对你表演的内容表示认可呢?

这就需要对观众的思维行动进行很好的诱导。

有的观众是第一次进剧场看昆曲;

有的观众可能是资深的昆曲爱好者,看昆曲的年头比你的年龄还大,如何准确传达昆曲的真意,引导他们认可你的表演是一个演员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一场戏曲,案头工作固然重要,这在话剧中讲得尤其多,但演员在演绎过程中的二度创作也是受到相当重视的。

这种二度创作表现得不像案头工作的白纸黑字那么直白,我们讲起来就是用心去塑造人物。

精彩的戏曲表达需要演员处理好细节,所以演员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

哪怕老师给你一个传统戏,老师可能是按照传统传承下来的表演办法教给你的,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表演体会把它突破。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的《寻梦》,里面用到了一把扇子。

至今为止,很多唱这出戏的演员都是直接把扇子扔在舞台上了,而我把它像变魔术一样给变掉了。

我是舞台上的叛逆者,生活中又是很随和的。

在做出这个改动之前我做了功课,就打电话给张继青老师,说:

“我从小看了这么多场《寻梦》,对每次把扇子扔在地上这个地方非常不满意。

”虽然张继青老师“扔”的非常漂亮,她是放在鞋跟后面慢慢落下来搁到地上的,她也是这样教我的,但我还是不喜欢。

张老师回复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她的老师姚传芗老师是那样教她的,反正这个就是传统的做法。

当时我觉得寻来寻去都没寻到好的解决办法,心情就很失落,好像一下子摊在地上的感觉。

当我继续追问“还有呢”的时候,张老师说“没有了,没有什么东西了”。

然后我又打电话给张洵澎老师,问了同样的问题。

张洵澎老师说:

“对的呀,扇子就是这样落。

”我表达了自己想改动一下的意愿,张老师说:

“改动一下?

哪能改?

”我说:

“我还没想好呢。

”接着又聊了一些其他的话就挂掉了。

其实我打电话的时候已经想好了。

按照传统的办法,扇子扔在那里,换了一个场景以后,扇子还在你的脚底下,然后春香还要出来把你的戏破掉,将扇子放到另一边。

那我是怎么改的呢?

在转身的时候把扇子藏在了水袖里。

你不要以为技巧性的动作会被观众发现,题目就不喜欢看了,其实这个动作可以靠表演放大角色的情绪来淡化甚至掩盖掉。

当时我演出的时候没有人发现,只有扮演春香的同事发现了。

事后春香问我:

“我找了半天扇子你扇子到哪里去了?

“扇子你就不要管了。

”后来去台湾演出的时候,被一个观众发现了,他就到后台来,说:

“孔老师,我跟你请教一个问题,你舞台上扇子我没在意,怎么突然间就没了?

“对呀,我去学魔术了,把它变掉了。

”然后他就继续追问。

我说:

“我告诉你唯一的方法,你明天再买一张票来看一下。

”结果他第二天还真的又买了一张票来看,看完以后他说:

“孔老师,不好意思,我跟着你的情绪一下子看进去了,又没看到。

“很简单的呀,就是戏曲常用的办法,藏在水袖里面。

”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观众跟我提出疑义。

有一次张继青老师看单雯演出的时候突然想起这个茬儿,看完戏以后就跟单雯说:

“对了,以后《寻梦》的扇子你去问一下孔老师是怎么弄的,你去把它学过来。

”后来单雯就来问我,至于后来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但我心里是非常安慰的。

老师居然没有骂我,观众也没提出疑问,这个办法可能还行。

演员表演的时候要开动脑筋。

以藏扇子为例,它本来是个破绽,但是只要演出时把握好轻重缓急,一个转身之后藏扇子的手已经放下了,再唱两句,等到情绪完了以后伸出左手,观众就不会注意到扇子。

第二,表演艺术乃语言艺术。

刚才我说唱的时候,已经提了很多语言艺术方面的内容。

语言艺术就是声音的变化,十六岁、三十岁、五十岁的声音肯定是有所区别的,需要不同声腔的表演来区分。

其次就是根据塑造的人物的身份、性格等不同把握好节奏。

演员自信是好事,但是太过自信又没达到能够那样自信的程度,就成了自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人物情绪已经非常奔放了,唱做都应该是干净利落的,他还在那里纠结。

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再表现你的唱功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