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156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docx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与概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

第一章审计概论

一.审计概念:

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

二.审计的目的:

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发表意见(一般目的)。

会计报表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支柱。

三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的客体,包括被审计的实体和容。

通常审计对象可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容: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四.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部审计的关系

  

(一)区别,列表如下:

 

比较

注册会计师审计

部审计

1

在审计的独立性上

双向独立

相对独立、仅仅强调与所审的其他职能部门独立

2

在审计方式上

委托审计

授权审计,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行安排施行

3

在审计容和目的上

主要围绕会计报表进行,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主要是审查各项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营管理状况等,提出各项改进措施

4

在审计职责和作用上

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对外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

审计的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只能作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并向外界

(二)联系:

  1。

联系参见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

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在很多时候,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考虑利用部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效率,而部审计部门也经常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管理建议。

  2.(结合P152[准则原文]、P160学习)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审计工作成果。

这是因为:

  第一,部审计是单位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利用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第三章注册会计师职业规体系

一.独立审计准则:

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体系的核心部分,由注协制定报财政部批准后施行,他包括以下三下层次

1.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2.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以上两层次属法定要求

3.执业规指南

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同时具备)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

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

心态才能客观、公正。

  第二层,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是独立的。

  第三,独立原则在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于委托单位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求他独立于外部其他机构和组织。

具体来说又包括三个容:

一是注册会计师“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二是,不论是业务承接、执行,还是报告的形成与提交,注册会计师均应依法办事,独立自主,不依附于其他机构和组织,也不受其干扰和影响;三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无须经任何部门审定和批准。

  2、独立原则的重要性

  

(1)超然关系。

注册会计师尽管接受委托单位的委托执行业务,而且要向委托单位收取费用,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却是对于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必须与委托单位和外部组织之间保持一种。

超然独立的关系。

  

(2)注册会计师的灵魂---独立性。

是“鬼”。

是客观、公正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又称独立会计师、独立审计。

  综上所述,在理解独立性原则时,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

辅导教材在这方面一直以来都给的比较模糊,尤其是没有明确指出书中所列举的事例究竟属于何种类型的独立性要求。

在历年的考前辅导班上,当按照教材容阐述完后,当提问学员:

“注册会计师持有委托单位的股票若不实行回避,则违反了实质上的独立要求,还是违反了形式上的独立要求?

”决大多数学员都回答错误!

为什么?

没有正确理解了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的本质涵。

  其实,就差一句话,一句对二者的本质解释。

实际上,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又称为“精神上的独立性”、“在的独立性”或“事实上的独立性”,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以及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

  如果注册会计师虽然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他们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注册会计师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固然关键,但是报表使用者对这种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

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又具备了形式上的独立性。

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具体是指辅导教材中几乎全部列举的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的情形。

  

(2)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的关系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

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

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则审计结果即使再正确也是徒劳,因为社会公众只能通过观察注册会计师外观上是否独立而决定是否信任其报告的信息。

现在,公众通过观察认为注册会计师形式上不独立,那么,就算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他的服务也会丧失其价值。

因此,可以说,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

  (3)独立性是客观、公正的基础。

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

正因如此,注册会计师又称为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

  (4)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出双向独立性的特征,既独立于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二.质量控制:

是指会计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

控制程序包括指导、监督、复核

三.职业道德:

背具体准则原文

第四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一.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

建立和建全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

该责任应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以示负责

二.审计失败:

指注册会计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

三.注会的审计责任:

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通过实施必要和适当的审计程序,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及舞弊揭露出来。

四.被审单位的责任:

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及经营失败

五.注会的法律责任:

违约、过失、欺诈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P44已学过]  

责任

含义

关系

行为

影响

会计责任

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和免除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

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

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审计责任

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

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不能作为减少审计测试的理由。

违约、过失和欺诈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验责任、审核责任及审阅责任)在本书中的明示  

明示地方

 

 

P86、P94审计业务约定书

P347管理当局声明书P392承诺函

P363审计报告P375特殊目的的审计报告

P398

验资报告

 

P410盈利预测审核报告、P421-423基建工程预、结、决算审核报告

P414

控审核报告

 

 

 

 

明示容

会计责任

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

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合法。

这些会计报表由贵公司负责[这些会计报表的编制是XX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

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是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协议、合同章程的要求出资,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验资资料,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贵公司董事会对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编制基础承担全部责任,(或上述基本建设工程预[编制单位]、结[验收单位]、决算[建设单位]书由XX负责)

管理当局的责任是建立、健全控并保持其有效性

审计责任

(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

(不可能提到审计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些会计报表发表意见。

注师的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出具验资报告。

我们的责任是对它们发表审核意见。

我们的责任是对XX公司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主要

依据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管理当局声明》

《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6号——特殊目的业务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

《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财协字[1999]1号《会计事务所从事基建工程预、结、决算审核暂行办法》

《注册会计师法》;

《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错误与舞弊、违反法规行为的区别  

不同点

错误

舞弊

1.原因不同

无意

故意

同舞弊

2.手段不同

未实施掩盖手法

实施掩盖手法

同舞弊

3.形式不同

原理性、技术性的差错明显

隐蔽难以查证

同舞弊

4.目的不同

不以实现结果为目的

以实现结果为目的

同舞弊

5.结果不同

可能影响他人、自己收益

肯定影响他人、自己收益

同舞弊

6.性质不同

过失

不法行为

同舞弊

第五章审计目标与审计围

一.审计总目标:

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意见

二.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1.存在或发生:

是否把不应列入的项目挤入报表,即不多计

2.完整性:

不少列应列项目

3.权利与义务:

通常涉及所有权权利和法律义务问题,只与资产负债表组成要素有关

4.估价或分摊:

各项目的计价是否合理、适当

5.表达与披露:

各报表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认定

种类

性质

特点

1、存在或发生

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特定日期均存在,所有已进行会计记录的交易在特定期间均已发生,没有虚构。

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如有错误,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夸大错误)有关。

2、完整性

在会计报表中所有应列示的交易和事项均已列入,没有遗漏。

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如有错误,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低估(缩小错误)有关。

3、权利和义务

在特定日期,各项资产均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均是公司的义务。

只与资产负债表有关;如有错误,会同时影响存在或发生认定或完整性认定。

4、估价或分摊

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已按适当的方法进行计价,列入会计报表的金额正确。

与所有报表有关;如有错误,一定影响金额;包括总值估价、净值估价和计算精确性三方面容。

5、表达与披露

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已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与所有报表有关;如有错误,属分类不当、披露不充分。

管理当局认定

具体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

含义及关注要点

 

1.总体合理性

它是指注册会计师须先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评价某账户余额的合理性。

总体合理性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账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

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

存在或发生

2.真实性

即不夸。

有无高估错误。

完整性

3.完整性

即不遗漏。

有无低估错误。

权力和义务

4.所有权

即所列金额确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

是否影响所有权、处置权。

估价或分摊

5.估价

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

总值、净值、计价是否正确。

6.截止

即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恰当的期间。

截止测试的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

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7.机械准确性

该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

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表达与披露

8.披露

恰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

报表附注披露是否正确

9.分类

即所列金额分类恰当,其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示。

报表项目列示是否正确

三.一般审计目标

1.总体合理性:

评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

2.真实性:

余额真实,由管理当局关于“存在或发生”的认定推论得出

3.完整性:

由完整性认定的推论得出

4.所有权:

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论得出

5.估价:

所列金额均正确估价和计量

6.截止:

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

7.机械准确性:

不存在数理计算上的差错

5-7项由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

8.披露:

报表中恰当地反映了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

9.分类:

所列金额分类恰当

四.审计过程:

包括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审计完成阶段

五.审计业务约定书:

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审计目的、审计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六.审计的工作责任:

依据按独立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发表的意见负责。

审计过程

主要工作

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工作的起点}

①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②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③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部控制制度;④确定重要性;⑤分析审计风险;⑥编制审计计划。

实施审计阶段{审计过程的中心环节}

①对被审计单位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②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

③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关系,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序较高,则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大大减少;反之,实质性测试工作则大大增加,但不管何时,实质性测试工作必不可少。

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工作的结束}

①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③审计期后事项;④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⑤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⑥提出管理建议书。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证据的种类

1.实物证据:

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为真实性、完整性、估价、截止。

2.书面证据:

以书面文件形式的一类证据,也称基本证据,可对应所有具体审计目标,容包括:

外部证据:

如函证回函、注会自己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证明力最强

部证据:

由被审单位提供,如会计记录等

3.口头证据:

可提供一些重要线索,可对应除机械准确性外的审计目标

4.环境证据:

一般不属基本证据,只对应总体合理性的审计目标

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足够性,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审计风险:

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成正比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

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成正比

3.注会及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

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4.是否发现错误及舞弊:

若发现则应增加证据数量

5.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三.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四.审计证据的获取:

即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几种

1.检查:

对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可靠程度进行审阅与复核

2.监盘:

现场监督被审单位对各种实物资产及货币资金的盘点,并进行适当抽查。

3.观察:

实地察看被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

4.查询及函证

5.计算

6.分析性复核

审计证据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要背熟)

证据种类

 审计具体目标

真实性

完整性

所有权

估价 

截止

机械准确性

分类 

披露 

总体合理性 

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

口头证据

 

环境证据

 

 

 

 

 

 

 

 

五.审计程序的分类(按运用目的)

1.对控取得了解的程序:

每次审计都必须执行

2.控制测试程序

3.实质性测试程序

六.审计工作底稿:

是注会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其全部容是注会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包括综合类、业务类、和备查类三种

七.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1.第一级:

由项目经理逐复核

2.第二级:

由部门经理对重要会计帐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进行复核

3.每三级:

由主任会计师对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第七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一.审计计划: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

制定的工作计划。

二.分析性复核:

指注会分析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审计中使用本程序的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间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重要性:

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

四.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站在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在不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判断或决策的前提下,所允许的最大错漏报金额,即可容忍性误差

五.重要性的运用

1.一般要求:

A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B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2.金额性质的考虑:

以下各项金额不重要,但从性质方面考虑可能是重要的

A涉及舞弊与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B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C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D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如现金或资本存在的错漏报

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

但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又有可能提高审计风险,所二者关系不是绝对的。

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实质是假设会计报表或的漏错报程度低于这个水平时,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

六。

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应考虑的因素

5.有关法规对会计的要求:

若存在可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6.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与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呈正比

7.控制度健全,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反之,应低

8.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说来,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所以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9.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

七.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1.评价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计划时的水平时,应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必要时追加执行程序。

2.汇总已发现或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推断出来的尚未调整的错漏报金额,并考虑其对报表是否产生重大影响

3.当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注会应考虑:

A扩大实质性测试围,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B提请被单位调整报表,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4.若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或扩大测试后尚未调整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会应发表保留意见(只影响个别决策但就整体而言是公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可影响大多数使用者决策时)

5.若前期尚未调整的错漏报未消除且导致本期报表严重失实,汇总时也应包括进来,另外,汇总进还应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八.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各阶段中的用途

1.计划阶段:

使注会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必须使用)

2.实施阶段:

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搜集相关认定的证据(可选)

3.报告阶段:

对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必须用)

九.计划阶段对分析性复核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被分析项目的重要性,若很重要,就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论。

2.分析的结果与对相同目标招执行其他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

3.预期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对准确性较低的项目,不能过分依赖

4.若固有、控制风险的水平高,则不能过分依赖本程序,而应依赖更多的详细测试。

十.审计风险(AR):

指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若发表了,有可能被追究职业责任),包括以下3种:

1.固有风险(IR):

假设不存在相关控时,某一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

2.控制风险(CR):

某一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控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DR):

某一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4.三者关系:

AR=IRXCRXDR,对IR和CR,因与被审单位有关,注会无能为力;若固有及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注会就必须扩大审计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

十一.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一)评估与报表层次有关的应考虑

1.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

诚信度和能力越高,固有风险越小

2.财务人员变动的频繁程度:

与固有风险呈正比

3.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

与固风成正比

4.业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5.影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二).评估与余额或交易类别有关的固有风险应考虑

1.容易产生错报的报表项目

2.需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

3.确定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

4.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5.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

6.在正常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

十三。

控制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

注会若拟依赖控,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水平越低,注会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控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

如实质性测试表明,控制风险水平高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可能意味着根据对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论而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能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此时注会应考虑追加相应的程序。

十四。

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

固有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注会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十五。

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围的影响

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性质

时间

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为主

资产负债日前审计为主

较小样本、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