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16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docx

修改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群论证报告

讨论稿

学院领导签名:

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公章)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专业代码:

070502

所属学科门类:

理学07(与专业代码前两位对应)

所属一级学科:

地理科学类0705(与专业代码前四位对应)

二、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

070502)是地理科学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名称,学科特点是横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为特点,培养对象定位以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为主兼具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资源学科的跨学科背景优势,的管理型、评价性、监测型的掌握3S先进分析技术工具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理念、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

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应用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评价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核心课程群基本情况

1、专业核心课程群列表

课程名称

课程

性质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实验

个数

学分

考核

方式

1

自然地理学基础

必修

140

6

2

12

考试

2

环境科学

必修

70

45

20

9

考试

3

资源科学

限定选修

70

45

0

9

考试

4

地图与测量

必修

48

6

0

3

考试

5

遥感与地理信息处理

必修

54

30

2

5

考试

6

计量地理学

必修

30

21

0

5

考试

7

人居环境学

必修

30

21

0

3

考试

8

环境质量与评价

选修课

68

12

8

4

考试

9

地球与地理科学导论

必修

90

16

2

3

考试

10

水环境监测与修复

必修

45

15

12

3

考试

 

2、各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对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其内容含:

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情况、实践条件等。

专业核心课程1:

自然地理基础

自然地理基础一——地质与地貌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的专业基础课程。

地质学主要包括地球的物理性质、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矿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矿床;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地震;地槽-地台说、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大地构造学说;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地球演化简史等。

地貌学是研究构造地貌、海底构造地貌和陆地构造地貌;风化作用及风化壳、坡地重力地貌;坡面径流、沟谷水流和河流的作用;河流地貌、河口地貌和流域地貌;喀斯特作用及其喀斯特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主要的矿物特征、主要的岩石、地质构造和地球的发展演化规律,掌握地貌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区域地貌调查、地貌制图等一般工作方法。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宋春青、张振春.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苏文才、朱积安.基础地质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夏帮栋、刘寿.地质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傅承义.地球十讲.科学出版社,1973;杨景春.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课程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基础Ⅱ、Ⅲ的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基础二——气候与水文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的专业基础课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及人类影响等;水文学的主要内容有水循环与水量平衡、陆地水、海洋水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发生的机制,大气和水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气候形成、变化的规律和气候资源利用途径,从而达到让气候和水文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周淑贞等.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黄锡荃等.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G巴里等著,施尚文等译.大气、天气和气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帕尔门、牛顿著,程纯枢等译.大气环流系统.科学出版社.1978;周淑贞、张超.城市气候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气象出版社

自然地理基础三——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土壤地理学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态、发生、分类、各土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区划、土壤的利用与保护;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生物的科学,探讨研究生物的组成、结构、形成、保护和利用。

其内容包括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生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世界植被地理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壤系统的发生、发育及分布规律,掌握土壤分析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群特点,认识世界生物群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朱鹤健.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殷秀琴等.生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天杰等.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A.柯夫达.土壤学原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1年;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和土壤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武吉华.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结构、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人地关系和土地分级、分类、评价和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掌握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土地科学的分级、分类和评价并理解土地覆被变化趋势;了解人地关系的基本矛盾表现和解决途径特点,为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以及地理学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伍光和.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南威等.综合自然学.科学出版社;梁留科.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图出版社

专业核心课程2: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的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对人们当前所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性的问题作了探讨,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包括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分支。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贾振邦等.环境学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鲁齐等.人与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曲格平.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专业核心课程3: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概论是高等院校四年制本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程。

本课程在国内外最新资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学一个较为完整、科学的体系。

该课程分上下两篇:

上篇在系统阐述资源概念与分类、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型等内容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果,探讨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理论问题;下篇在分析中国资源总体态势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及农业资源等主要资源的特点,并对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探讨。

包括资源学概论、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和规划、土地评价与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国水资源与评价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刘成武、杨志荣、方中权.自然资源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包浩生、彭补拙等.自然资源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王铮.理论地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王军.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

专业核心课程4:

测量与地图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地图的特征、功用、分类;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平面图测绘等测量基础知识;地图投影、地图语言、地图概括、地图编制等地图学理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教学地图与地图集;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地图分析应用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测量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测制的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读图、用图和编绘教学地图的能力。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马耀锋等.地图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王慧麟等.测量与地图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王家耀等.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祝国瑞.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大学出版社;龚剑义.地图量算.测绘出版社;陆国胜.测量学.测绘出版社;孙以义.计算机地图制图.科学出版社

核心课程5: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发展,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和特点、遥感数值图象处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与发展趋势、地理信息系统对图形图象的三维仿真表达方法和实际应用,专题应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常用地理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操作、以及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地理数据库设计和电子地图编制的基本步骤;了解有关信息学原理和数学推导。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胡鹏.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黄杏元等.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邬伧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德仁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测绘出版社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及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遥感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技术的特点,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遥感传感器、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及图像处理,航片与卫片的判读,以及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结合等。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新的航天器和传感器有所了解,对遥感图像的成像过程以及图像处理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够对航片卫片做简单的判读。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梅新安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吕国楷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马蔼乃.遥感概论.科学出版社;陈述彭赵光时.遥感地学分析.测绘出版社

核心课程6:

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数据分布与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类型;地理系统的相关分析;地理系统的回归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地理系统的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地理系统的主成分分析;地理数学模型:

层次分析、系统动力学;地理系统的线形规划;有关程序等。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科学分析研究常用的基本计量方法,提高学生实际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等.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林炳耀等.计量地理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和高等数学。

核心课程7: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方向主要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文地理学科为主要支撑点,开展人居环境学的“人本主义”研究,强调人类聚落的形成、发展、演变、空间布局、区域特征、人本思想、和谐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深入研究传统聚落(古村名镇)的文化景观及其景观基因,试图构建全国传统聚落景观的基因图谱。

使用教材是,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核心课程8:

人居环境学导论

环境质量评价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源评价、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思想方法和相关的技术方法,逐步培养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尤其是重点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层次环境影响的基本方法,并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环境评价工作的基本技能,解决环境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面对环境评价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分析、判断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陆雍森,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业核心课程9:

地球与地理科学概论

地理科学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入门课程。

该课程用一元地理科学观和方法论,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思想。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学术地位、学术领域、社会影响和发展概貌。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白润光.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

该课程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10:

水环境监测与修复

环境监测与修复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主要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展需要,系统论述了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以及水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水环境自净与水环境容量、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质与量的影响、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负效应;介绍了我国主要水环境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阐述了水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内容,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介绍了遥感监测、动态监测、水环境预测的模拟模型等新技术方法。

使用教材,肖长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清华大学出版社.

3、专业核心课程群分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类型特征

但依据“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扩展为“具备地理科学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复合型人才;专业特征:

体现地理学学科特点。

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技能基本训练;层次特征:

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系列选修课程的开设,按以下分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1.地理、环境资源学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2.地理、环境资源学研究人才,

3.地理、环境资源学实际应用人才。

二、课程设置原则

对于地理、环境资源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需要加强而不应削弱。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体现地理、资源、环境都相关学科和主干课程。

体现地理、资源、环境性质与专业特色、反映地理、资源、环境概貌的专业核心课程应保持相对稳定。

为此,课程设置应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专业理论课程。

建议将地理科学导论、自然地理学、资源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与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与遥感、资源学与环境学等10门课程定为学科核心课程。

三、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和核心性分析

资源学院参考目前国内地理界关于课程改革共识的,结合区域和现有实践情况,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按通识教育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拓展平台——跨学科平台——实践教学等来组织设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将专业课程分三个模块来进行设计,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及深化拓展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按照专业方向又分为自然地理课程亚群、环境学亚群、资源学课程亚群、地理技术方法课程亚群、环境工程与经济学课程亚群、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向亚群等六大课程群。

四、核心课程的完整性及其地位分析

地理科学中10门课程,代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六大平台,包含自然地理、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地理资源环境应用、地理资源环境技术六大模块,体现了地理资源环境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等三重性和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三个层次,包含了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深化拓展课和实践课等各个类别,涵盖面广泛。

所以十个核心课程是整体相关的,居于地理科学的核心地位。

四、本专业核心课程群与国内高校比较分析

(至少分析5所院校以上)

地理科学的核心课程群参考了河南大学、聊城大学、山东师大、济宁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地理科学的核心课程群的设置。

 

五、专家审核意见

专家姓名

所在学校

职称职务

专家审核意见

 

专家签名:

日期:

专家姓名

所在学校

职称职务

专家审核意见

 

专家签名:

日期:

专家姓名

所在学校

职称职务

专家审核意见

 

专家签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