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184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ocx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政力研究;民族新闻舆情与危机应对策略研究;少数民族媒介素养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关系研究,等。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

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

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

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

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

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

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以案例库居多,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

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

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

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

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

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

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

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

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

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

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

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

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

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

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

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

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

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

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

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

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

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

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

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

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