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195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docx

马克思原理马哲备考重点

【唯物论部分】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3、世界的两大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知道了whatis世界,还要知道世界怎样存在。

由此产生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分野。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存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们的意识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

3、马克思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观点的根本特点)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看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4)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一切以时间、空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社会的物质性之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2)人虽有意识,但仍需要借助物质力量来改造物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特征:

1)物质性:

主体、客体、手段;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2)自觉能动性:

3)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嘴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实验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时间形成了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部分】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2)普遍性:

事物内部要素、事物之间、整个世界;3)多样性。

2、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案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兼顾

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民族之间关系密切=======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2、如何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分离、相互排斥。

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而不同”,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时时处处有矛盾(引出我们不能否认矛盾的存在)。

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引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树典型、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

3、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方法论

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

1、适度原则

2、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2、辨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总结:

(方法论关键词)

1、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

2、发展的观点:

永恒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原理

3、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矛盾对立统一。

4、思维方式:

1)归纳与演绎——一般、个别

2)抽象到具体——现象与本质

3)分析与综合

4)历史与逻辑。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规律可以为人们所用。

3、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但两者有一个共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计划性、目的性;创造性;指导性、导向性。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

A、尊重客观规律=====把握规律,客观物质条件和手段

B、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

【官话】社会历史趋向和主题选择的关系。

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选择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可以联系下当前的台海局势)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说完了世界的两大现象,第二章接着说人类的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客体、中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2)主体按照目的和方案,通过手段转为实际行动;3)反馈和调节,朝着一定方向运行。

4、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如恩格斯就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想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物质手段和工具;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同时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指出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人对世界的反应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着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认识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运动和无限发展。

1、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越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2)经过中介环节;3)为群众掌握;4)正确的实践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三性:

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

“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典型。

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对应于客观内容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以及认识能够不断深入的绝对性;相对性则对应于客观对象的有限、程度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我们实际过程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真理与谬误

%&请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来分析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二者对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具有严格的界限;

2)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

相比较而存在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随感)========================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

我们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自觉地运用真理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目的。

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说:

“我只向真理低头。

”司法斗士贺卫方也是一直为追求真理而奔走呼号,历经艰辛。

但是,现实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党的这一主张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号的层次上,要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标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书上的东西,我们要用书上的原理去辩证地认识,批判地吸收,这样的话,我们方能在这些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政类”课程中坚持独立的人格!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

1)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依主体而转移3)结果的正确性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正确的价值:

评价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一致。

价值评价的共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激励、制约、导向作用。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随想)==================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大学生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现在社会上展开了“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的讨论,各路神仙观点不一,但据说山东省从今年开始要废除文理分科,值得期待。

我们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

理工科很强,这对我们浙大的求是、务实校风的形成是有好处的;对于这个创新,也是路甬祥老校长补上去的,是对时代要求的正确反映。

可是,“创新”毕竟是98年(即四校合并前)加上去的,那时的浙大还是比较单一的理工科学校。

现在,我觉得是时候对我们的校训进行修改了,至少要突出些人文的元素。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Chapter2——theend…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从本章开始,转为探讨人类社会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联系物质和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a)界定:

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结构比较复杂,其中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b)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i.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内容决定内容、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坚持唯物的历史观

ii.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注意: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便是其独立性的一个突出的表现。

)=====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

(如增强软实力便是这个道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注意科学技术、人才资源)与生产关系(联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概述

二者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状况决定性质;B、发展决定变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适合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联系我国大跃进时期)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适应与调整的漫长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这一点是我个人加上去的,书上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我觉得不能少,起码它是一个总结性的东西,而且也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原理的应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提出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概述(略)

二者的矛盾运动: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革)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可以联系近代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便是出于经济上的要求。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其共同诉求,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模式、法律制度对于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两面性。

============理解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我们党显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夹杂着的许多社会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我们的改革已经遭遇了瓶颈。

事实上,自1989年以来,我们的改革基本上是只有一条线,那就是经济。

而现在政府的压力是巨大的,为什么?

要取得人民的拥护以及获得一个好的口碑,人民的生活就只能提高,或者至少是不能下降。

试想,倘若现在让你的生活水平回到十年前去,你愿意吗?

但是现在,金融危机一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将在一定时期内放缓。

下一个三十年,我们怎么走?

站在历史的拐点上,30年前我们从东部沿海的深圳开始了经济改革,那么30年后,我们将何去何从?

据我所知,下一步政治改革是没有疑问的了,而且就从中西部开始,国家选择了重庆。

与之而来的,是成渝特区,以及武汉等周边地区。

我们期待着。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好像是在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辩护,因为我们是直接从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主义模式中来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阶级是经济范畴,也是历史范畴;老马(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改革:

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教兴国战略

2、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双刃剑、异化、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与人文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论基点: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本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方法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的意愿)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科学的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Chapter3theend…

(这一章貌似没听过什么,也没有什么印象,于是自学般地开始了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

A、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

手工业和商业、雇佣关系

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商人或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

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催生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新兴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2、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英国的圈地运动

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国家政权的后盾对国外进行疯狂掠夺,另一方面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等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联系前一章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本身拜生产力发展所赐)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即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前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的一确立。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的需求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

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2)统一: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劳动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二者不可分割,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进技术,减低成本)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促使优胜劣汰。

消极影响:

1)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造成社会资源分配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的产生是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级:

具体商品和货币。

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的出现非但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2、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双重性:

社会性(社会分工决定)和私人性(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

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则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的本质:

交换。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解决(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只有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取决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重要!

)——对前面的一个总结

1、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起源、商品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