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201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月考文档格式.docx

8.在下列历史文物图中,折射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①戴鼻环的牛尊②秘色瓷莲花碗③铜权④持罗盘陶俑

A.①B.②C.③D.④

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共同目的是()

A.尊王攘夷B.革新制度C.统一国家D.争雄称霸

10.“孔子象征着什么?

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

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1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的史料;

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

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B.孟姜女传说C.商朝卜辞D.《资治通鉴》

烟标、邮票、火花并称“世界三大平面收藏”,打开这些收藏,多样化的题材和多姿多彩的信息一一跃然纸上,收集和研究它们,能让我们亲身感悟历史。

据此回答第12题。

12.对下面烟标上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无误的一项是()

A.“孔府”指仁政思想创始人孔子后裔的府第

B.唐太宗尊称孔子为“宣父”“亚圣”

C.“圣人之家”所在地在春秋末期属于鲁国

D.孔子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主流思想

13.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14.下列文化成果中,不能体现出秦汉文化所具有的统一王朝气势恢弘特点的是

A.湖北随州全套编钟B.公元前3世纪晚期修建的长城

C.陕西临潼兵马俑D.《史记》书影

15.司马迁在《史记·

历书》中写道:

“至今上即位……而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

文中的“今上”和“历”是指()

A.汉高祖、《授时历》B.汉文帝、《大衍历》

C.汉武帝、“太初历”D.汉光武帝、“十二气历”

16.下列古代重大医药学成果中,在两汉时期取得的是()

①《黄帝内经》编定②《神农本草经》写成

③《伤寒杂病论》问世④“麻沸散”发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7.“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

A.②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根据中国的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C.隋炀帝时期D.唐玄宗时期

19.下列文物出土于长江流域的是()

A.司母戊鼎B.马王堆汉墓帛画

C.莲鹤方壶D.天水放马滩绘图纸

20.“本纪褒项羽,照尘寰信史;

列传赞商侠,成一家之言。

”与该对联相关的史书是()

A.纪传体断代史——《汉书》B.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编年体断代史——《史记》D.纪传体通史——《史记》

21.中原地区大量种植葡萄和石榴,其栽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以后()

A.秦始皇统一河套地区之后B.昭君出塞之后

C.班超经营西域之后D.张骞通西域之后

22.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A.小农经济的兴盛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23.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但直到秦朝,中国才实现“书同文”字。

下列文字中,属于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官方字体是()

A.隶书B.小篆C.行书D.楷书

24.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哪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

25.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

它反映的信息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

26.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④州郡县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

27.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文化现象的叙述,没有反映时代特征的是()

A.佛教迅速传播与反佛思想出现

B.农学著作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

C.民歌特点是北方慷慨南方婉转

D.北方各民族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28.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该材料所表明的中心问题是()

A.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B.隋唐时期寺院经济兴盛

C.南北朝统治者都尊崇佛教D.北周因采取灭佛政策而强盛

29.“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B.麻C.棉D.毛

30.造纸术为我国一项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成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发明时间不晚于西汉

B.东汉时主要在产品用材上做了重大的改进

C.此技术在公元4世纪传人欧洲

D.魏晋时期此技术进步明显,产品的产量大增

31.阅读下列有关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格内容,从表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朝代

黄河中下游

江淮地区

西南地区

两广及福建

西汉

38256

7871

4364

698

28898

12137

8081

2484

A.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B.唐朝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C.西汉和唐朝,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一直最多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2.观察下图,从中可获取的相关历史信息不包括()

A.中国篆刻艺术

B.中国汉字艺术

C.中国书法艺术

D.中国画派特色

33.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

①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4.以下对联与其刻画对象有误的是()

A.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B.文天祥: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C.郑成功:

七度使邻邦有名盛记传异域,三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都

D.屈原: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35.唐朝时,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处,堪称南北人流和物流枢纽的城市是()

A.洛阳B.益州C.扬州D.泉州

36.今天的东北地区,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为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民族是()

A.匈奴B.靺鞨C.党项D.蒙古

37.下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都市。

由此可获取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②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③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依然存在

④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8.以下关于从秦朝到唐朝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是建都的原因B.缺乏防范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

C.水利工程是都城经济的重要支撑D.地理位置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

39.秦汉以来的历代社会,都有一套防灾减灾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防灾减灾措施的有()

①都江堰的修建②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③引进玉米和甘薯④修建洛口仓、含嘉仓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④

40.假如你是唐太宗时期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做的是()

A.交给门下省审议B.交给唐太宗裁定

C.交给枢密院出兵D.交给尚书省执行

41.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首先考虑的问题大多是()

A.平定叛乱,巩固边疆B.屯田垦荒,发展经济

C.推行和亲政策D.设置机构,进行管辖

42.下列各项有关唐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旧唐书》记载,巾原“士女皆竞衣胡服”

B.外国的刀豆、菠菜、甘薯等相继传人中国

C.扬州的民众可在繁华的夜市上购买生活用品

D.从江南地区到洛阳可乘船走大运河,也可骑马走驿路

43.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有“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的制度。

该制度始于()

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44.隋朝于6世纪末统一了中国,却很短命;

其后的唐朝则将中国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剑桥插图中国史》)。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性帝国的原因包括

①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②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

③取消了对商贸的限制④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5.下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

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我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B.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C.唐朝时造纸术经阿拉伯逐渐传到西方国家

D.唐朝出现用纸印刷的《史记》《资治通鉴》

46.唐朝时,日本派往我国的使臣及留学人员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归国后积极倡导和仿行中华先进文化。

主要表现有()

①废除封建领主经济,承认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策动大化改新,新政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都城完全依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建造

④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7.从唐朝租庸调制到明朝一条鞭法实现了()

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B.征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

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D.对商品经济发展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

4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朝都城商业繁荣以贝币为通行货币

B.秦朝通行半两钱和刀币、布币等货币

C.唐玄宗起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

D.明清时期以纸币为主要通用货币

49.北宋政府屡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少数民族的衣冠和装饰。

南宋朱熹说: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对上述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胡服丰富了宋朝人们的生活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宋朝积贫积弱,文化落后D.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50.古代中央政府对下列地区进行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广东地区②黑龙江地区③新疆地区④西藏地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

51.“……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这段记载最有可能出()

A.《齐民要术》B.《四民月令》C.《梦溪笔谈》D.《农政全书》

52.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当时文武并重D.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影响

53.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题的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有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学习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4.中国古代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俗语中也有妇女“嫁鸡从鸡,嫁狗从狗”之说,这些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妇女地位低下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C.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D.女子无才便是德

5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56.忽必烈即汗位后,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再鼓动他“奋扬乾坤,应天革命”。

“革命”的含义是()

A.军民异籍,胡汉分治B.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C.设官分职,立政安民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57.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理财富国之法②整军经武之法③育才取士之法④整顿吏治之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8.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59.“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算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0.《元史·

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

“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

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立御史台()

A.行使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B.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C.为最高监察机构D.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61.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

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涛、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62.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

“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C.金军兵临东京D.金兵进攻临安

63.中国古代将国库收入与物价稳定及商品流通结合起来的政策是()

A.“相地而衰征”B.租庸调制C.市易法D.一条鞭法

64.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①以人丁计税为主②实行纳庸代役制度

③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格④按田亩的多少收取地税

65.隋唐时期的知识分子有可能经历的事情,包括()

①空闲之余茗茶品葡萄酒

②参加科举考试,向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生活

③空闲时可以逛夜市

④访朋问友,吟诗作画

⑤平时可以看看杂剧,吟吟散曲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⑤

66.“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予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赞颂的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7.史书载:

“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

及有功于唐(指安史之乱问助唐平叛),唐赐遗(赠)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

”材料正确反映了()

A.回纥强大的原因B.唐文化对回纥的巨大影响

C.回纥衰落的原因D.唐文化对回纥的严重破坏

68.北宋中期,城市市民从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市易法中直接得到的实惠是()

A.城市市民可以买到价格比较合理的市场短缺商品

B.国家的收入有所增加

C.有利于城市大商人赚到更多的钱

D.有利于城市市民到手工工场里做工

69.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这三个政权的共同点是()

①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本族文字

②对汉人与族人采取“分治”方法

③与北宋和南宋分别进行了长期战争

④都形成了与两宋对峙的局面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③

70.下图中,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人物是()

ABCD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71题10分,72题20分)

7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成都是天府之国——四川省的省会

成都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蜀国开明王朝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到这里,这就是成都建城史的开端。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入蜀,蜀国灭亡。

秦国把四川并入版图,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在蜀地设蜀郡。

……到了西汉时,成都是当时著名五都会之一。

进入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都会。

就综合经济水平来说,它仅次于扬州,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13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游行家马可·

波罗到成都时,惊叹道“这是一座壮丽的大城”。

——选自成都政府网《成都简介》

(1)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请问这种说法应始于何时?

为什么?

(4分)

(2)我国古代史上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四川地区成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请举两个史实说明。

(6分)

7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

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一一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后金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处,今者城廓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宋史·

陈亮传》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

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

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亡征,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3分)有什么意义?

(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