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08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时方歌括

清·陈念祖(修园)

小引

凡例

卷上补可扶弱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

香砂六君子汤论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

保元汤

独参汤

四物汤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天王补心丹

六味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

还少丹

龟鹿二仙胶

圣愈汤

十味地黄丸

正元丹

归脾汤

大补阴丸

虎潜丸

全鹿丸

磁砂丸

苏子降气汤

朱砂安神丸

四磨汤

黑锡丹

全真一气汤

二加龙骨汤

九味羌活汤

人参败毒散

香苏饮

升麻葛根汤

小续命汤

地黄饮子

资寿解语汤

藿香正气散

香薷饮

五积散

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小柴胡加常山汤

稀涎汤

通关散

越鞠丸

逍遥散

导赤散

五淋散

通关丸

六一散

备急丸

三一承气汤

温脾汤

防风通圣散

凉膈散

失笑散

独圣散

卷下滑可去着

简介

芍药汤

脾约丸

更衣丸

礞石滚痰丸

指迷茯苓丸

当归六黄汤

附汤

玉屏风散

威喜丸

济生乌梅丸

斗门秘传方

圣济附子丸

四神丸

金锁固精丸

封髓丹

真人养脏汤

清燥救肺汤

琼玉膏

生脉散

神木汤

平胃散

五皮散

二陈汤

萆厘清饮

肾着汤

一味白术酒

泻白散

甘露饮

左金丸

香连丸

温胆汤

金铃子散

丹参饮

白合汤

滋肾丸

地骨皮散

清暑益气汤

龙胆泻肝汤

当归芦荟丸

犀角地黄汤

四生丸

回阳急救汤

益元汤

济生肾气丸

三生引

附汤

近效白术汤

附子理中汤

鸡鸣散

时方歌括小引

      经方尚矣。

唐宋以后。

始有通行之时方。

约其法于十剂。

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

昔贤加入寒热。

共成十有二剂。

虽曰平浅。

而亦本之经方。

轻可散实。

仿于麻黄葛根诸汤。

宣可决壅。

仿于栀豉瓜蒂二方。

通可行滞。

仿于五苓十枣之属。

泻可去闭。

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

胆导蜜煎。

滑可去着之剂也。

赤石脂桃花汤。

涩可固脱之剂也。

附子汤理中丸。

补可扶轺赤小豆汤。

燥可去湿之剂也。

白虎黄连泻心等汤。

寒可胜热之剂也。

白通四逆诸汤。

热可制寒之剂也。

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

名为真方歌括。

限于赀而未梓。

缮本虽多。

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

大为恨事。

辛酉岁。

到直供职。

适夏间大雨。

捧檄勘灾。

以劳构疾。

脉脱而厥。

诸医无一得病情者。

迨夜半阳气稍回。

神识稍清。

自定方剂而愈。

时温虐流行。

因余之病。

而知误于药者。

堪悯焉。

盖医者。

生人之术也。

一有所误。

即为杀人。

余滥竽人后。

诸多有志而未逮经。

即仲景。

其切当精纯。

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

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

一一详于歌后。

颜曰时方歌括。

为中人以下立法。

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

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

汇药治病。

不足言方。

缘一时盛行。

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

韵既成帙。

共商注解。

业经梓行。

亦不遽弃。

别其名曰俗方歌括。

此三种者。

浅深

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

时方歌括凡例

       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

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

悉遵古训。

绝无臆说浮谈。

以时法列于前。

仲师法列于后。

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尊生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

所列病症。

不可谓不详。

而临时查对。

绝少符合。

即有合处。

亦不应验。

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

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每症只寥寥数语。

何所不包。

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

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

非遗之也。

怔忡求之虚痨。

头痛有邪求之伤寒。

无邪求之眩晕。

虚痨历节。

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

所以寓活法也。

学医始基。

在于入门。

入门正。

则始终皆正。

入门错。

则始终皆错。

此书阐明圣法。

为入门之准。

不在详备。

若得其秘诀。

未尝不详备也。

有症见于此。

而治详于彼者。

有论此症。

而彼症合而并论者。

有论彼症。

绝未明言此症。

而即为此症之金针者。

实无他诀。

唯其熟而已。

熟则生巧。

自有左右逢原之妙。

       论中所列诸方第三卷第四卷俱载弗遗。

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非熟读原文。

不能领会。

此书偶有阙而未载者。

欲人于原文中寻其妙义。

阙之即所以引之也。

阅者鉴子之苦心焉。

       一方后附论。

或采前言。

或录一得。

视诸书较见简括。

阅者自知。

时方歌括卷上补可扶弱

四君子汤

      治面色痿白。

言语轻微。

四肢无力。

脉来虚弱者。

若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

乃属虚火。

须加干姜。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

痞满痰多。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肿满。

痰饮结聚脾胃不和。

变生诸症者。

五味异功散

       健脾进食。

为病后调补之良方。

       苓术参甘四味同。

(人参茯苓白术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加姜枣煎。

名四君子汤。

)方名君子取谦冲。

增来陈夏痰涎涤。

(前方加陈皮一钱顺气。

半夏二钱除痰。

名六君子汤。

)再入香砂痞满通。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各八分。

以行气消胀。

名为香砂六君子汤。

)水谷精微阴以化。

(饮食增则津液旺。

充血生精。

以复其真阴之不足。

)阳和布护气斯充。

(食入于阴气长于阳。

昼夜循环。

周于内外。

)若删半夏六君内。

钱氏书中有异功。

(六君子汤内。

去半夏。

名五味异功散。

       陈修园曰。

胃气为生人之本。

参术苓草。

从容和缓。

补中宫土气。

达于上下四旁。

而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故一切虚证。

皆以此方为主。

若加陈皮。

则有行滞进食之效。

再加半夏。

即有除痰宽胀之功。

再加木香砂仁。

则行气之药。

多于补守。

凡肿满痰饮结聚等证。

无不速除。

此犹人所易知也。

而为数方之主。

则功在人参。

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

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

而余则曰。

人参补阴养液。

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

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

气胜于味。

以扶阳。

参草二味。

味胜于气。

以和阴。

此汤以干姜易茯苓。

去其辛而取其淡。

亦阴阳兼调之和剂也。

凡医家病家。

俱重人参。

全未识人参之性。

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

今录本草经原文而释之。

或数百年之误。

于兹而一正也乎。

       按神农本草经云。

人参气味甘。

微寒无毒。

主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原文只此三十七字。

其提纲云。

主补五脏。

以五脏属阴也。

精神不安。

魂魄不定。

惊悸不止。

目不明。

心智不足。

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

今五脏得甘寒之助。

则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

曰邪气者。

非指外邪而言。

乃阴虚而壮火食气。

火气即邪气也。

今五脏得寒甘之助。

则邪气除矣。

余细按经文。

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之性。

       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

以救津液。

而一切回阳方中。

绝不加此阴柔之品。

反缓姜附之功。

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为回阳第一方。

皆不用人参。

而四逆加人参汤。

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

茯苓四逆汤用之者。

以其烦燥在汗下之后也。

今人辄云。

以人参回阳。

此说倡之宋元以后。

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

而李时珍本草纲目。

浮泛杂沓。

愈乱经旨。

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

方可与言医道。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

用人参者。

只有一十八方。

新加汤。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桂枝人参汤。

半夏泻心汤。

四逆加人参汤。

茯苓四逆汤。

生姜泻心汤。

黄连汤。

旋复代赭石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

竹叶石膏汤。

炙甘草汤。

皆因汗吐下之后。

亡其津液。

取其甘寒以救阴也。

抑或辛刚

香砂六君子汤论

       柯韵伯曰。

经云。

壮气行则愈。

怯者着而为病。

盖人在气交之中。

因气而生。

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

食入于阴。

长气于阳。

昼夜循环。

周于内外。

一息不运。

便有积聚。

或胀满不食。

或生痰留饮。

因而肌肉消瘦。

喘咳呕哕。

诸证蜂起。

而神机化绝矣。

四君子。

气分之总方也。

人参致冲和之气。

白术培中宫。

茯苓清治节。

甘草调五脏。

诸气既治。

病从何来。

然拨乱反正。

又不能无为而治。

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

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

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

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

而痰饮可除也。

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

砂仁以通脾肾之元气。

而郁可开也。

四君得四辅。

而补力倍宣。

四辅有四君。

而元气大振。

相须而益彰者乎。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

头痛口渴。

表热自汗。

不任风寒脉洪大。

心烦不安。

四肢困倦。

懒于言语。

无补中参草术归陈。

得升柴用更神。

(黄蜜炙钱半。

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钱。

陈皮归身各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加姜枣煎。

)劳倦内伤功独擅。

阳虚外感亦堪珍。

       柯韵伯曰。

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

风木内干于中气。

用建中汤。

寒水内凌于中气。

用理中汤。

至若劳倦形气衰少。

阴虚而生内热。

(阴者。

太阴也。

)表症颇同外感。

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

谷气不盛。

阳气下陷于阴而发热。

故制补中之剂。

得发表之品。

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

赖清气之品。

而气益倍。

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

用以补脾。

使地道卑而上行。

亦可以补心肺。

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

亦可以补肝木。

郁则达之也。

惟不宜于肾。

阴虚于下者。

不宜升。

阳虚于下者。

更不宜升也。

当归补血汤

       血虚身热有奇方。

古有当归补血汤。

五倍黄归一分。

(分。

去声。

黄一两。

当归二钱五分。

水煎服。

)真阴濡布主之阳。

       陈修园曰。

凡轻清之药。

皆属气分。

味甘之药。

皆能补中。

黄质轻而味微甘。

故略能补益。

神农本草经。

以为主治大风。

可知其性矣。

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

倍用黄之轻清走表者为导。

俾血虚发热。

郁于皮毛而不解者。

仍从微汗泄之。

故症象白虎。

不再剂而热即如失也。

元人未读本经。

此方因善悟暗合。

其效无比。

究之天之仁爱斯民特出此方。

而假手于元人。

非元人识力所可到也。

吴鹤皋以阳生阴长为解。

亦是庸见。

故特详之。

保元汤

       治气血虚弱之总方也。

小儿惊。

痘家虚甚。

最宜。

补养诸汤首保元。

参桂草四般存。

(黄三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肉桂春夏二分。

秋气。

       柯韵伯曰。

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

气。

一而已。

主肾。

为先天真元之气。

主胃。

为后天水谷之气者。

此指发生而言也。

又水谷之精气。

行于经隧。

为营气。

水谷之悍气。

行于脉外。

为卫气。

大气之积于胸中而司呼吸者。

为宗气。

是分后天运用之元气而为三也。

又外应皮毛。

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

为太阳膀胱之气。

内通五脏。

司治节而主一身之里者。

为太阴肺金之气。

通内联外。

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

为少阳三焦之气。

是以先天营运之元气而为三也。

此方用黄和表。

人参固里。

甘草和中。

三气治。

而元气足矣。

昔李东垣以此三味。

能泻火补金培土。

为除烦热之圣药。

镇小儿惊。

效如桴鼓。

魏桂岩得之。

以治痘家阳虚顶陷。

血虚浆清。

皮薄发痒。

难灌难敛者。

始终用之。

以为血脱须补气。

阳生则阴长。

有起死回生之功。

故名之为保元也。

又少佐肉桂。

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

谓桂能治血。

以推动其毒。

扶阳益气。

以充达周身。

血在内。

引之出表。

则气从内托。

血外散。

引之归根。

则气从外护。

参非桂引导。

不能独树其功。

桂不得甘草和平血气。

亦不能绪其条理。

要非浅见寡闻者。

能窥其万一也。

四君中。

不用白术。

避其燥。

不用茯苓。

恐其渗也。

用桂而不用四物者。

恶芎之辛散。

归之湿润。

芍之苦寒。

地黄之泥滞故耳。

如宜燥。

则加苓术。

宜润。

加归。

除烦。

加芍。

散表。

加芎。

斯又当理会矣。

独参汤

       治元气虚而不支。

脉微欲绝。

及妇人血崩。

产后血晕。

       功建三才得令名。

(参者。

参也。

其功与天地人并立为三。

故名参。

)脉微血脱可回生。

人参煎取稠粘汁。

专任方知气力宏。

(柯韵伯曰。

世之用参者。

或以些少姑试之。

或加他味以监制之。

其权不重力不专。

人何赖以生。

       陈修园曰。

阴虚不能维阳。

致阳气欲脱者。

用此方。

救阴以留其阳。

若阳气暴脱。

四肢厥冷。

宜用四逆汤辈。

若用此汤。

反速其危。

故古人多用于大汗大下之后。

及吐血血崩产后血晕诸证。

今人以人参大补阳气。

皆惑于元人邪说。

及李时珍纲目等书。

不知人参生于上党山谷辽东幽冀诸州。

背阳向阴。

其味甘中带苦。

其质柔润多液。

置于日中。

一晒便变色而易蛀。

四物汤

       治一切血症热血燥诸症。

八珍汤

       气血双补。

四物归地芍川芎。

血症诸方括此中。

(当归酒洗熟地各三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半。

)若与四君诸品合。

(参术苓草。

)双疗气血八珍崇。

(四君补气。

四物补血。

       陈修园曰。

四物汤。

皆钝滞之品。

不能治血之源头。

即八珍汤气血双补。

亦板实不灵。

必善得加减之法者。

方效。

十全大补汤

      气血双补。

十补不一泻法。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

发热恶寒。

肢体瘦倦。

食少作泻等症。

若气血两虚。

变见诸症。

勿论其病。

勿论其脉。

但用此汤。

诸症悉退。

       桂加入八珍煎。

大补功宏号十全。

(八珍加黄肉桂。

名十全大补汤。

)再益志陈五味子。

去芎辛窜养荣专。

(十全大补汤。

去川芎。

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名人参养荣汤。

方用白芍一钱五分。

人参白术陈皮炙茯苓当归桂心炙草各一钱熟地七分半。

远志五分。

五味子十四粒。

姜枣水煎。

       陈修园曰。

十全大补汤。

为气血双补之剂。

柯韵伯病其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

则气虚之甚者。

无气以受其补。

补血而仍用行血之药于其间。

则血虚之甚者。

更无血以流行。

正非过贬语。

而人参养荣汤之妙。

从仲景小建中汤黄建中汤套出。

何以知之以其用生芍药为君知之也。

芍药苦平破滞。

本泻药。

非补药也。

若与甘草同用。

则为滋阴之品。

若与生姜大枣肉桂同用。

则为和荣卫之品。

若与附子干姜同用。

则能急收阳气。

归根于阴。

又为补肾之品。

虽非补药。

昔贤往往取为补药之主。

其旨微矣。

此方以芍药为君。

建中汤诸品俱在。

恶饴糖之过甜动呕。

故以熟地当归白术人参诸种甘润之品代饴糖。

以补至阴。

然饴糖制造。

主以麦。

麦为心谷。

心者化血而奉生身也。

故又代以远志之入心。

麦造为。

能疏远而畅气也。

故又代以陈皮之行气。

建中汤中。

原有胸满去枣加茯苓之例。

故用茯苓。

细思其用意无非从建中套来。

故气血两虚变见诸症者。

皆可服也。

其以养荣名汤奈何。

心主营而苦缓。

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之。

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

非若十全八珍之泛泛无归也。

○按神农本经云。

芍药气味平苦无毒。

主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

止痛利小便益气。

原文只此二十九字。

后人妄改圣经。

而曰微酸。

是没其苦泄攻坚之性。

而加以酸敛和阴之名。

则芍药之真面目掩矣。

不知古人用法。

或取其苦以泄甘。

或取其苦以制辛。

或取其攻利以行补药之滞。

皆善用芍药以为补。

非以芍药之补而用之也。

但芍药之性。

略同大黄。

凡泄泻必务去之。

此圣法也。

本经不明。

宋元以后。

无不误认为酸敛之药。

不得不急正之。

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

神志不宁。

津液枯竭。

健忘怔忡。

大便不利。

口舌生疮等症。

       天王遗下补心丹。

为悯山僧请课难。

归地二冬酸柏远。

三参苓桔味为丸。

(道藏偈云。

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

邓天王悯其劳。

锡以此方。

酸枣仁当归各一两。

生地黄四两。

柏子仁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

远志五钱。

五味子一两。

白茯苓人参丹参元参桔梗各五钱。

炼蜜丸。

每两分作十丸。

金箔为衣。

每服一丸。

灯心枣汤化下。

食远临卧服。

或作小丸亦可。

各书略异。

       陈修园曰。

小篆。

心字篆文。

只是一倒火耳。

火不欲炎上。

故以生地黄补水。

使水上交于心。

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

使火下交于肾。

又佐参茯以和心气。

当归以生心血。

二仁以安心神。

远志以宣其滞。

五味以收其散。

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

心得所养。

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精不足。

虚火上炎。

腰膝痿软。

骨节酸痛。

足跟痛。

小便淋秘或不禁。

遗精梦泄。

桂附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

不能生土。

以致脾胃虚寒。

饮食少思。

大便不实。

或下元衰惫。

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等症。

       六味滋阴益肾肝。

茱薯丹泽地苓丸。

(山茱肉薯蓣又名山药各四两。

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两熟地黄八两。

炼蜜丸。

每服二钱。

淡盐汤送下。

)再加桂附扶真火。

(前方加肉桂一两。

附子一大枚炮。

名八味地黄丸。

原名肾气丸。

此丸于水中补火。

)八味功同九转丹。

(柯韵伯曰。

水体本静。

而川流不息者。

气之动。

火之用也。

命门有火。

则肾有生气。

故不名温肾。

而名肾气也。

       陈修园曰。

六味丸补肾水。

八味丸补肾气。

而其妙则在于利水。

凡肾中之真水不足。

真火衰微者。

其溺必多。

二方非补肾正药。

不可因薛立斋之臆说而信之。

近效白术附子汤。

极佳。

其方列于热剂。

宜细玩之。

○肾气丸。

金匮要略凡五见。

一见于第五篇。

云治脚气上入小腹不仁。

再见于第六篇。

云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

三见于第十二篇。

云夫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主之。

四见于第十三篇。

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

五见于第廿二篇。

云治妇人转胞不得溺。

但利小便则愈。

观此五条。

皆泻少腹膀胱之疾为多。

不可以通治火衰之症。

且此方金匮不入于五水之门。

今人谓治水通用之剂。

更为可怪。

还少丹

      治脾肾俱虚。

饭食无味。

面少精采。

腰膝无力。

梦遗或少年阳痿等症。

       杨氏传来还少丹。

茱蓣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

远志菖蒲味枣丸。

(山茱肉山药茯苓熟地黄杜仲牛膝肉苁蓉楮实子小茴香巴戟天去骨枸杞远志去骨石菖蒲五味子。

各二两。

红枣一百粒。

姜煮去皮核。

炼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钱。

淡盐汤下。

一日两服。

此丸功同八味丸。

火未大虚者。

更觉相宜。

       陈修园曰。

此交通心肾之方也。

姜附椒桂。

热药也。

热药如夏日可畏。

此方诸品。

固肾补脾。

温药也。

温药如冬日可爱。

故时医每奉为枕秘。

然真火大衰者。

断非此方可以幸效。

且柔缓之品。

反有减食增呕致泄之虞也。

龟鹿二仙胶

       大补精髓。

益气养神。

       人有三奇精气神。

求之任督守吾真。

二仙胶取龟和鹿。

枸杞人参共四珍。

(鹿角血者十斤。

龟板十斤。

枸杞二十两。

人参十五两。

用铅镡如法熬膏。

初服酒化一钱五分。

渐加至三钱。

空心服下。

       李士材曰。

人有三奇。

精气神。

生生之本也。

精伤无以生气。

气伤无以生神。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

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

善通督脉。

足于精者。

故能多淫而寿。

龟得天地之阴气最浓。

善通任脉。

足于气者。

故能伏息而寿。

二物气血之属。

又得造化之微。

异类有情。

竹破竹补之法也。

人参清食气之壮火。

       所以补气中之怯。

枸杞滋不足之真阴。

所以补神中之火。

是方也。

一阴一阳。

无偏胜之忧。

入气入血。

有和平之美。

由是精生而气旺。

气旺而神昌。

庶几龟鹿之年矣。

故曰二仙。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

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

五心烦热作渴等症。

即四物汤加人参黄。

       柯韵伯曰。

此方取参配四物。

以治阴虚血脱等症。

盖阴阳互为其根。

阴虚则阳无所附。

所以烦热燥渴。

而阳亦亡。

气血相为表里。

血脱则气无所归。

所以睡卧不宁。

而气亦脱。

然阴虚无骤补之法。

计在存阳。

血脱有生血之机。

必先补气。

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

故曰。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

前辈治阴虚。

用八珍十全。

卒不获效者。

因甘草之甘。

不达下焦。

白术之燥。

不利肾阴。

茯苓渗泄。

碍乎生升。

肉桂辛热。

动其虚火。

此六味皆醇浓和平而滋润。

服之则气血疏通。

内外调和。

合于圣度矣。

       陈修园曰。

此方为一切失血之良药。

及血后烦热。

睡卧不宁。

五心烦热作渴。

可以兼治。

其止血。

妙在川芎一味。

其退热。

妙在黄一味。

其熟睡止渴。

妙在人参一味。

柯韵伯以参为气分阳药。

取配四物等语。

亦未免为俗说所囿也。

经云。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

血之流行。

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肌腠皮毛。

凡一切失血之症。

其血不能中行于经络。

外散于肌腠皮毛。

故从窍道涌出不止。

妙得川芎之温行。

又有当归以濡之。

俾血仍行于经络。

得川芎之辛散。

又有黄以鼓之。

俾血仍散于肌腠皮毛。

源流俱清。

而血焉有不止者乎。

至于血后燥热。

得黄以微汗之。

则表气和而热退。

即当归补血汤意也。

睡卧不宁。

血后阴虚所致。

五脏属阴。

唯人参能兼补之。

五脏之阴长。

则五心之烦热自除。

烦热既除。

则津液自生。

燥渴自已。

诸症可以渐退矣。

自宋元以后。

无一人能读本草经。

此方疑有神助。

非制方人识力所到也。

柯韵伯卓卓不凡。

但未读本草经。

未免阙憾。

○五脏有血。

六腑无血。

观剖诸兽。

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

心脾肺肾中各有血。

六腑无血。

近时以吐血多者为吐胃血。

皆耳食昔医之误。

凡五脏血。

吐出一丝即死。

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妇人血崩。

皆是行于经络与散于肌腠之血。

溢于上为吐衄。

渗于下为崩下也。

十味地黄丸

       治上热下寒。

服凉药更甚等症。

       即桂附地黄丸倍用桂附。

加芍药元参各四两。

       陈修园曰。

此孙真人千金翼方也。

芍药能敛木中之火气。

以归其根。

元参能启水中之精气。

以交于上。

故加此二味于八味丸中。

一以速附子之下行。

一以防肉桂之上。

凡口舌等疮。

面红目赤。

齿牙浮动。

服凉药而更甚者。

此为秘法。

正元丹

       治命门火衰。

不能生土。

吐利厥冷。

有时阴火上冲。

则头面赤热。

眩晕恶心。

浊气逆满。

则胸胁刺痛。

脐肚胀急。

       即四君子汤加山药黄。

(人参三两。

用川附子一两五钱煮汁收入。

去附子。

○黄一两五钱。

用川芎一两酒煮收入。

去川芎。

○山药一两。

用干姜三钱煎汁收入。

去干姜。

○白术二两。

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

去陈皮。

○茯苓二两。

用肉桂六钱酒煮汁收入。

去肉桂。

○甘草一两五钱。

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

去乌药。

○上五味。

除茯苓用文武火缓缓焙干。

勿炒伤药性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姜三片红枣一枚。

煎数沸。

入益一捻和滓调服。

服后饮热酒一杯。

以助药力。

○按炼蜜为丸。

每服三钱。

更妙。

       陈修园曰。

此方出虞天益制药秘旨。

颇有意义。

张石顽医通之注解亦精。

石顽云。

方本千金方一十三味。

却取附子等辛燥之性。

逐味分制。

四君薯之中。

其力虽稍逊原方一筹。

然雄烈之味。

既去真滓。

无形生化有形。

允为温补少火之驯剂。

而无食气之虞。

真千金之功臣也。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

不能摄血。

致血妄行。

或健忘怔忡。

惊怪盗汗。

嗜卧少食。

或大便不调。

心脾疼痛。

疟痢郁结。

或因病用药失宜。

克伐伤脾。

以致变症者。

最宜之。

       归脾汤内术神。

(白术黄炙茯神各二钱。

)参志香甘与枣仁。

(人参酸枣仁炒研各二钱。

远志木香各五分。

甘草炙一钱。

)龙眼当归十味外。

(龙眼肉五枚。

当归二钱。

)若加熟地失其真。

(本方只十味。

薛氏加山栀丹皮各一钱。

名为加味归脾汤。

治脾虚发热颇效。

近医加熟地黄。

名黑归脾汤。

则支离甚矣。

       陈修园曰。

此方汇集补药。

虽无深义。

然亦纯而不杂。

浙江江苏市医。

加入熟地黄一味。

名为黑归脾汤。

则不通极矣。

内经阴阳二字。

所包甚广。

而第就脏腑而言。

言阳盛阳衰者。

指阳明而言。

言阴盛阴衰者。

指大阴而言。

太阴者脾也。

神农本经。

补阴与补中二字互用。

盖以阴者中之守也。

阴虚即是中虚。

中虚即是阴虚。

后人错认其旨。

谓参白术为气药。

补阳。

归地芍药为血药。

补阴。

谓姜桂附子为热药。

补阳。

谓知柏生地为寒药。

补阴。

满腔都是李士材薛立斋张景岳之庸论。

则终身为误人之庸医矣。

       今即以此方言之。

方中诸品。

甘温补脾。

即是补阴之剂。

而命方不为补而为归者。

归还其所固有也。

妙在远志入心以治其源。

即内经痿论所谓心主身之血脉。

生成篇所谓诸血者皆属于心之旨也。

木香入脾以治其流。

本草经名为五香。

五为土数。

香又入脾。

藉其盛气。

以嘘血归脾之义也。

方虽平钝。

颇得金匮要略。

调以甘药。

令饮食增进。

渐能充血生精。

以复真阴之不足。

若加入熟地黄。

则甘缓剂中。

杂以壅滞之品。

恐缓者过缓。

壅者增壅。

脾气日困。

不能输精入肾。

欲补肾反以戕肾矣。

又有逍遥散加入熟地黄。

名为黑逍遥散。

更为无知妄作。

吾知数年后。

必将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生脉散等方。

加入此味。

名为黑四君子黑六君子黑生脉散矣。

堪发一叹。

大补阴丸

       降阴火。

补肾水。

       大补阴丸绝妙方。

向盲问道诋他凉。

地黄知柏滋兼降。

龟板沉潜制亢阳。

(黄柏知母各四两。

俱用盐酒炒。

熟地黄酒润。

龟板酥炙黄。

各六两为末。

用猪脊髓蒸熟。

和炼蜜为丸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

空心。

姜汤盐汤黄酒随意送下。

       陈修园曰。

知柏寒能除热。

苦能降火。

苦者必燥。

故用猪脊髓以润之。

熟地以滋之。

此治阴虚发热之恒法也。

然除热只用凉药。

犹非探源之治方中以龟板为主。

是介以潜阳法。

丹溪此方。

较六味地黄丸之力更优。

李士材薛立斋张景岳辈。

以苦寒而置之。

犹未参透造化阴阳之妙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