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20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 蚕姑娘 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完整打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蚕姑娘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2、蚕姑娘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全班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98﹪的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上课时间

3月3日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18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一、自学质疑,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蚕”图,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

它有什么用处?

揭题:

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

出示一块丝巾,这块丝巾漂亮吗?

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

谁知道这块又软又滑的丝巾是用什么织成的?

2、出示课题:

12、蚕姑娘

教学生字“蚕”,读准字音。

3、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

二、互动探究。

1、听课文录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三、交流展示。

1、自学要求:

[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自学情况。

音:

卵、床、裳、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矫正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描红仿影,完成《习字册》。

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学会读书,做到动口又动脑,把问题联系起来就把握住了蚕的生长过程。

“嫰”前鼻韵母

“卵”边音。

课后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

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

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课题

2、蚕姑娘

主备人

 王艳林

复备人

王艳林

教学内容:

学习1—5自然段,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变化。

理解“蚕床、渐渐”等词的意思。

上课时间

3月4日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19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一、矫正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二、互动探究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从哪里读懂的?

(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 

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

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

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

(四次)。

[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

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

[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三、精讲点拨

⑴、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交流。

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四、迁移运用

1、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用“渐渐”写一句话。

(完成课后第4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词语抄写。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完成《补充习题》。

 

提示注意:

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

(板书:

蚕眠)

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

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补充:

“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

(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板书:

吃睡脱醒变

课后反思:

我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

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

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

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

 

课题

2、蚕姑娘

主备人

 王艳林

复备人

王艳林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上课时间

3月5日

第3课时

总课时数

20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一、矫正反馈。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   新--()   嫩--() 

瘦--()   黑--()   晴--() 

2、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二、互动探究

学习第6段。

 

1、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

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

蚕姑娘的新房

是用什么盖的?

“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学习第7段。

 

1、字句:

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

“天窗”在哪儿?

 

2、看图:

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

(产卵)告诉学生:

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朗读全文。

[总结全文]

1、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总结:

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

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3、完成课后作业题。

 

背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又黑又小 

         蛾                      又白又胖 

蚕                                    

        茧又黄又瘦 

             

课后反思: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

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

课上,低年级的学生在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

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