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35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docx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之宇文皓月创作

一、涂鸦阶段(约1.5—3.5岁)

(一)未控制的涂鸦

1.时间:

涂鸦开始后的半年左右

2.特点:

无规律可循的点、线混杂图,涂到画纸之外

3.原因:

(1)不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握笔的动作——手掌和手指共同操纵,肩部、手臂和肘部无控制动作

(3)大小肌肉尚在发展

(二)有控制的涂鸦

1.时间:

2岁左右

2.特点:

重复的或具有上下左右方向的各种线条,能将涂鸦控制在画纸之内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协调

(3)控制肌肉动作

(三)圆形涂鸦

1.时间:

2岁半左右

2.特点:

圆圈线条,涡形线、不闭合闭合的圆圈、复线圆圈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控制和协调

(3)关节和肌肉更加灵活

(四)命名涂鸦

1.时间:

涂鸦过程中开始说故事

2.特点:

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对涂鸦进行命名

3.涂鸦出现的原因:

涂鸦是儿童绘画活动的起始阶段

(1)源于儿童身体运动的需求,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的提高逐渐发展

(2)源于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4.“涂鸦滞后”现象

一些没有条件看见他人写字或画画的孩子,即使到达涂鸦期的年龄,也没有出现涂鸦活动。

模仿是影响涂鸦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5.当儿童出于涂鸦期,成人应持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如下:

(1)成人应该重视儿童的涂鸦,切不成认为是孩子的随意胡闹而加以制止。

(2)成人应该在儿童涂鸦期发挥适当的作用。

二、象征阶段(约3.5—5岁)

(一)图形

简单几何形和线条的组合,与想表示的真实事物想去甚远,具有象征的意义。

典型代表:

“蝌蚪人”

(二)色彩

1.能够识别主要的色相,有颜色个人偏好

2.象征阶段初期,用色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涂抹自己偏好的物体。

3.象征阶段后期,逐渐依照物体固有色选择色彩,可以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地涂色,并图在轮廓线以内。

(三)构图

一个个独立的形象罗列在画面上,各个形象在大小、位置、间隔等方面并没有刻意安插,它们在共同的空间里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法则可循,但又确实有一定的表示主题。

(四)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1.呵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2.提供适当绘画工具

3.时与儿童交流,鼓励儿童

4.丰富儿童的生活和视觉经验

三、图式阶段(约5—7岁)

儿童绘画创作的高峰期

画法上逐渐稳定,造型呈现出模式化的,喜欢用固定的样式和画法表示分歧的对象,被称为“概念画”。

(一)造型

能用流畅的线条来描绘表示对象的整体形象,还能够用一些细节表示事物的基本。

(二)色彩

1.能够依照物体固有色来着色;

2.开始测验考试用色彩进行情感表示;

3.画色丰富,有时候画面会出现主色调,使整个作品色调和谐;

4.能够在轮廓线内均匀涂色。

(三)构图

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和构图的条理感,但还掌控不到位。

1.透明画

已有表示空间遮挡关系的愿望,但大部分儿童尚不克不及自发地表示物体的空间遮挡关系。

2.基底线

(1)探索式的地平线

(2)画纸的底边作为基底线

(3)多条基底线

(四)别差别

1.时间:

象征阶段的中后期至图式阶段

2.差别

男孩:

喜爱描绘具有力量和动态、形状鲜明的事物

女孩:

喜爱描绘鲜艳、亮丽、具有装饰的事物

(五)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1.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

2.提供机会加深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3.扩大创作与表示的范围和主题,让儿童在创造中感受绘画的乐趣

4.丰富绘画工具资料,尽量给儿童提供多种选择

四、幼儿绘画中独特的表示形式

(一)夸张

指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认为最重要、印象最深、最关心的事物画得突出而仔细,而忽视事物整体以其他自己觉得不重要的地方。

幼儿的夸张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强调手法,而是对事物的相互关系缺乏比较和认识的表示,是只顾自己所关心的对象而忽略了其他的结果,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

(二)透明画法(或X光线画法)

现实中重叠着的物体在幼儿的画面中互不遮挡,或者是将看得见的物体外部和看不见的物体内部一块画出来,如同X光射线透视过一样。

透明画法是幼儿绘画中罕见的表示形式。

当儿童依照自己的计划一个个描绘视觉形象时,并没有预见到最终的画面可能存在的视觉问题。

(三)拟人

指幼儿将世界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均看成似人般有生命的存在,并将人的各种特点和感受赋予它们。

幼儿:

“泛灵论者”

(四)独特的空间表示

1.展开式构图

幼儿将分歧视角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示出来,画面中的人或物由中心点向四周展开。

2.鸟瞰式构图

儿童从天空鸟瞰一般记录地上的一切,他们把画纸当作地面,将地上的事物互不遮挡地呈现在画面中。

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

一、玩耍阶段(约2—4岁)

1.手工活动对资料、工具等物质资料的依赖较大。

2.对资料、工具的质、用途掌握不敷

3.手部肌肉、骨骼发育不敷成熟

4.天生喜爱动手探索

5.无明确的手工活动目的,自由的玩耍,把工具和资料当作玩具

二、直觉表示基本形状阶段(约4—5岁)

1.有一定的创作愿望和创作意图

2.可以制作球形、长条等基本的物件,长条出现长短、粗细的变更

3.比较熟练使用胶水,运用剪刀剪直线和弧线,进行简单的折纸活动和拼贴活动。

三、样式化表示阶段(约5—7岁)

1.能够灵活地运用搓、压、捏、团等技能制作出条形、球形、立方体和饼状等分歧的基本物,能通过对基本物的雕塑或组合来塑造表示对象

2.能运用多种资料对作品进行加工和细部刻画

3.自如使用剪刀,制作剪纸作品

4.能进行综合资料的立体造型以对细节进行装饰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

一、天性直觉阶段(约0—2岁)

(一)对颜色的早期直接审美感知

婴儿视觉偏爱:

黑色——灰色

暖色——冷色

明亮——黑暗

(二)对形状的早期直接审美感知

婴儿形状偏爱:

复杂——简单

立体——平面

二、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约2—7岁)

(一)关注作品内容多于形式

首先感知的是美术作品的内容,较少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

这标明儿童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对待美术作品只是一种“求实”态度。

对作品内容的掌控还往往是浅表条理上的感知、理解

面对绘画作品时,儿童将其中心意义理解为他们生活经验中熟悉的内容

(二)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

1.线条与形状

倾向于把线条与形状和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

2.色彩

丁秀玲从色彩的视觉效果、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这三个层面研究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

(1)幼儿在色彩的三个层面的审美感受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别

(2)幼儿的色彩审美感受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龄发展的阶段特点,主要表示在他们对色彩的情感以为和象征意义的感受以色彩的冷暖、轻重感受上。

(3)在较高条理的色彩审美掌控上,幼儿存在着较明显的个别差别。

3.空间构图

很多幼儿能够感知到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

可以感受到构图的节奏

4.情感表示

大多数幼儿能感知到作品的情感表示

幼儿通常从作品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偏好、想象因素和作品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解释作品的情感表示。

从幼儿为美术作品所取的名字中,可以发现有的幼儿知觉到了文本的情感表示。

(三)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偏爱和评价尺度

幼儿喜欢的是再现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述对象的非再现的作品。

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地、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尺度。

5—6岁儿童的审美评价带有明显的个倾向,倾向于用自己的评价尺度进行评价。

幼儿审美判断的尺度:

(1)作品的非审美,即画得像不像;

(2)作品的绘画技巧;

(3)色彩的、形状的、整体的形式。

幼儿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

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

(4)是幼儿对作品题材的熟悉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