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4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0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docx

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

第一讲品牌建设三大难题(上)

 

一、现阶段在中国做品牌遇到的困惑

(一)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

中国市场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是一个海量市场,它的量是足够大的,市场在各个区域、各个时间段的发育程度又是那样的千差万别。

无论企业用什么方式也许都能存活,而且还活得不错。

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过往的30年里,我们有时候很难根据企业的经营绩效来判断这个企业的经营方式到底是否正确,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一个判断其正确与否的标准。

以不同的广告公司经营为例:

【案例1】

在中国大概有4万多家广告公司,它们的运作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客户打电话来问广告公司的人现在是几点,不同的广告公司的人对客户的这一问题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种反应:

有的很牛的广告公司,比如外资公司会说:

“这么弱智的问题也用得着问我?

”他会很愤怒地挂起电话,告诉客户自己回家看表。

第二种反应:

有的外资广告公司非常强调给客户留下专业的印象,所以它会先不回答问题,而是传一个传真过去,询问客户问的是冬令时还是夏令时,是纽约时间还是北京时间,客户先把表填了,然后他再回答几点。

第三种反应:

中国本土的大的广告公司会说:

“对不起,在这个问题上,我公司没有立场,顾客就是上帝,您说几点就是几点,我们会根据您的时间调整我们的时间表。

第四种反应:

还有一些本土的公司会说:

“您问几点,我知道你什么意思,这块劳力士您先戴着。

这四种广告公司都有在市场当中存活下来的可能,而且活得还都不错。

在中国这个市场上,让人最大的困惑是:

很难确立一个绝对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正确的。

因为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每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在市场上兑换出自己的利润。

有的企业家现在做得很好,也没有因为犯法而坐牢,但他的很多行为方式似乎又同大家公认的一些价值观、行为标准大相径庭,他现在阶段性地做到了成功。

那么,对这样的人,怎么判断他的行为,怎么做出一种价值尺度的判断?

这是中国现阶段市场一件非常让人困惑的事情。

(二)在中国能够使品牌发力的因素

品牌也是这样,怎么做品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商场上有一句话就是:

“有用的就是最好的。

”那么,对于中国品牌的力量的来源,至少我们现在能够观察到的就有三种,都能够使得品牌呈现出它的力量。

1.企业或商品本身的认知

一种就是来自于企业或商品本身的认知。

“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一个很好的企业,加上很好的产品,在品牌这样一个知名度和认知体系的帮助下,对企业和产品有更好的认知,这是我们大家通常理解的品牌。

2.剧场效应

问题是,在中国这样的市场情况下,还有一个情况使得品牌也能够发力,就是社会学上所谓的“剧场效应”。

◆何为剧场效应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叫“后现代型国家”,它是以一种非常剧烈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比如买一个LV包要两万块钱甚至更多,它真值吗?

不值!

它既没有品位也没有格调,为什么还要买?

其实购买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告诉周边的人:

我买得起。

这和包本身的质量、品位没有关系。

一个爱马仕的包其实比LV还要贵,还要有品位,还奢侈,但是因为认识的这个品牌的人少,所以很多人不愿意买,这就是所谓的剧场效应。

◆为什么会形成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就是中国人的社会身份的认同方式,中国从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转进的过程当中,缺乏工具。

以前我们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每个家庭发生的事情,全村的人都知道。

今天上午谁家老母鸡下蛋了,今天哪家媳妇和婆婆吵架了,下午村里的妇女在开会的时候基本上就全传遍了全村。

你想在一个村里塑造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或改变公众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家都是多少代人很长时间的聚集在一处,对一个家族的了解是非常细致的,你的身份认知不困难。

但是现代社会就不一样了,大家是以一个离子的离散状态存在在这个社会当中。

我们每天来来往往,很多周边的人却不认识。

人又有一个社会化的需求,要彼此认知,那只能通过一系列剧场化的认知符号来对人进行认知。

比如带什么表、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包包等等,都会成为品牌认知的剧场效应当中的一个元素。

◆剧场效应下品牌呈现的力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又呈现出它的力量。

所以中国社会有的时候有些社会现象是非常有意思的。

美国人一直在指责中国人,说中国人储蓄率太高,不舍得花钱,导致中国储蓄率过高。

美国人是提前透支消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子母扣,形成了世界经济当中贸易不平衡和经济不平衡。

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其实中国人的储蓄率高真是因为中国人节省,不舍得花钱吗?

恰恰相反,中国人储蓄率高是中国人太想花钱了,比如一个白领,他天天坐地铁上下班,中午在公司吃10块钱的盒饭,住着租来的青年公寓,他想过的生活可能是开帕萨特,住三居室,用小保姆,上馆子不用算账……从他现在的生活到那个生活过渡,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存钱。

因此,中国人是有很多的消费需求,使得他们把自己大量现在的现金堆积在现在这个阶段的消费和下一个阶段消费之间的台阶部分。

中国人一旦到了觉得自己能够上一个阶段消费的时候,花钱那叫一个狠。

有的年轻人,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的二三级城市,年轻人结婚会把父母一辈子攒的钱、丈母娘一辈子攒的钱,加上自己两口子到现在为止攒的钱,全部砸进去,买房子、买车。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中国人的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在剧场效应下的炫耀型消费。

我们小时候家里买冰箱的原因是周围一条街的邻居都买了。

中国有很多浪潮型消费现象,大家都挣到了几乎类似的钱,由于隔壁人家买了彩电,我们家就必须买。

隔壁人家买了冰箱我也就必须买。

这种消费背后,社会学上称之为剧场效应。

这也是品牌的一个力量。

3.消费品市场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品牌力量爆发的机会

中国市场的品牌力量,还体现为一个特别奇怪的效应。

大家都知道,当一个消费品市场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就是爆发出品牌力量的过程。

可能有一些领域突然一下崛起一个品牌,这个品牌的崛起后往往就能够迅速地攻占大规模的市场占有份额。

最近有几个人都跟我说:

眼镜这个产业可能下一步马上要在中国爆发。

他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

很简单。

第一,这个市场容量足够大。

中国人眼镜市场的容量太大。

第二,现在还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有人跟我测算,现在只要投入20个亿左右,一半用来搞生产,一半用来做广告,就能迅速地在市场上崛起,就能把市场占有率攻占下来。

◆市场集中度与准入门槛

中国市场就是这样,不断地从分散走向集中。

很多领域现在已经集中完了,比如像乳品业,现在已经走向集中,变成了蒙牛、伊利、三元等几家大品牌的天下。

乳品业已经是高度集中的一个产业,这个过程就结束了。

啤酒也是这样,几大品牌瓜分天下。

还有的产业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因为一旦成了规模之后,大规模的成本下降,大规模的市场份额的提升后,新企业进入这个产业的门槛会大大提升。

牛根生前几年讲过一句话,说现在再给老牛同样的人、同样的机会、同样的钱,再造一个蒙牛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个产业的进入门槛已经定下来了,而且一旦由于它拥有了一个超规模化,在中国这样的巨量市场里面,超规模化的市场份额之后,它的成本下降的幅度实在是很可观的,有的账算起来也是能吓死人的。

【案例2】

有一个做连锁经济型酒店的老板想做一个IT系统软件。

这个软件的作用就是客人来了之后,自动到前台拿自己的会员卡,就可以当房钥匙,不用办入住手续,走的时候也不必退房,刷一下就可以。

就这么一个IT系统,花了大概600多万。

当他向我咨询的时候,我问他以他现在的这种规模,花600多万钱干这个事是否有必要或划算?

他说很划算。

他算了一笔账,他说用了这个系统后每一班前台就少3个人,三班倒,就少9个人。

这9个人,每个人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是5万,一年共45万。

在全国他一共有200家店,就省掉9000万成本。

别的效应,比如客户体验地提升,这些都不算在内,光每年的人力资源成本省下来就是9000万。

所以,一旦市场规模化之后,一个小小的因素就可以积累出巨大的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市场从分散到集中,也是品牌爆发的一个力量的结果。

 

二、在中国做品牌面临的几大障碍

因而在中国市场做品牌就变得不是那么确定,比如怎样让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也许做最简单的广告就够了,只要告诉别人有这个牌子,在市场上释放一个信号,广告的投放量足够,品牌就建立起来了。

但是在市场已经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品牌就不是那么好做了。

(一)中国市场特征之一:

产业分散度极高

有的品牌学家为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老是告诉大家说做广告不是做品牌。

从严格的品牌学的意义上讲,这话是对的,但在中国市场是错的。

目前,中国的市场分散度极高,这种特征,往往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

1.广告效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产业的特征,中国市场分散度极高,谁做了广告,谁就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大规模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就有可能爆发出和品牌一模一样的力量。

那怎么能说这不是品牌呢?

实际上它就是做品牌,就是有力量的。

当然如果这种集中度过高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晋江现象,就是在一个小县城的一条街上,集中了很多同产业的厂家,而这些厂家都希望通过做广告的方式来杀出一个品牌。

这个时候,在拼杀市场集中度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焦灼状态。

这时候也许不是广告就能起作用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晋江的运动品牌就特别多,比如361度、安踏等很多运动品牌。

那么它是不是能靠广告单独起作用,这就很难说。

2.广告技巧使用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中国市场,大家在讨论任何商业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纬度,这个纬度就是中国市场,它在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层级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它的特征是截然不同的,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考虑中国的任何商业问题,都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能说做广告的方式没有用。

比如恒源祥,它最开始做广告的时候,甚至懒得做任何创意,它就是把五秒的广告分成三段:

“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羊羊羊”。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地叫卖。

它做品牌用的是最粗劣的一种方式来推进它的知名度,但在中国的市场上有效,所以很难说它的做法就一定是不对。

这就是中国这个市场给我们所有做品牌的人留下的一个非常大的困惑,就是什么招都管用,很难说什么招一定比其他的招高级。

(二)中国市场特征之二:

断裂型社会

中国市场还有一个特征也给在中国市场上做品牌造成很多的困难,这个特征就是中国社会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断裂型社会。

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社会结构的差别

在社会学上,我们把过去的社会、传统社会称之为金字塔型社会。

就是社会有一个庞大的底座,底层是一些穷人,社会地位比较低,经济地位比较低,像金字塔一样,上一层的人压在下一层人的身上。

越到上面越小,最后的顶端就剩一点点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高。

但是现代的社会,用法国一个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叫做马拉松型的社会。

行至半途的马拉松比赛,整个比赛的队伍断成了好多节,分好几个梯队,比如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每一个梯队都有一些人。

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距离比较远,第二个梯队和第三个梯队也离得较远。

所以社会是一个群落一个群落的构成,而且每一个群落之间距离很长,互相之间很难理解,这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比如跟农民工说西芹百合这一道菜非常好吃,他不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小资菜,对他来说,远不如红烧肉好吃。

【案例3】

有一次朋友带着我们去山西的平遥,到那之后朋友去买进城的门票,我就去给他们买矿泉水。

我买完矿泉水之后用塑料袋子兜着。

一转身,旁边围上了一堆中年妇女,她们要卖给我平遥的地图,两块钱一张。

我就说朋友带我来的,不需要地图,这帮人就不干,说今天没开张,能不能照顾照顾我,买我一张。

我说:

“行,那就买一张吧。

”正好有两块钱零钱,给她了。

那其他人就不干了,说你照顾她,你也得照顾我们。

我说:

“我要那么多地图干吗?

”就没有买。

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就很聪明,她指着我手里那塑料袋,说:

“你能不能把那塑料袋给我,你照顾照顾我。

”我说行,就把矿泉水拿出来抱着,把塑料袋给她了。

我抱着矿泉水往回走的时候,当时就在那感慨:

我们这些做媒体的人,整天都在说中国社会如何如何,中国经济如何如何,我们当真理解中国社会吗?

这一群人,我了解她们吗?

她们每天开张,就为这两块钱的地图向人央告,当央告不成的时候,就连一个塑料袋的盈利机会,她们都不放过。

这还是旅游景点呢!

人们还不是太穷。

如果走到那些穷乡僻壤,那些每天为下一顿饭发愁的那些人那里,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拥有的价值观,拥有的对社会的整套的理解,在他们那里还能奏效吗?

2.现代社会的畸形现象

所以中国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彼此之间已经很难理解,社会的断裂程度很高。

而且社会上产生一些我们很难理解的现象:

◆农村大学生被迫游离象牙塔之外

比如近十年来发生了一个现象,就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精英群体,整个被排斥在社会精英群体之外,这是一个很刺目的现象。

过去农村一个村里有人上了大学,这是多大的一件喜事,因为这意味着这一个家族从此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有可能通过一个人上大学,进入城市,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现在大家都知道,今年热炒的一个新闻之一,就是各地的大学生的高考数量在下降,尤其是农村。

我还记得我上大学那会,越好的大学农村孩子越多,因为他们能吃苦他们肯学,他们比城里孩子能学,所以北大、北师大农村学生很多。

十年前我在北师大当过三年老师,真正的好学生都是来自农村。

而现在再到好大学去看看,还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好学生吗,没有了!

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在北大上学,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他们谁会弹钢琴,全般42个人中有40个人举了手,哪还有农村孩子?

不大可能了。

因为道理很简单,现在上了大学之后,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你的命运问题了,你毕业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失业,马上面临的就是给你的农村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是不断地通过一个稳定的、公正的渠道,把社会底层的人源源不断地向上流社会输送。

从唐、宋以来,科举制是中国社会解决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和制度。

二三十年的高考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职能,但是现在这个职能断裂了,这就是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二讲品牌建设三大难题(下)

 

◆3000万农民工无奈加入失业大军

再比如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据说中国整个经济严重下滑,东莞有很多厂家倒闭。

可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有经济危机,商场里该怎么抢还怎么抢,还跟不要钱似的;好餐馆中午还是要订座,要不然没有桌子。

这样的情况在城市里还是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测得的这个经济数据是在巨量地下滑,但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感觉不到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断裂社会带来的结果。

就算是沿海外向型的那些厂子全部垮掉,真正受冲击的是那些企业主吗?

不是,他们早揣上钱到巴厘岛度假去了,真正受伤害的是到城里来务工的农民工!

据公安部门估计,今年大概有3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失业。

那么,失业的农民工怎么办呢?

回家?

这种事在新中国50年来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回,第一次是在1958年大跃进之后,城里的工业项目一砍,这些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就被迫回到乡下;第二次就是文革期间,城里运动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很多城里的年轻人,老三届一毕业无法给安排工作,毛主席一挥手,知识青年下乡,又是到农村。

◆失业必然衍生的产物:

社会危机

这几年,很多农民工都离开土地,到城里来打工,而现在经济不行了,这3000万人只能被迫回老家,他们的离开也许对我们的城市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对他们的生活无疑影响是比较大,有的农民工他们回家不会种田,在城里也找不着工作,他们只能聚集在城市边缘地带,而形成某种社会危机。

因此,即使中国有危机,也绝对不是经济危机,它可能是会酝酿成某种程度的社会危机。

2009年春节之后,我们政府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开一个全国各地的公安局局长会议,因为当时会担心在中国经济危机爆发的方式可能会造成某种社会危机,而农村社会作为中国社会整个危机的一个泄洪区的存在方式,也是中国社会断裂的一种显现方式之一。

3.企业品牌建设的艰难

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这种断裂,导致我们建设品牌企业的目的很难达成。

◆什么叫建设品牌

建设品牌就是在尽可能多、很广的人群范围内去建立对某件事物的共同认知,而如果社会事实是断裂,这种共同认知就很难建立。

我们搞电视的媒体人,判断我们业绩的一个依据是收视率。

有的时候收视率判断容易出问题。

比如在国外,西方媒体市场相对成熟,收视率高的节目就一定是好节目,就一定是广告商认可的节目。

但中国社会就不一定,电视界有一句话叫“得大妈者得天下”。

收视率高的节目,一定是大妈爱看的。

开心辞典的收视率很高,但是广告商不认可,广告商认为收视率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他要代理的是肥皂或洗衣粉这种东西也许可以,但是如果他代理的是洋酒、汽车,那么,即使是收视率高的节目,也根本与和他的销售群体没有关系。

所以在中国收视率就很难作为广告主来进行投放的一个依据,因为它不能说明问题。

后来,搞电视研究的人说,那我们再研发其他的系统,看能不能说明这问题,比如观众结构。

后来发现观众结构也不能说明问题。

有一个电视剧叫《激情燃烧的岁月》,孙海英主演的,还有一个电视剧叫《奋斗》,典型的80后看的电视剧。

研究表明,这两个电视剧的观众结构一模一样。

这就是中国电视市场的一个特征。

◆中国市场的非常态与建设品牌之难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要分析中国的消费者,一系列西方社会、主流社会公认的或者起作用的工具,分析中国市场无效。

比如根据年龄能分析出公众吗?

根据收入能分析得出公众吗?

可能都做不到。

就像北京有的高档楼盘,高档楼盘应该是收入高、文化水平高的人群购买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北京有的高档楼盘里面的普通话大部分是山西话,电梯里面的共用语言是山西话,不是普通话。

因为这些房子可能就是山西煤老板买的,很多业主跟物业公司争执的要点是:

我家的院子里为什么不能养鸡?

有些高档社区是孩子买给母亲或父亲居住的。

【案例4】

有的高档小区里面,父母这一代人虽然住着这么好的房子,但有的时候他们很难用这个消费层次的很多消费观念去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小区,像北京的美丽园小区就发生过一起在中国物业管理历史上很著名的事件,叫“美丽园事件”。

它的业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需要好的服务,物价高无所谓;一派主张服务不服务无所谓,反正物业费能不收就不收,能少收就少收。

同样的业主,住在同样价格的小区里,他们的观点尖锐对立。

发展到最后,两派人互相贴大字报,互相打架,重演文革历史。

因此,在中国社会,很难用收入、年龄这些东西把社会清晰地分析开。

有的女孩可能一个月挣四五千块钱,她也想方设法买LV包,有的人可能50多岁了,他觉得他的整个心态是20多岁的心态。

这就是一个成长型、转型社会的特征。

加上这个社会的整个层级断裂,给社会建立一个共同认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样的社会现实,也是我们建立品牌非常难的一个原因。

(三)中国市场特征之三:

媒体环境很不成熟

建立品牌难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媒体环境很不成熟。

1.媒体数量惊人

中国的媒体环境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媒体环境,首先是我们的媒体数量多得吓人,中国所有的经济指标一旦人均几乎都是世界最后的,但是唯独有一个数字,人均之后仍然居世界第一,那就是人均电视台数。

法国一共就五个电视台,在美国大家能够公知的电视台也不超过十个,但是在中国有几千家电视台,而且这些电视台都像动画片里的人物,怎么打都不死。

电视台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但是问题是,市场竞争起作用居于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竞争,第二个条件是优胜劣汰,只有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里,竞争才能起作用。

2.资源被反复瓜分

由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一个叫四级办电视的政策,就是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都掏出钱来办电视。

各级的电视台实际上归属于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都要求自己能有一个出境的、露头的、露脸的一个平台、一个载体。

所以,即使这些地方电视台运营不好,地方财政也贴着不让它去死。

这样导致的问题是:

有竞争但是竞争者不死,败者也不死,而赢者不能长期地稳定地建立自己的局部性的竞争优势,那这个竞争就变得毫无疑义。

换句话说,湖南卫视不能因为自己办得好,而去把宁夏卫视兼并。

湖南卫视办得再好,它确立的优势都是短期的,都是无法持续的。

中国电视界的竞争就是倾向出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有限的资源在几千家电视台当中不断地进行重新分配。

每一次短暂的竞争之后,再一次重新分配。

中国电视业呈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这个状态用一句话来说叫做低水平的高度竞争。

有限的资源被过多的,而且是不死的竞争主体在市场内进行反复地瓜分。

3.国民没有使用固定媒体的习惯

电视界的这种竞争态势,其实也代表了中国媒体普遍的状态,平面媒体多少也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特征,这就导致了中国的企业做品牌面对的媒体环境过于复杂。

不像在西方的一些成熟市场中,整个公众是被媒体相对已经整合好的。

比如美国民主党人一般看《纽约时报》等相对自由派一点的报纸,而共和党人可能看的是《华盛顿邮报》这样相对保守一点的报纸。

那么如果你想在某位特定公众中传播自己的观点,你就可以选择特定的媒体,这个媒体也足够强势,你在这个媒体上登一个广告,基本上就可以覆盖这样的公众。

但这种做法在中国社会很难做到。

在中国,大家都没有固定使用某一个媒体的习惯。

我们很少甚至不会在每天早餐的时候固定读一份报纸,每天晚上回家固定看一个电视台。

我们家庭使用率最高的家用产品就是摇控器。

很多人的手指都有点残疾,都是按那摇控器按的!

总之,我们是没有固定媒体消费习惯。

换句话说,中国媒体还没有足够成熟,或者说足够分化到可以和一群公众特定的价值观、特定的趣味指向、特定的政治观点相对位的程度。

4.媒体帮不上忙,反而添乱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想通过中国的媒体来对品牌进行传播的话,媒体不但没有给我们帮助,反而使我们的品牌传播在另外一个层次上由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一次紊乱。

这是为什么很多在中国做传播、做品牌的人,会觉得媒体又贵又不好又没有效果,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它不是作为一个良好的外包工具,它没有替企业把公众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整合成一个一个的小的群落,而且还是有效的群落。

所以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做品牌,还是做公关,如果完全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的经验,有时候就会出问题。

比如危机公关,很多人遇到问题时会去翻西方那些教材,教材都会告诉我们,在出事的第一个时间去跟媒体澄清、讲事实,不要撒谎,要让沟通渠道变得顺畅。

这在西方的媒体环境里是对的,但是在中国媒体环境里要这么干,离死就不远了。

道理很简单,媒体暴了你的光,但是你一旦去解释,有一部分公众根本就没看到这个媒体暴你的光,但是他听到了你的解释,所以就等于媒体暴光了一次,你自己又把这个坏消息传播了一遍。

这是一个简单道理,当然背后还有一些复杂的原理。

总而言之,中国的媒体环境确实让我们在很多的市场规律上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的经验。

5.企业使用媒体之烦恼

对于企业来讲,它的很多烦恼就由此而来:

◆好用的媒体太少

很多企业都跟我反映说现在好用的媒体太少了,有的企业白花了很多钱,但是销售业绩却没什么起色。

所以,很多企业倾向于用免费的、便宜的媒体。

广告界有一个笑话,说搜狐的张朝阳在飞机场拿完登机牌之后永远都不登机,就等着机场的喇叭叫:

张朝阳先生,您该登机了。

他才登机。

也就是说这等于给他做了一次不花钱的广告,叫“做秀”。

◆媒体莫名其妙的攻击

第二个烦恼是媒体有时候会突如其来的对企业或企业老总发动莫名其妙地攻击,而且这种攻击有时候让人百口莫辩。

媒体是有这个本领的。

【案例5】

我上大学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个很著名的刑事案件,当时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中央主席叫李佩瑶,他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政协常委。

他在家里住着的时候,被看门护院的武警杀了。

这个武警可能是家里缺钱,他跑到老人家里去撬窃,结果没想到那天老头正好在家,俩人就打起来,最后这个武警把老人给杀了。

当时这么一个刑事案件传到我们学校。

我同座的小伙子跟我开玩笑说,这个事件如果写成新闻,可以给它下一个标题:

一国民党高官在保卫私有财产时,被我武警战士击毙。

这个标题下,没有任何一个字,一个事实是错的,都对,但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媒体,它不见得歪曲事实才能够攻击你,有的时候它在完全尊重事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