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48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docx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

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密符与美学境界

  独特的服饰特点和朴素而深刻的生存哲学是彝族撒尼人服饰的美学境界带给我们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和思考……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彝族的支系繁多,称谓复杂,政治经济发展不一,导致服饰形制复杂,色彩纷呈,甚至不同地区同一支系间的服饰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服饰的质地、款式、色彩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对彝族服饰一直流传着“隔河不同服,隔山不同装”的说法。

  撒尼人是原生态彝族服饰保持最纯粹的一个支系,它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东南部。

在撒尼人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妇女的服饰。

撒尼妇女的整套传统服饰包括包头、斜襟长衣、披肩、围腰、宽裆裤和绣花鞋。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突如其来的现代化,如今很少有人还在坚持穿民族服装,只有部分的老人还在穿,年轻一代基本汉化了。

年长的村民还保持着对传统服饰的记忆:

80年代以前,他们的民族服装都是妇人一针一线自己缝制,甚至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盛装而辛劳。

现在村里人都觉得传统的撒尼服饰费工费料,干起活儿来也不方便,所以大多穿现代的服装,只是在节庆或重要的传统仪式才会穿上整套的民族服装。

  包头的密符

  彝族是特别注重服装配饰的一个民族,在彝旅撒尼人的服饰当中,头饰也是最典型最具特点的,当之无愧地成为撒尼人的一张名片。

撒尼人的包头不仅能反映撒尼人所属的居住地域,而且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年龄、身份、婚姻状况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等等。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撒尼人包头也有所不同。

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乡仙人洞村和路南县北大村乡老木哨村,两个地方都是彝族撒尼人的聚居地,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相隔很远,缺乏本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地理的隔绝使他们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服饰特点。

  普者黑乡位于滇东南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包头就是这里撒尼女子头饰独特的形制,据说他们对自然的象征大于对族群的诠释,两只三角形的布片分别插在前额处长方形布条的两侧,组成一只形状规则的蝴蝶结,远处看去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圈形的宽边头围以及额前的彩蝶都是用彩色的丝线和图案精美的刺绣装饰而成。

为了穿戴方便,现在的包头都是固定成型的,不需要每次佩戴的时候重新缠绕,既美观又实用。

  路南石林也是彝族撒尼人居住的地方,虽然生活在这里的撒尼人和丘北县普者黑乡的撒尼人同族同源,但是他们的服饰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单就包头来讲,路南县的撒尼女子包头有年龄的区分,年轻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包头的颜色和形制是有很大不同的。

  青年女子的包头是由缠绕头部一圈的宛如彩虹的宽布条、一对彩蝶、横穿在左右两侧的长形布条和一绺丝线几个部分组成。

宽布条的边缘还装饰有两排银泡,靠近银泡的地方还绣有一排各种颜色的小花,甚是好看。

“彩虹”是由不同颜色、宽度和距离都相等的长条色带缝制在一起的,两侧分别插有一个三角形的绣片,露出包头上方的部分就像两只花蝴蝶落在头上。

用两种不同颜色、宽度相等的布条从左至右横穿搭扣在包头的顶上,包头的右侧垂有一绺丝线或毛线的装饰,随着包头戴好后这绺丝线就很自然地顺势搭在胸前。

这种极尽炫耀的招数很像自然界的物尽天择。

  等到女子结婚生育了以后,包头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彩虹”不再由鲜艳的多种颜色构成,而变成了以黑红为主的深色,彩蝶的数量由一对减少到了一个,而且位置从两侧转为平放在头顶上,装饰也变得相对简单,没有了银泡和垂在右侧的丝线。

  “围裙+腰带”与“披背+围腰”传承朴素而古老的信息

  彝族撒尼人是创造围腰美学的大师,因为就现代设计而言,没有谁对这些微不足道的地方下如此大的功夫,而普者黑和路南的撒尼女子都是如此。

但是她们所传递的信息有所不同。

  在普者黑乡,是否系花围腰是区分撒尼女子婚否的标志,它只有在女子结婚或者每逢喜庆节日的时候才会穿上。

围腰是由红、黑、绿、蓝四种颜色的长布条或水平、或垂直、或成角度的排列缝制而成。

每个颜色有各自的含义,红色代表火,黑色为彝族的图腾色。

绿色代表山林,蓝色象征蓝天和湖水,所以穿在普者黑的撒尼姑娘身上的不仅仅只是围裙,而是美丽的大自然和彝族撒尼人对自然崇拜的集合体。

穿着方法:

在围裙靠近脖子的部位有两根细长的带子,将单片的围裙放在胸前以后将两根细带绕到脖子后面交叉系成结,围裙就被固定在身上了。

为了让围裙在腰部也得到固定,通常搭配上用同种面料缝制成的腰带。

腰带长约2.5米,宽为15厘米,待围裙围好后,再把腰带系上。

花腰带也是由同样四种颜色的布条或水平、或竖直排列缝制在一起形成的,腰带的两端还分别装饰有数条红色细线编制成的三绺飘须,伸出来的两条宽布条的末端还缝制了一个精美的三角形彩蝶。

系的时候将中间的黑布对准腰部的前中,从前往后绕腰部一圈,然后在腰后部系成结,多余的飘带及末端的彩蝶就会自然地垂下来。

  如果将普者黑乡的撒尼女子腰饰看成是围裙与腰带的组合,那么路南县撒尼女子的腰饰就是披背和围腰的组合了。

  围腰由一块长为46厘米、宽为55厘米的方布和两条宽6厘米、长约1.2米的布条缝制而成。

披背是由一块长为43厘米、宽为41厘米的方布和两条宽为6厘米、长为92厘米的长布带缝制而成。

虽然较之于上面的围裙和腰带,围腰和披背的形制略显简单,但是穿着方法却比前者复杂和讲究。

先将披背披在背上,左边布带从左身的腋下从后向前绕到右肩上,右边布带自右肩向前自然垂下,在两条布带交叉的部位用别针固定在衣身上。

接着再将围腰围在最上层,自右肩垂下的腰带正好被固定到围腰的下面,以免因布带太长影响到日常的劳作,围腰围得时候将方布置于身前,带子向后绕住腰并打上结,最后将方布的右角插在腰上,形成一个三角形,此围腰在需要时还可临时作为储物布兜来使用。

  上衣避重就轻的美学

  由于两个地方撒尼女子的配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与之配套的上衣也有着各自的结构特点。

  普者黑的撒尼女子因为前面要围上长及膝的花围腰,导致上衣的前片会被囤腰遮盖住,所以上衣的前衣长设计比后衣长短,前衣长是57.5厘米,而后衣长达到了82.5厘米,这样避免了面料的浪费,充分体现出了少数民族强烈的节俭意识。

另一方面,围腰和腰带都是由多种色彩艳丽的布条缝制而成,十分的耀眼,为了使得整套服装看上去更加的和谐,上衣则采用了黑、蓝两种暗色,而且颜色的分配也是整齐划一,结构简单而大方。

可见服装成为衬托饰品的背景,这的确是一种不俗的美学境界。

  路南撒尼女子的披背和围腰并没有挡住前身衣片,所以她们在上衣的前门襟处也做了些文章,在大襟的边缘装饰上了牛鼻形绣有精美图案的花边。

这件衣服在和谐的处理上它与普者黑撒尼服装有异曲同工之妙。

色彩以蓝色为主,点缀了些许的黑色和紫色,但是并不代表这里所有撒尼女子的上衣都是这种颜色。

  上衣的衣身部分都用的是主色,袖口部分会使用上其它两种颜色的面料加以修饰,两者宽度相等,再在其间缝制上一些细小的花边做点缀。

从廓形上来看,普者黑撒尼女子的上衣属于H型,侧缝从腋下到底摆基本竖直下来,下摆呈直线;而路南撒尼女子上衣则属于A型,胸围处宽仅为56.5厘米,而到了下摆宽度增加为66厘米,下摆为圆弧形。

从门襟来看,前者的门襟是外加在左衣身的一小块方形布,且宽度仅达到了前中到侧缝的二分之一,而后者的门襟是衣身的整个左片搭过去的,直接伸到右侧缝,用三粒盘扣固定。

  从包头、围腰、上衣几个部分的颜色、结构、穿着方式等方面得出各自的服饰特点,体现了彝族撒尼人服饰的典型地域性特征和朴素而深刻的生存哲学。

他们都遵循着服装简大于繁、配饰繁大于简的原则,却并没有避重就轻的感觉,这着实为我们现代人上了一堂设计美学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