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5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docx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8-14章)

(完全用教材里的重要内容总结的)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181

答: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寸劲经济发张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理由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二.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P186

答: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体制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P186

答: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可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是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四.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P189

答: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自恋的所有权。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五.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P196

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抽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左右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的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可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不同。

六.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P201-P204

答:

(一)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③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④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过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

(二)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七.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P207P210P212P214-215

(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素芳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P220-221

答: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食物,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存进的。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二.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整体?

P222-225

答:

(一)①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②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是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③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三.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P227-230

答: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过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政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不同。

③.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

④.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

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四.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P231-232

答: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五.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P233

答:

①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六.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P236237

答:

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七.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P243—245

答:

民主:

①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人民当家佐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②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他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

自由: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

人权:

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出的。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总结: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

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P250-251

答: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

这种认同和凝聚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P248

答:

①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②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③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的愿望。

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255-256

答: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

四.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P261-262

答: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②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竖起了新的标杆。

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P251-263

答:

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内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P276-277

答:

和谐社会:

①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P274P275P282

答:

重要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付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可能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件事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知道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P278—280

答:

(1)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P281

答:

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赞同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P283-284

答: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六.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P284

答:

社会建设与人们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权力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P293-295

答: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P299—301

答: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释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

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明确指出,我们实行的政策是“一国两制”。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P302—305

答:

(1)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内容。

①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⑥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⑦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⑧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⑨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